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希荣】杨改兰杀子自杀背后的残酷生活真相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6-09-14 08:06:35
标签:
贺希荣

作者简介:贺希荣,西历1971年生,湖南双峰县人。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本科)、北京大学(硕士)、中山大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改兰杀子自杀背后的残酷生活真相

作者:贺希荣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八月十四日己亥

           耶稣2016年9月14日


 

同意秋风先生所见:没有社会,共同体匮乏,人处于离散状态而不得其所。

 

昨天下午我对杨改兰杀子并自杀之事作一个简短评论,认为在大环境上源于社会的冷漠、残酷、愚昧之后,我有些进一步的思考,认为小环境下爱与关怀的缺失,是事件的真正根源。如果就绝对意义的贫困而言,杨改兰和她的孩子还不至于饿死;而相对意义的贫困,尤其是精神生活的空白以及关爱的匮乏,或许才是杀死杨及孩子的真凶。

 

我在农村生活过20年,不夸张地说,曾经农民自杀,尤其是青年妇女自杀,不是稀罕事。上个世纪的90年代,当时农村还积压着大量人口,种田也不如今天这样无利可图。每到湖南的伏旱季节,农民因为争水源,时常可能口角、打架、甚而喝农药自杀。青年妇女的自杀则往往与家庭生活有关。我隔壁的邻居,90年代中期因为与丈夫的一次小口角而喝农药死了,在此之前,她因为大儿子是残疾,二儿子意外淹死而备受打击,所以接通已被结扎的输卵管而又生了一个女儿;差不多时间,我生产队的另一个青年妇女因为出轨,被丈夫发现后责打,也喝农药死了。这俩人都是从她们结婚起我就认识的乡邻,后者死前三天还和我一起帮人收过稻子。


她们俩与杨改兰的区别,只不过在于没有杀孩子而已。所以或许说,30岁上下的青年农村妇女,结婚之后生了一个或几个孩子,曾经对于爱情的玫瑰色梦想已不复存在,而生活的琐碎、烦乱、艰辛、沉重日复一日,恐怕容易发生心理上的问题。如果这时候有意外情况发生,比如上面两例中的孩子出事或情感纠葛,有可能超过了妇女本身的调适能力,就可能发生突然的自杀事件。很早以前我就意识到,曾经农村的那种贫困、艰辛,养育众多子女的操劳、琐碎,剥去了我们的父辈身上的温柔,使他们有时候显得粗暴、爱发脾气、严肃,甚而打骂孩子。

 

如今的城市居民以及绝大部分农村居民,几乎无法想象每天睁眼到闭眼有干不完的无尽的体力活和家务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态。在这种生态下,对于人的温柔情感会经受怎样的磨砺,而人的梦想从何而来赋予他或她以坚韧,外界的人只能想象,而身处其境的大多数人会变得麻木。

 

 


杨改兰的家。(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母亲年轻(约35—45岁)时,有时候极度劳累和烦乱之下,就会说“自从我14岁嫁到这个地方,就没有过一天好日子。”如今的表情包“生无可恋”,只是城市小白领的无病呻吟,而真正不能对应那时农民的心情。没有人是铁打的,也没有人是泥巴做的。而放到杨改兰身上,她奶奶70岁,曾经入赘的男人早就走了,是个寡妇;她父亲50岁,当杨改兰10岁的时候她母亲就走了,看报道,也是个老实巴交的鳏夫;杨改兰自己也是招的上门女婿,她去世时才28岁,就生了四个孩子。一个8岁的女儿,一对5岁的男女双胞胎,一个3岁的女儿。等于说从20岁以来的八年,她一直在生孩子、带孩子、养孩子。她的入赘丈夫李克英,看报道说,似乎也是个无甚能力甚至难于自保的老实人,当然,如果他很有能力或许就不会入赘了。为了家庭,他外出打工。看杨家那房子,那个家具情况,恐怕也就相当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家乡的水平,基本上比湖南农村都落后了三十年。在这种情况下,杨改兰要侍奉老奶奶、照顾并不年轻的父亲,种十几亩地,拉扯四个孩子。天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这里面的艰苦酸辛有谁知道,每天是否有片刻的休憩?

 

而从调查来看,杨改兰家住在偏僻的山村一角,家里祖孙两代入赘,那么贫弱,有谁会去帮她,有谁会常去她家走动,和她说说话,给她的孩子带个果子带粒糖果作礼物?可以想见,几乎没有或者极少。看报道说,杨家的低保2013年被取消了,而她的孩子连衣服都没得穿。这样活着,到底有多少欢欣和愉悦?我真的难以想象。

 

记得小时候,我父亲是个煤矿工人,一个月只有请假或调班才能回家,母亲一个人承担全部家务,供养我爷爷和奶奶,抚养我三兄弟。祖父和父亲都是单传,从小我们兄弟没少受委屈。而我院子里一个阿姨,因为她没有生育孩子,几乎每一个晚上,尤其是冬天,都来我家串门,在冬天的火桶里和我母亲聊天,一起纳鞋底。就这么普通的一件事,都给我的童年带来过极大的温暖和安慰,或许对我母亲而言更加是。杨改兰身边,有这样的邻居吗?有这样的乡亲吗?当地的镇政府工作人员和村干部,有定期和经常去关心她吗?甘肃的志愿者和慈善机构,有上门去送一块糖、一朵花、一个玩具、一支笔、一个本子给她的孩子吗?恐怕没有,至少是不多。这样想想,杨改兰和她的孩子,可能真的生活在阳光之外的黑暗里,生活在几乎无人问津的缺乏爱和温暖的山沟里。这样的女人和母亲,杀死她的孩子和她自己,与其说出于贫困,不如说出于绝望,甚至绝望都不足以形容,而是出于惨酷的荒凉。

 

所以,如果传统的儒家宗族还在,如果传统的乡邻守望还在,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真能多一份仁爱和温暖,如果大环境不要那么为了金钱和权势而冷漠、残酷、愚昧,或许,我们的社会终有一天,会少一些自杀的杨改兰、李改兰、王改兰以及她们可爱可怜的被杀孩子。


杨改兰让我们这时代的每一个人看到自己的猥琐和无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附录


【秋风】反思杨改兰惨剧,以文化建设生活共同体http://www.rujiazg.com/article/id/9082/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