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私塾老师如何"招生"?设馆收学童 贴招生广告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八月初十日乙未
耶稣2016年9月10日
为庆祝第32个教师节的到来,孟子故里邹城市9月8日举办传统“开笔礼”。20名学童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丝不苟地完成“正衣冠”、“朱砂启智”、“击鼓鸣志”、“启蒙描红”、“拜阶”、“诵读经典”等环节,体验尊师崇礼的启蒙式教育,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王崇印摄
中新网北京9月10日电(上官云)又逢教师节,人们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老师们的敬意。在中国古代,也有着类似“教师节”的节日,即孔子的诞辰日和塾师生日。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教授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表示,那时家塾的东家,往往还会在节令等一些时期送给塾师“节仪”,以表礼敬之意。
中国古代的教师出现较早,徐梓介绍,可以说自从有了教育,就有了教师,“但旧时没有完善的教师制度,即教师的资格、管理等。社会上、一些家族中对此有一些说法,但也谈不上系统和完备”。
提到古代的教育体系,大致可分为官学、私学,“公学”则是近代才出现的概念。徐梓解释,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前者即太学、国子监等,后者则是府学、州学、县学等;私学则包括书院和各种启蒙教育的学校。
资料图:湖南大学生教师节着汉服 向孔子像行拜师礼.
杨华峰摄
一般来说,古代的教师,尤其是私学的教师,没有一定的聘请标准。不过,当时人们在论及教师资格时,强调最多的是品行、学识、尽心和善教。徐梓说,这就导致会对教师年龄、过往经历有要求,所谓“老成”、“年高德劭”即为此意,“所以很多家族择师时会有具体年龄要求,还明确规定教师年龄要在40岁以上”。
“古代启蒙教育也很受重视,学校称之为学塾,可分为三类:家塾、私塾、义塾。”徐梓进一步解释道,私塾是古代老师自己办的,这个名字常常能从影视剧中听到,“就是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等,设馆招收学童就读的私塾。也有类似现代招生广告的东西,在明代日用类书中可以见到”。
说到授课收入,塾师所得大致由三部分构成,数额则根据具体情况略有不同。徐梓说,此类收入塾师主要有束脩、膳食和节敬三项,其中束脩是指致送给塾师的酬金,是塾师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过去在一些商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以粮食充当束脩的情形也非常普遍”。
资料图:天津儿童绘“老师脸萌图”献礼教师节。
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古代,人们对教师同现代一样礼遇。比如,学童第一天入塾,按传统习俗,先向孔子神位跪下磕头,后跪拜塾师,并献上“贽敬”(注:即学生第一次进学拜见老师敬呈的礼物)。徐梓说,家塾的教师被迎致到家后,要坐西面东,以示尊礼,“东家提供饮食,专馆中塾师的饮食,由东家一家备办,一些特别富有的家庭,往往专为塾师设灶”。
不仅如此,在每年特定的节令,或者一学年开始或结束、或者学塾开办或关闭的时候,东家往往会向塾师送银钱或礼物,以表示对塾师的礼敬,这就是所谓的“节敬”(又称节仪)。徐梓说,有一些家塾在规条中还会写明在聘请老师时赠送“节仪”的数量。
“节令的确定,主要依照我国传统的节日,但各时代或地区也有差别。在很多地方,最重视的是三节两寿:‘三节”’指端午节、中秋节、年节,‘两寿’则是指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徐梓称。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