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东林书院首次恢复释奠礼及江南会讲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16-09-15 18:33:16
标签:


无锡东林书院首次恢复释奠礼及江南会讲

作者:济楚

来源: 儒家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八月十五日庚子

           耶稣2016年9月15日


 

 

 


东林书院


儒家网讯 (济楚座落于无锡的东林书院在中国历史尤其明代晚期可是赫赫有名的,万历三十二年(1604)无锡籍著名士人顾宪成、高廷龙二先生慕北宋理学大儒杨时(号龟山)之讲学遗风,在龟山先生讲学原地兴复东林书院,一时江南士子云集讲学、议政,由顾宪成所撰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著名楹联就悬挂在书院的“依庸堂”中。由于东林党人在晚明史上以气节风动天下,兼之东林学派的讲会甚盛,东林书院自1604年兴复后,虽屡遭兵燹火灾甚至人为毁拆,却为志士仁人屡毁屡建,幸存至今,而且在全国保留至今的书院中,位于无锡繁华街区的东林书院建筑群都属于遵从古制、较多保留历史原貌的书院,此一点尤属难得。


 

 


与会者合影


 释奠礼,原为古代学校设置酒食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凡立学,必行释奠礼,目的是激起学生尊师重道,而起到劝学作用。此礼自先秦绵延至清末,至今韩、日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仍广泛保留。在古代书院的学习中,习礼演礼也是一个重要科目,闻名遐迩的东林书院自然也不例外。据《东林书院志》记载:“流泽在人,飨以俎豆,礼也。学者得以俎豆之事,习礼于斯,观感兴起,弗可替也。”东林书院自明末兴复以来,在每年的仲春、仲秋的仲丁日各举行一次释奠礼,以礼敬先师,及县邑从祀先贤,这次仲秋释奠礼便是依循书院志记载最大程度地予以原貌恢复呈现。


建国后首次释奠礼


  


释奠礼进行中




释奠礼

 

东林书院于今年春天(仲春丁日)尝试恢复释菜礼之后,初步积累演礼经验,又经清华大学彭林教授等三礼研究专家指导,便开始着手恢复更隆重的释奠礼,并决定于仲秋丁日(阳历9月12日,时为周一,为方便市民观礼,提前2日至周六,正好赶上教师节)正式实践。整个礼仪由茹经书院(“茹经”为以无锡乡贤唐文治先生的堂号)承办,李素洁博士依据《无锡县志》、《金匮县志》、《无锡县学笔记》记载,并多方谘询礼学专门人士,对《东林书院志》上所载的原释奠礼进行建国以来第一次试恢复。该场释奠礼前后一共经过了五个月的筹备,祭服、祭器、祭品的准备,执事人员的选募,礼仪程序的反复打磨,无不精益求精,最终使得该场典礼如期如仪顺利举行,而恰逢教师节和周末,全国各地近百名学人及无锡市民慕名而来,一起以诚敬之心观礼。

 

 


“燕居庙”祭祀孔子和四配现场




燕居庙祭品




“道南祠”祭礼龟山先生和从祀乡贤


本次释奠礼既在东林书院“燕居庙”礼敬孔子及四配,又同时在“道南祠”礼敬宋代杨龟山先生(杨时,字中立,号龟山,东林书院创始者)及从祀诸乡先贤,两边同时演礼作乐,却能有条不紊、敬谨不失,备有礼容,这背后是茹经书院组织众执事反复演礼付出的辛劳,同时也是所有参礼人员对孔圣先贤生发出由衷的敬意和钦诚。


 

   

“燕居庙”祭祀现场


礼学大家兼乡贤彭林教授监礼




清华大学彭林教授作《释奠礼之当代意义》讲座

 

释奠礼后,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研究专家、清华大学彭林教授专门跟大家做了《释奠礼之当代意义》讲座,结合韩国、日本、台湾以及大陆各地举办的一些祭礼典礼对东林书院本次释奠礼进行点评,充分肯定了自己家乡恢复举行的首次释奠礼。春季释菜礼时有媒体记者径从庙中门进出,当时彭林教授的讲座就指出了这一严重的不合礼制现象,这次特设纠仪官予以监礼。整场礼事基本合乎礼制,无大的纰漏与瑕疵,而且献祭官外的观礼人员也根据意愿有序入庙行跪拜祭礼。

 

彭教授对国内释奠礼大都集中于西历9月28日并不以为然,因为礼敬先师的典礼却按照格里高利历予以固定,这既不太恭敬,有失礼之虞,也不合乎古代相承的传统,以往无论春秋二季,还是四季的释奠礼,往往选在丁日(虽然不同朝代而有上丁、仲丁之别)举行,所以释奠礼又被称“丁祭”,而东林书院无论是春季的释菜礼,还是秋季的释奠礼,都有意识地选在仲月丁日,只稍作调整,是较合乎古礼的。


此外彭教授还对执事及观礼人群的服饰礼容进行了点评和指正,并旁及日常生活中的失礼现象,获得现场学人和市民的强烈共鸣。同时彭林教授还特意指出能担任释奠礼的献官是一件非常荣耀和庄重的事体,以往礼事结束,书院往往将所有献官和执事人员的名单刊石以传,这种优良的史乘传统也应契机恢复。

 


中庸会讲及唐调雅集



 

  

《中庸》会讲


下午,东林书院还与上海儒学研究会的唐文治研究专业委员会一起主办了《中庸》会讲。东林会讲是明代该书院最富盛名的讲学活动,史志曾这样记述第一次东林讲会的盛况:“上自京口,下至浙江以西,同志毕集,相与讲德、论学,雍容一堂”,而“远近绅士及邑之父老子弟或更端而请,或环聚而观,一时相传为吴中自古以来未有之盛。”当讲的东林会讲被誉为吴中自古以来未有之文化盛况,东林书院在恢复释奠礼传统后,也试图将讲学这一书院更本质的优良传统予以恢复。今年春季释菜礼后,书院邀集学者进行了《四书》之一的《大学》会讲,此次秋季释奠礼后,又选择了《四书》之一的《中庸》举行会讲,是十分贴合这座承袭程朱理学的书院的固有学术传统。



 


柯小刚教授作  《睨视与中正:中庸解读》讲座




“慎独与诚意”主题讨论




“已发与未发”主题讨论


10号下午,参与会讲的全体同仁集聚东林书院道南祠,一起齐声朗诵《东林会约》的部分篇章,而后便由同济大学曾亦教授主持,围绕《中庸》,邀集著名学者柯小刚、郭晓东、蔡家彬、陈畅等老师阐发《中庸》要义。柯小刚教授对《中庸》第十三章的“道不远人”义理,进行了切己体认,并与大家交流;郭晓东教授则综合阐述了东林书院创始人杨龟山先生的中庸解释;蔡家彬教授则关注明代东林书院的恢复创办人顾宪成《中庸意》一书,陈畅教授也就明代理学、心学二家工夫论异同以及心学内部工夫论的争论阐发儒学义理。在场年轻学人及无锡本地国学爱好者则抓住机会向几位老师提问请教。11号上午则就“未发与已发”、“诚意与慎独”两个主题进行了第二场会讲。



  


 同济大学陈畅教授在会讲现场

 

民国年间在无锡创办久富盛名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的唐文治老校长晚年以八十高龄还念兹在兹于修复已经倾圮的东林书院建筑,于1947年纠集江南地区商贾及学士筹资兴复了东林书院,并在书院立碑留下《重修无锡东林书院碑记》手泽。为纪念唐先生,东林书院除将唐先生《中庸大义》以线装本印出赠予每一位会讲参与者,还于10日晚在书院“还经亭”前草地举行了大型唐调雅集。唐调,是以唐先生姓名所命名的读书调,也是现在影响最大的古书吟诵调。唐文治先生二传弟子魏嘉瓒老师带领学生将许多唐调名篇搬上雅集的现场,让与会者充分感受到了唐调吟诵的魅力。11日下午,茹经书院还特意组织与会人员赴唐先生位于太湖边的故居“茹经堂”参访,并现场举行“缅怀唐文治先生及唐文治先生研究当下意义”为主题的专家座谈会。


 


雅集


 


雅集




古琴演奏




 “还经亭”唐调雅集




唐文治先生故居“茹经堂”


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无锡本地国学爱好者、琴友、学者与全国各地学人萃聚东林书院,切磋讲摩,立于礼、游于艺、博学于文,正如魏嘉瓒先生曾带领全体会讲学人一起吟诵的理学宗师朱子的《春日》诗一般,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东林书院这个重要道场焕发勃勃生机。

 

 


参加释奠礼的同仁合影



责任编辑:梁金瑞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