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梧作者简介:林安梧,男,西历一九五七年生于台湾台中,祖籍福建省漳州,台湾大学首位哲学博士。曾任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鹅湖》社主编、社长,现任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台湾元亨书院创院山长,山东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著有《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之研究》《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儒学革命: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人文学方法论﹕诠释的存有学探源》《当儒家走进民主社会:林安梧论公民儒学》等。 |
书院需要多元包容 读经也一样别无限上纲
作者:林安梧
来源:凤凰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八月十一日丙申
耶稣2016年9月11日
2016年9月10日,中华国学传统与当代书院建设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在武汉市东湖景区经心书院内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20余位专家学者,全国40家书院和相关国学机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以下为台湾慈济大学教授、台中元亨书院山长林安梧的现场发言实录:
林安梧
非常高兴来参加这样一个盛会。我想参加G20峰会的那些朋友们如果游西湖之后又游东湖,东西呼应很好。今天一起来谈书院大计,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经过书院来展现的,对于目前书院的生长,怎么样回到中国文化生态中生长是重要的。刚刚赵(法生)老师提到了一位朋友,书院基本上是回到大地、回到母土所长。比如这幅对联,“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德参天下道贯古今”,“祖述尧舜”,作为我们的理想国度,由内心所焕发出来的礼让——让跟礼合在一起就是礼让——这样一个礼让在儒家的传统里面是视为一个内化、生命动能的力量。经由宪章文武,文是儒家所说的文王之德,武王也不是历史上的武王,讲的是顺乎天而应乎人,书院就是培养这样的人才。人才在民间生长,他的造化我们都不知道。魏晋南北朝之后有隋有唐有贞观之治,数百年民间讲学是不错的,这是整个中国民族最可贵的。
尽管一百多年纷乱,现在强盛起来,不仅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才会有书院几次讨论会。去年第一届,今年第二届,以后希望它真的是生根了,继续生根。
我们这个民族不是通过话语系统去控驭、以法律架构去构造的一个民族,我们是回到“道”,回到“理”,不是不重视客观法,而是更重视存在生命的一种律动性,所以“道”不是客观法则,而是客观法则之前所存在的律动,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
德要回到根源,根源本性就是一种生长,这种生长我们要参与它,所以德才能参天地。我们这个民族有这么好的常道,我们的至圣先师能总结前代的智慧结晶,集大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包括香港、台湾以及以前都是以9月28号作为教师节,中国有人提了这个倡议,希望这个倡议得到落实,就是9月28号,因为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一件事。就是人回到自然,回到天地,就会有的一种律动,一种恰当的节奏。我想中国民族有机会回到这个状况。
我想书院尽管有不同的差异,差异需要包容,关于书院、关于读经有不同的意见,要更多地包容差异化,而不是把它挑起作为纷端。比如读经,代表的就是一种精神,如果不小心出现杀伐式的语言,那是书院界的不幸,也是读经界的不幸。大家可以相互提醒一下。大家的心是经常之心,今天我们在经心书院,谈这些问题,其实经心也就是经常之心。平常在民间所谈的很多东西,其实是不用谈的。
我来自宝岛台湾,台湾不是一个很有文化的生长,随着天地滋润生长,虽然郑成功到台湾,他的文化也只有四百多年,但你不能说台湾文化只有四百多年,因为是传承自整个华夏文化的,祖先到台湾已经2500多年,但我们会谈到人性的祖先,我们会觉得内在有一种深层的、很厚重的一种情感。我想这是整个中华民族非常可贵的地方。所以我们重视时间性,重视空间的广袤,所以我们谈天长地久。
本来我想谈一下自己的小书院,元亨书院,但接着前面几位先生所谈的谈了一点自己的心得。书院需要更多元、包容、互动的共生共长,读经界也是一样,需要更多包容、互动的、交谈的融通,共生共长。千万不要读经界里面先出现一些激烈性的语言。我想有些朋友是先行者,在发展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有一些体会也会使其更好发展。应该借道这些先行者本身在耕耘的时候,他们的一些困惑,不要无限上纲,就变成了读经界的共同问题。这个包容性还是要有的。这也是G20峰会习近平先生提出的包容精神,这是整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说真的,东湖没有西湖美,不过东湖比西湖大,大所以包容,这是一个发展的契机。我们期待读经,期待书院真的在全国各地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地生长着。谢谢!
责任编辑:姚远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