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华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6-09-22 12:10:51
标签:
陈来

作者简介:陈来,男,西元一九五二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温州。一九七六年中南矿冶学院(现名中南大学)地质系本科毕业。一九八一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哲学硕士。一九八五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哲学博士。一九八六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一九九〇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务院参事。著有《朱熹哲学研究》《宋明理学》《古代宗教与伦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现代儒家哲学研究》《孔夫子与现代世界》《近世东亚儒学研究》《仁学本体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儒学美德论》《儒家文化与民族复兴》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指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华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作者:陈来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八月廿二丁未

          耶稣2016年9月22日

 

 

 

在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系列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主题。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在国内外引人注目、广受好评,产生了巨大反响,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指引。

 

关于中华民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反映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全面阐述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复兴的意义,是讲话最核心的部分。

 

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与中华文化传承弘扬的辩证关系: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化既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又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品格;中华文化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性,又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这就从根本上确定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内在关系,指明了中华文化的根本性质。

 

在肯定中华文化的历史功能方面,讲话既从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历程的角度指出,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支撑;又从政治、文化、民族、社会等方面,肯定了中华文化的历史作用。讲话指出,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这不仅指出了中华文化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克服艰难险阻提供了精神支撑,而且意味着中华文化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内在动力和民族精神。讲话还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从文明延续、社会平衡、政治统一、民族和合、反抗外侮等方面全面肯定了中华文化所发挥的积极历史作用。

 

讲话不仅从历史的高度全面论述了中华文化的性质和意义,而且从政治、文化、改革开放、世界格局等多方面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这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识,值得认真学习领会。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强调中华文化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意义,这是讲话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理论上的重大发展。讲话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历史、文化的根本,抛弃传统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根源、文化命脉,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自觉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基础和源泉。

 

讲话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时俱进的。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讲话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讲话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天人合一、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的当代价值作了明确肯定,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话反复强调要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具体时代的普遍价值,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根本指导意义。

 

与价值观问题相联系,讲话特别重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强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讲话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中华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传播中华传统美德的主体。讲话还指出,重视基本生活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养和形成的传统美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壮大的一个重要支撑力量。中华传统美德系统完备、博大精深,我们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之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可以说,中华传统美德和道德建设是讲话关注的重点,其中的关键是要解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关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两个领域: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在道德建设上,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体现其道德规范的功能,就必须以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实践为基础。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美德必须“两手抓”,一方面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另一方面注重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只有这样,“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才能落到实处。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论述了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提出了中华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华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等观点。讲话对此作了新的发展,强调中华文化不仅是精神家园的支撑、先进文化的基础,从根本上说,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深厚历史渊源,要植根在中华文化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华大地上的伟大实践,以中华民族为实践主体,必然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中国的历史文化,依赖中华文化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今天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必须把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形成的优秀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思想基础。

 

中国梦不是简单地追求强国富民,而是包括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在内的全面进步、全面发展,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因此,中国梦的实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价值观、价值理想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道路的历史展开,中国道路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讲话理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从治国理政的新高度提出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

 

讲话十分重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讲话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继承要基于辩证的分析。讲话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从治国理政的整体需要出发对文化建设方针的新思考。

 

讲话关于文化建设方针的重要论述体现了“综合创新”的鲜明特点。“综合”就是把我们党在过去提出的许多文化主张综合起来,“创新”就是提出新论断、新方针。讲话反复指出,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话强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提法既有综合,又有创新。

 

讲话还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搬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努力使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这些提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讲话综合了我们党历史上提出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文化方针,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学术界有关传统文化研究的成果,并加以发展创新,提出了“两有”“两相”“两创”的方针。“两有”即对古代的文化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两相”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两创”即对中华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两有”是讲继承的区别原则,“两相”是讲继承的实践要求,“两创”是讲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按照讲话的精神,继承是基础,创新是重点;结合时代条件赋予新的涵义就是转化,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的生面就是创新。讲话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面对当前治国理政的复杂实践需求,我们应坚持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积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建立合理关系的地方。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根据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讲话在这些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体现了对党的文化建设方针的新发展。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