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百淞作者简介:刘伟,字百淞,西元一九八二年生,河南灵宝人,苏州大学中国哲学博士。从事儒家思想研究,习行儒学优秀传统,著有《儒学传统与文化综合创新》《天下归仁:方以智易学思想研究》等。 |
究竟应该如何读经?儒家开始自查自纠
作者:刘百淞(儒学博士,安徽工程大学讲师)
来源:凤凰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七月廿九日乙酉
耶稣2016年8月31日
最近,因媒体对民间读经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报道,引发各界关注和热议,儒家网总编任重将其称之为第二次读经大讨论:“若说十年前因蒋庆先生而引发的读经大讨论是第一阶段,今天的读经进入了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争论的是该不该读经,第二阶段争论的是该怎样读经,是为进步。因为出现参加读经班的孩子被读“废”了的现象,说明民间读经也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我们对推动者和家长的提醒,是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
事实的确如此。这次争论,首先是在儒家内部发生的,主要当事人都是当代儒家的代表性人物,分别是有“读经运动推手”之称的台湾学者王财贵和同济大学教授柯小刚,两人主要因为读经方法及其实践效果,而产生分歧。
王财贵和柯小刚
王财贵所宣扬的读经理论名曰“老实大量纯读经”,这个理论一直不乏批评者。作为民间儒家书院道里书院和同济复兴古典书院的创建者,柯小刚认为当前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不容小视:“毋庸讳言,‘国学热’和‘读经运动’作为传统文化复兴的初期发展带有非常浓厚的民间通俗文化色彩乃至民间宗教色彩。其中做得比较好的项目,譬如某电视台的著名国学节目,问题还只是出在低智化、娱乐化、鸡汤化,即使有些知识性错误倒也无伤大雅;但有些较差的项目,譬如近年来日益流行的愚昧读经、野蛮背诵(全日制专门读经,十年不许讲解,只能背诵,每天背书八小时以上,不允许读经典白文之外的书籍,包括古人注疏也不许看),则必须认真检讨一下了。”
柯小刚的苦心,也得到了另一位当代儒家代表性人物、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陈明的响应:“读经运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各种形势和条件都发生了变化,从读经表层和深层的原因诉求出发,对这一运动进行总结反思,我认为是十分重要和非常必要的。当时王财贵先生等发起读经,先知先觉的贡献是值得载入历史的。但是,在传统文化进课堂,大陆儒学蓬勃兴起的今天,或者读经运动该如何定位如何规范使之可长可久,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显然,柯小刚的批评,是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反思民间读经运动中出现的方法问题,主要集中在民间读经相关从业人员应该改进读经方法,注重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从而有效遏绝“老实大量读经”理论被“阿猫阿狗”歪曲滥用的现象,可谓同门诤友的谆谆劝告。可是,诤友的中肯批评被被一些人改装为别有用心的揣度和诬陷,从而变成臆想中的极具杀伤力的武器。
因为中国大陆客观的历史原因,民间读经有着与生俱来的缺憾。它不具备官方教育的雄厚实力,无法确保高水准的教师活动在教育第一线,更不能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作出准确界定,就连教学方法也值得商榷。民间读经所奉行的王财贵读经教育理论,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的确值得反思。对此,儒家学者吴钩指出:“最早一批接受读经教育的少年,如今已长大成人,早期读经教育模式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其弊,究其大端,有三:1、封闭性,关起门来读经书,与社会脱节。2、还是封闭性,一心只读圣贤经,与现代知识体系脱节。3、还是封闭性,躲进小楼成一统,与现行教育体制脱节。总之,弊病在其封闭性,而不在读经本身。”可见,如何打破封闭性,让民间读经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日用,与现代知识体型相适应,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
当然,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王财贵推进“老实大量纯读经”,客观上有助于儒家经典重新进入民间社会,为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开辟了宽阔的领地。但是也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例如,无法确保“读经”的系统性,致使佛教经典穿插其中,混淆了概念,让许多人对“读经”产生了概念层面的误解;将“读经”导向了对《牟宗三全集》的研读,把圣贤之道越走越窄,最终成为某一学术派系的一曲之见,固步自封,难以服众。当然,后者是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师法传承和门户意识的现实写照,我们应当有鉴别地加以评判。
本来,普通人对“读经”并没有多大印象,管他读的是儒家经典、佛教藏经,还是其它宗教文献,笼而统之,置之不理。因为近一百多年来的文化激进主义浪潮早已冲击了儒家精神的崇高地位,国民教育体系里面不再有儒家经典,大学课堂里面不再系统讲授儒家经典,就连民间私塾也不能完整诵读儒家经典。起初,那些深受西方价值影响的知识分子想要借助“废经”,即全面终止儒家经典在教育领域的实际功用,实现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可是这种割裂民族文化传统的武断抉择并没有获得预计效果。教育颓势,日甚一日,真可谓“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天道循环,剥烂复反。有了“废经”的恶劣影响,才有了推动“读经”的客观环境;有了文化安全的重重危机,才有了章太炎激扬爱国情怀、建立章氏国学讲习会、推动民间读经的重大举措。民间读经,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为改善国家民族生存境遇的积极建树。
任何积极建树都要经历各种磨难。民间读经也不例外。自从孔子及其弟子传播儒学以来,民间人士学习儒家经典,总是在艰难困苦中进行,不知遭受过多少人情冷暖,体验过多少世态炎凉。本世纪初,大家还在质疑读经的必要性,各种争论纷来沓至,交互撞击,最终迎来了民间读经的浪潮。有浪潮,就会有渣滓,这是在所难免的。
如陈明教授所讲:“读经表层的原因是要弥补学校教育重知识轻人文,重技能轻人格的不足。深层来说则是在近代救亡语境的绝望和愤急心态初步得到调整后,整个社会渐渐开始意识到传统对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民族的多种意义,如认同整合等。”现时代,儒家应该顺势而为,躬身实践,从民间读经运动中总结经验教训,在方法层面不断实现创新。今后所要做的就是积极引导民间读经走上正轨,使其完成体制化,最终以开放的姿态进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效途径,为培养中华民族的国族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这是民间读经的最终归宿,也是儒家的美好期待。
诵读儒家经典,成就圣贤事业,是历代读书人的宏图大志。它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活泼泼的,儒家经典的许多内容是生动形象的。二者感应道交,共同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一起延续了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儒家经典承载的生生之德、坚忍不拔、精忠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等优良道德传统,早已贯穿在中华民族栉风沐雨的创业历程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之一。
然而,有些人对儒学传统持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不惟口诛笔伐,肆意谩骂,甚至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捕风捉影,无端构陷,欲除之而后快。招式众多,路数繁杂。其中不乏独门绝技——高高祭起批评的大旗,收集民间读经运动的相关材料,尤其是聚焦王财贵推行的“老实大量纯读经”活动,从中找出不足之处,有意放大,过分渲染,将民间读经运动的缺憾渲染为儒家的错误。它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却无法长期站稳脚跟。面对这样的情景,遭遇这样的攻击,在下不禁心怀忧虑:这是批评,还是扼杀?如果是善意的批评,就要欣然接受,发现不足,及时改正;如果是处心积虑的扼杀,就要提高警惕,弥补缺憾,直道而行。
儒家从来不拒斥别人的批评,从来不回避自身的问题,从来不规避现实的挑战。
责任编辑:姚远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