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庆涛】推广儒学就是对于传统智慧的汲取过程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6-09-23 20:21:36
标签:

 

 

推广儒学就是对于传统智慧的汲取过程

原标题:专访彭庆涛:推广儒学就是对于传统智慧的汲取过程

受访者:彭庆涛

采访者:张晓芮

来源:中国孔子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八月廿三日戊申

          耶稣2016年9月23日


 

今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诞辰2567周年,每年的9月28日全世界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会举行隆重的祭孔仪式,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二十家团体、机构发起成立“全球祭孔联盟”,号召全球各文庙、书院、孔子学院、孔子学堂、国学堂、儒学团体和机构等于9月28日举行“全球同祭孔”活动。在活动的筹备期间中国孔子网记者采访了文博专家、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资料研究室原主任彭庆涛先生。

 

 

 

中国孔子网:孔子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彭庆涛:近些年来,出了不少的电视剧、电影。但是每一部作品出来以后都会引起不少的争议和批评,无论怎么做都不能令多数人满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与儒学从一开始起步发展,与他的属性有相当的关系。儒学是在孔子时期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从西周之前,夏商的文化可以分别称为尊神文化和遵命文化,到了西周的时候变成礼乐文化,礼乐文化的实质就是人文理念的提升。礼乐文化在现在很多人看来是思想领域里面的东西,实际上它是形而下的具体的法律和制度,人的所有的行为规范都通过礼来约束,用什么礼什么乐都有严格的规制。在周公治理作乐以后,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普遍使用,耕牛的普遍使用,造成生产力的大发展,在下层的平民里面出了一部分富人,这一部分富人他们就想登上政治舞台,在这种情况下,在严格的礼乐制度控制下,以宗法血缘关系来定尊卑,平民血缘上是卑贱的。他们想登上政治舞台怎么办?他们只有打破礼乐制度,所以这就是春秋到战国礼坏乐崩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譬如三家分晋等等这一些事件都预示着新兴的地主阶层走上历史舞台。他们上台以后,也要宣誓他治理哪一个国家,宣誓他的合理性,“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指的就是祭祀和军事这两项是国家的大事。所以他们也要昭告天下,也想通过祭祀来宣布他的权威。由于礼坏乐崩都打破了,到了春秋时期人们不会祭祀了,所以专门派人到鲁国来学习。为什么鲁国留下来了呢?周公治理作乐,鲁国是周公的后裔,他的子孙们往下传承,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所以鲁国就传承下来了。孔子就处在这个时代,孔子看到各个国家都到鲁国来学习了,如果鲁国的礼乐制度也被打破了那么礼乐就失传了。所以孔子就带着这种责任心,带着一帮弟子演习礼乐而且编成教科书。为了能使学生们更全面一些,就出来了六艺,这原来都在礼的范畴之内,这就是孔子创始教育。这种情况下,儒家代表了当时的鲁国的知识分子的层次,解读礼、解读乐,一般的老百姓不会,全靠知识分子来解读,所以那时候知识分子多数都在从事这个事情。上到天子下到庶民,谁家的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程序上面怎么做都要有解读礼乐的人。这些人的职业就叫做“儒”。人之需,人人都离不了的,这个字叫儒。实际上儒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群体。所以孔子就带着他的一帮弟子从事这一个职业。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鲁国的历史以及礼乐有关方面的知识传承,编辑成教科书,这就是后来的儒家经典。

 

从大的方面来讲,西周时期的礼乐思想到了春秋时期,原来敬天保民已经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了。旧的理论被打破了,新的理论还没建立起来,那么这种情况下,势必就有一种新的理论取代旧的理论,那么孔子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孔子思想也就应运而生,阐述了国家应该怎么治理,诞生了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开了一个先河,探讨一种什么样的理论能够取代旧理论,作为国家治国的一种理论,一种方略。,然后各个阶层为了在新的理论构建过程中,能取得本阶层的最大利益,所以都要推出代言人出来说话,这就是孔子以后到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庄子代表的是一种奴隶主贵族,墨子代表的是工商界的人群,在这个过程中诸子百家主要就是和儒家来辩论,辩论到最后秦始皇焚书坑儒,把这些家都压住了,到了汉代初年的时候,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汉兴,接秦之弊,民亡藏盖,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了这么一种情况,老百姓家里掀开锅盖都是空的,刘邦登基以后在全国找四匹同样颜色的马都找不到,在这种经济凋敝状态下,给统治者两条道路,一个是杀鸡取暖,一个是放水养鱼。只有这么两条路,汉初信奉黄老与民休息的思想,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分不开的,在休养生息的过程之间,同时给儒家的复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经过孔子创始,经过孟子、荀子的争论,再加上诸子百家的挑战,最后在休养生息过程中间重新理顺,诸子百家有用的东西儒家就吸收进来,这个时候正好给儒家一个自我完善自我修整的机会,而且有了一个充足的时间。到了汉武帝时期,儒家率先完成了这种理论的构造。特别到董仲舒的时候把原来孔子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三权上面又加了一个神权,说这就是天授,是天命神受。论证了统一的国家,作为天子统治人民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思想做好了准备能够升华到治理国家的正统理论上去。从汉代以后,对于孔子就从文化方面进行打造,他不是沿着历史的脉络走,而是沿着文化打造的方向去走。孔子在历史上通过长期的打造出现了“”四面孔子”。根据每一个人,每一个面的接触不同,理解不同认识到的孔子就不一样。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就看你是侧重哪一个方面。第一面孔子,是汉代造神运动,将孔子塑造成了圣王,就是号称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这是朝廷尊崇儒家思想,独尊儒术,所以叫大成至圣文宣王,按照王塑造的一个朝廷上统治者追捧的孔子。第二面孔子,是学术界探讨的孔子,是一个圣哲,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从思想领域,理论界来讲,孔子是一个哲人。第三面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学校的学生,学者,信奉的一个孔子叫圣师。第四个面的孔子是通过伦理教化到老百姓内心认可的一个孔子叫做圣人,所以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圣人是做伦理教化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按照圣人的教化来规范。统治者尊奉孔子是政治家,发挥他治国理论的影响,用孔子的理论治理国家。作为老百姓就认为自身按照孔子的伦理道德做就行了。学生一是尊重孔子的教育思想,二是孔子创立私学开先河,作为老师的始祖。学术界把孔子看成哲学家,所以我们后来给孔子定性的时候,给孔子定位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有这个四面性,在认识孔子的时候,这就看每一个人接触的是孔子的哪一面,或者向哪一面上侧重的比较多,因此每个人接触的孔子都不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孔子,能够让所有的人都认可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论推出任何一个电视剧、一个电影他都把孔子设定在不同的场景中。

 

再加上,孔子思想具有包容性,他从一开始产生的原始思想实际上没有哲学基础,到了孟子的时候哲学基础才能够开始建立。从历史观上看,儒家思想每受到一次冲击就引发新的一轮发展,那么现在这一轮的冲击从五四运动到批林批孔达到高潮,改革开放以后这些年一直喊着跟传统彻底决裂,最终我们付出的代价就是人心的问题,道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全民性的呼唤,我们要恢复道德,五千年铸造的道德文明,人与人的的这种信任。中国又称礼仪之邦、东方大国,现在人家来到一看,你的礼仪在哪里?凭什么称礼仪之邦?也就是说现实摆在我们面前要如何看待如何解决的问题。全民性的都在寻找我们的传统道德那里去了,所以儒家思想在老百姓心里作为圣人来讲是一种传统道德的代表,一种人伦的代表、一种先师的代表。现在再祭祀孔子,尊重孔子、尊重儒学,就是发掘儒家里面的智慧,能把传统道德重新塑造起来,为现实社会服务,为社会和谐服务,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服务。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新一轮的国学发展,结合到历史观的角度来看,这一轮的发展一定是势不可挡的,这是一种民心所向。

 

中国孔子网:儒学是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的来源。从祭祀文化的角度看,祭祀孔子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

 

彭庆涛:从五四运动以后,经过这些年人们对于释奠礼,包括对古代所有的祭祀都基本上都陌生了,特别是年轻人对于古人的这种做法感到很神秘,有很多的理解把这种现象理解成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东西。实际上祭祀在古代是一种严格的制度。现在一谈到祭祀首先就跟封建迷信结合到一起,认为这属于传统文化的糟粕性的范畴,这样认识确实是偏颇。

 

国家祭祀首先来讲,他的根本出发点是在科技上还没有达到相当水平的时候,对于自然界的事物还无法解释的时候,人们信命信天是一种自然的。皇帝祭天地的天坛里面的主建筑叫祈年殿,是祈祷丰收,是为民请命。这个出发点是能够国泰民安,国富民强,这个宗旨至少是好的,朝廷上面拿出钱来拿出物来以后做这种仪式,敬天保民。对于老百姓来说,祭祀一是对于先祖的怀念,对于民族对于血统,家族的一种尊重,同时真正祭祀的目的是奉先思孝,孝为百善之首,能引导人们积极向善。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对于堆筑道德,培养孝心,这个上面是有积极意义的,不能把他简单的和封建迷信结合在一块。

 

从大的层面上来讲,祭祀孔子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对于民族文化的一种自信。尊重孔子,崇拜孔子并不是拿着他作为神去崇拜,历史上从汉代以后确实是把孔子造成了神,经学发展起来以后,孔子就是圣人,没有任何缺点错误,从人的层面把他升华成一个神的层面,这种升华是对孔子所创立的儒学的一种尊重和认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成神了,他的思想学说就占有了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占领了这么一种高度,这个高度上面究竟是汲取儒学的一个什么东西?实际上我们在尊重传统文化,开发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而祭祀孔子不是像神灵一样。现代来讲推广儒学,就是对于传统智慧的汲取过程。

 

中国孔子网:祭孔不同规格的标准是什么,程序繁简是依据什么来制定的,历史上又是怎样沿承的?

 

彭庆涛:正常情况下,国家祭祀分成三大类,一是祭天地。祭天地是只有朝廷,只有皇权才具有的权利。第二个就是祭宗庙。实际上是祭祖,作为民族的祖宗来讲,那就是三皇五帝,历史上著名的人。由国家来主持祭祀。第三个就是祭圣师,祭祀老师从商代的时候就开始有,就是所说的释奠礼。商代祭祀老师究竟是针对什么人祭祀,这个没有具体的确指。从汉代以后,随着孔子的地位升高,释奠礼就主要开始由周公和孔子,后来由孔子、颜子。最后释奠礼落到孔子一个人身上,所有文庙都要祭祀。唐代以后,要求各地所有有县治的地方都要礼文庙,所有学校都礼文庙。北京国子监那是太学,太学里面也有孔庙、文庙。相当于省一级的学称为乡学,乡学也都有文庙。到下面地方上面各个县也都有学校。直到私塾,私塾往往在自己家里设学校,学生数量不等,少则一两人多则几十人。这种情况下,他们祭祀孔子直接就在教室里面挂孔子像进行祭祀。那么祭祀孔子也就分出来了各种不同的规格。像国子监、曲阜孔庙,曲阜孔庙属于国家兴建的,专门由孔子的直系后裔给他一个官职叫衍圣公,由他代表国家来专门祭祀孔子。北京国子监是由太学祭祀孔子,国家朝廷上历朝历代都制定祭祀孔子的规则和议程。包括他的服装、乐舞、乐曲、规模、祭品、礼器的配置多少都有严格的规定,这都由朝廷颁布下来。释奠礼除了曲阜孔庙是代表国家祭祀孔子,其他的释奠礼全部是在学校里完成的。所以说他和一般的老百姓并不太一样,古代祭祀是在夜间子时进行祭祀的,而且各地文庙里面都有兵士戒严,闲杂人等不允许入庙,所以说他的神秘感就在这个地方。老百姓无法接触。真正能接触的是学生和官员。

 

在整个孔子祭祀的规格上面最高的一种规格是释奠礼,释奠礼是古代在农历的仲月,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仲月的上丁日来祭祀孔子。所以说释奠礼又称丁祭。丁祭就是释奠礼的最高规格。一般正常人员配置上,主祭官除了朝廷派员,一般曲阜孔文庙是最大的文庙,都是由朝廷任职的官员衍圣公主持祭祀。学校里面由各个学校里面的祭酒。国子监有时候是派太子,甚至有时是皇帝亲祭。所以说在祭祀规格上,祭祀孔子属于中祀,祭祀分大祀、中祀和小祀。曾经在历史上有两次祭祀孔子升为大祀。大祀的时候是用最高规格,用十二笾十二豆,乐舞用八佾舞。但是,历史上面总的来讲,按中祀的是比较多,直到民国年间,保存下来还是六佾舞,十笾十豆。整个祭祀仪程上包括瘗毛血、迎神、进香帛、三献礼、撤馔、送神、望燎。等等,大体上这么一个仪程。根据不同的场地,不同的孔庙规格可以在程序上有繁简的损益。

 

第二个规格就是释菜礼。释菜礼一般就没有乐舞了。仪程就相对释奠礼来说就简单一些。仍然保持了迎神、送神、三献礼。三献礼可以集中在一次献完。祭品也都有简化。

 

再一个就是祭币。类似于焚香化纸,又简单一些。最简单的就是上香,古代私塾里面开课了,给孔子磕个头上个香。这是最简单的仪程。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