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作者简介:刘强,字守中,别号有竹居主人,笔名留白,西历一九七〇年生,河南正阳人。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诗》主编。兼任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世说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陶渊明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写作学会副会长、台湾东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儒学与古典诗学、文言小说的教学与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及书评随笔200余篇,出版著作《世说新语会评》《有刺的书囊》《竹林七贤》《惊艳台湾》《世说学引论》《曾胡治兵语录导读》《古诗写意》《世说三昧》《魏晋风流》《穿越古典》《清世说新语校注》《论语新识》《世说新语研究史论》《世说新语资料汇编》《四书通讲》《世说新语新评》等二十余种。 |
孟子的遗产
——“孟子学说的现实意义论坛暨香港孟子学院揭牌仪式”上的发言
作者:刘强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月十九日庚戌
耶稣2015年11月30日
尊敬的各位师长、各位同道:
大家好!
能够来香港中文大学参加这次盛会,于我而言是非常高兴且备感荣幸的事。一方面,孟子是我非常崇敬和热爱的圣贤,另一方面,香港中文大学也跟我非常敬仰的钱穆先生、唐君毅先生创办的新亚书院直接相关。同时,能够借此机会与这么多前辈、师长、故交新知邂逅相遇,更是平生快事!今天我要向大家报告的题目是——《孟子的遗产》。
我们知道,在民间,孟子作为亚圣一向与至圣先师孔子齐名,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然而,近百年来,随着孔子在历次运动中的被打压,先秦儒家的真精神日渐湮灭,国人不读经典,道听途说,致使孔子和孟子的伟大思想及圣贤气象,被人为地扭曲、遮蔽和抽离,“孔孟之道”甚至一度成为一个贬义词。这种精神和文化上的雾霾,使国人的心灵空间长期得不到廓清,文化信仰因而失坠,道统与文脉因而中断,正如唐君毅先生所言,中华文化在近世以来,“灵根倒悬”,“花果飘零”。当今之世,儒学能否一阳来复,中华文化能否贞下起元?重新树立文化信仰,传承圣贤道统,特别是为孔子和孟子正名,恐怕是首先要做的工作。
在我看来,孟子为整个中华民族留下的遗产至少有以下几种:
第一,留下了一部经典。
《孟子》其书,祖述孔子,为《论语》之羽翼。后经西汉司马迁、东汉赵岐、中唐韩愈、南宋朱熹等先贤递相开掘,始由晦而显,终于从一子书而跃升“十三经”之一,成为古代士子之必读书。其后又有清代戴震(撰《孟子字义疏证》)、焦循(撰《孟子正义》)为之考释、董理,使这一经典的阐释价值得到极大释放,以至于成为儒学文献中与《论语》、《大学》、《中庸》并行的伟大经典。毫无疑问,对《孟子》其书的研讨,一定会前赴后继,代代相传。
第二,成就了一位圣贤。
众所周知,在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是从寿命长短角度对孔子和孟子两位圣人表示敬意和赞美。
孟子其人,乃孔子“道统”真正之传人,也是儒家“学统”真正之大师,更是儒学形上学真正之巨擘。孟子将孔子践仁体道之工夫进一步发明弘扬,终使儒学自成一天人合一、明心见性、性命与天道遥契之大格局,大系统。夫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也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又韩愈《原道》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孟子其人,得无弘道之人乎?孟子祖述孔子,辟杨墨,传道统,使千载斯文不绝如缕,厥功至伟,后人谓之“亚圣”,不亦宜乎!
第三,发现了一套良知。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这一论说,从一终极意义上彰显人之为人的天赋智慧与善根善性,真可谓正大光明。从此,“良知良能”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人文价值和伦理意义的文化理念与道德精神。不仅如此,孟子还将此一良知由天道下贯及人事,推演出一系列类似古希腊哲学“自然法”意义上的“正义体系”。诸如“行王道”、“法先王”的仁政思想,“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仁爱思想,等等,都是涉及天下治理、公序良俗的一整套良知公义系统。孟子的良知说不仅能够贯通形上与形下,直接启发了王阳明的良知学;同时还可接通东西政治学,其民贵君轻说、君主易位说、商纣一夫说,都与西方近代的民主政治若合符节。这是孟子思想最具现代性和普适性之所在。
第四,开掘了一汪心泉。
孟子在孔子“仁学”之基础上,进一步推展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心学”体系,为整个民族的心灵凿出了一汪清泉。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告子上》)将孔子的“仁”与“人心”结合起来,使儒家的“修身”和“内圣”功夫论更具可操作性。孟子提出的“人禽之辨”,从道德属性上将人和禽兽区别开来,并将人之所以为人的“四端之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与仁、义、礼、智四种核心价值加以绾合,这真是无比伟大的发明!余如“赤子之心”、“求其放心”、“恒心”、“存心”、“养心”、“尽心”诸说,无不活泼光明,颠扑不破。孟子的心学思想,正如他所说,可谓“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这汪心泉自其凝聚之日,便成为滋润整个民族文化心灵的精神乳汁,开启了后世以陆、王为代表的心学正脉。
第五,培育了一脉善根。
与孟子的心学紧密相关的是他的人性论。子贡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孟子正是在此基础上,探讨性命与天道之关系,并提出人性善的思想。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孟子的“性善论”,彻底证成了儒家“天人合一”之文化模型。《中庸》只讲“天命之谓性”,乃从“上”往下讲;至孟子讲“性善”、“良知”、“心之四端”,又讲“尽心、知性而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立命,则是从“下”往上讲,通过“心”“性”这一入口,使“人”与“天”彻底贯通。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正是对孟子性善论的进一步体认和弘扬。
孟子道性善,其方法论无他,正是近取譬、善类推的恕道原则,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钱穆先生说:“盖孟子道性善,其实不外二义:启迪吾人向上之自信,一也。鞭促吾人向上之努力,二也。故凡无向上之自信与向上之努力者,皆不足以与知孟子性善论之真意。若从别一端论之,则孟子性善论,为人类最高之平等义,亦人类最高之自由义也。人人同有此向善之性,此为平等义。人人能到达此善之标的,此为自由义。凡不主人类性善之论者,此皆不主人类有真平等与真自由者。”此真可谓探本之论!
第六,凝聚了一股正气。
孟子还提出“养气”说,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实则在孔子的“君子”人格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人格”理想,即“大丈夫”人格。何谓大丈夫?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旦养成此一种“大丈夫”人格,则即便遭遇千难万险,亦能做到“虽千万人,吾往矣”。正因为有孟子将这股天地之浩然正气,涵养,提撕,扩充,传递,才锻铸了中华文化中最具人学价值的“士大夫精神”。自古以来,多少志士仁人秉承此一种正气,百折不挠,愈挫愈奋,宁为玉碎,不求瓦全,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舍生取义,获得了类似“道成肉身”式的生命体验。文天祥《正气歌》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正是对孟子“养气说”的隔代回应。
以上,是我对孟子遗产的个人解读。窃以为,这一部经典、一位圣贤、一套良知、一汪心泉、一脉善根、一股正气,不仅是吾国吾民之宝贵遗产,也是全人类之普世价值,必将与天地同其长久,与日月同其辉光!值此香港孟子学院成立之际,谨以此文表示欣喜之情与祝贺之意。
2015年11月28日写于上海浦东守中斋
责任编辑:柳君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