“中德哲学对话”抓住世界哲学重点
来源:国际儒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七月廿四日庚辰
耶稣2016年8月26日
2016年8月20日—25日,第四届“中德哲学对话”在北京温泉南山万木阁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北京四海孔子书院、德国政治教育学院(Akademi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Hanns Seidel Stiftung)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首尔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德国政治教育学院、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等十余位哲学家齐聚一堂,共同围绕“通往自我之路──中国哲学与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论衡”的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首尔大学哲学系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郭沂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并详细介绍了“中德哲学对话”系列会议的缘起。他指出,一方面,在近几十年的中西方哲学交流中,汉学家在传统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绝大多数汉学家并不是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缺乏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中国学界虽然大量译介了西方哲学论著,但是由于语言的限制,多数中国哲学研究者对西方哲学缺乏深切了解。这就使得中国和德国的哲学家难以展开深度的交流与探讨。有鉴于此,德国科隆大学哲学系Claudia Bickmann教授和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的郭沂教授于2011年联袂发起“中德哲学对话”高端国际论坛。论坛旨在为中德学者建立交流平台,促进中德学者彼此了解,从而开展深度的比较哲学研究。为了便于交流,会议语言定为英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教授表示,由于思想传统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和德国对“自我”概念的理解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人持有的是二元论世界观,个人与上帝、个人与集体,乃至个人与自然之间是超越性的存在。相反,中国哲学在自我意识方面并不是二元思维,中国非常强调整体意识。这种整体意识体现在三个方面:天之自我、自然之自我、集体之自我。简单说就是“天人合一”的天地观。天代表着超自然,而地代表着自然,人处在其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有这样一个整体的世界观,宇宙被他们理解为一个整体,而自我是它的有机组成部分。儒家学说试图解释自我与自我的关系,即无论是它的内在自我,还是它的社会,即集体自我。这个思维侧重于人际关系。自我只是集体的一部分。因此,对于集体利益,自我牺牲是必要的。有时候,个体的自我甚至可以消失在集体的存在中。因此与欧洲传统相比,中国的个人主义的强调并没有那么强烈。卓新平指出,随着中国古典哲学在当代中国的衰落,这种传统的自我集体意识几乎被转变成一种集体无意识,而自私、个人的自我在今天中国社会有着近乎压倒性的优越性。因此他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讨论与比较,深入了解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北京四海孔子学院冯哲院长认为,当代世界出现的问题需要从中国哲学与德国哲学中找寻解决之道。中德哲学对话将会担任一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那就是探索解决世界问题的方案,化解文明冲突。他呼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对话机制和交流平台,让中德哲学对话能够延伸到艺术、美学、宗教、经济、金融、教育等各个领域,从而推动中德哲学对话在更为宏大的视野中促进东西文明的交流互鉴。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哲学系克里斯坦·克里金教授(Christian Krijnen)表示,“中德哲学对话”是中德哲学家进行深入交流对话的重要平台,德国学术界对此高度重视。虽然哲学家来自不同国家,但是哲学家所讨论的哲学问题是不分国界的。德国哲学家对中国哲学很感兴趣,但是又非常陌生。德国哲学家通过“中德哲学对话”这一平台走进了中国,并且通过与中国哲学家的深入交流了解到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在为期五天的学术会议上,学者们探讨了中国哲学和德国哲学哲学的差异与共同之处,在一些根本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并且激发了新的思考。因此这个会议非常有意义。
德国政治教育学院教授迈克尔·斯比克(Michael Spieker)表示,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国,对世界造成了巨大创伤。战争所带来的人间悲剧更加凸显和平、民主、自由的重要性。德国政治教育学院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成立,并且致力于推动世界人民共同的和平。“中德哲学对话”不仅能够推动中德哲学界的沟通与交流,也能促进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德国政治教育学院会一如既往地支持这个会议的举办。“通往自我之路”是不同文明之间进行有关共识性和基础性概念的讨论。人的尊严永远需要得到保护,因此哲学家对“自我”的研究十分重要。
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代表亚历山大·波尔(Alexander Birle)先生表示,随着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儒学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与人生价值观在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西方哲学尽管在概念体系和价值观上存在差异——比如,德国强调个人价值与权利,而中国比较重视集体主义,但是中德古典哲学并非没有相似之处。如今中西方都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只有通过对彼此的学习和借鉴,平衡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处理社会问题。
北京大学外语学院辜正坤教授认为“中德哲学对话”的举办意义非凡。德国是欧美哲学的重镇,相比英法意美,德国是盛产哲学家的国度。德国哲学深度影响着西方世界。而中国是亚洲哲学重镇,对东亚东南亚影响极为深刻。中德哲学对话系列交流互鉴无疑是当今最具意义的学术活动之一,因为抓住了中德哲学就意味着抓住了世界哲学的重点。
“中德哲学对话”已成功举办过三次:第一次于2011年6月在德国科隆大学举行,主题是“中欧哲学中知识与伦理的形上学基础”,主办单位为科隆大学Morphomata国际学院和科隆大学哲学系;第二次“儒学与德国哲学的对话”于2012年7月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小镇图青举行,主题是“理性和道德的基础”,主办单位为德国政治教育学院和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三次于2014年7月仍然在德国图青举行,主题是“中德哲学中的哲学方法”,主办单位为德国政治教育学院和北京四海孔子书院。在第三次会议上,中德双方组织者商定,将这一富有成效的对话形式常规化,每两年轮流在中国和德国举行一次,每次邀请分别代表中国哲学和德国哲学的资深学者与会。学者们希望未来有更多中国哲学与德国哲学的研究者参与到“中德哲学对话”学术会议中来,促进中德哲学的研究发展,推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撰稿/摄影: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处李慧子)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曹海东、郭笑】清儒名字训诂撷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