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让孔子文化重重落地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16-09-28 12:39:35
标签:

衢州:让孔子文化重重落地

来源:衢州新闻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八月廿八癸丑

          耶稣2016年9月28日

 

 


公元1129年,金兵南侵,孔子第48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南渡定居衢州,缔造了一座南孔圣地。

 

2006年9月,衢州举办首届国际儒学论坛,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发来贺信:“衢州素有‘东南阙里、南孔圣地’之美誉,是孔氏南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浙江的历史文脉传承中具有独特优势。对于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一定要倍加珍惜,发扬光大。”他还指示:“要让孔子文化重重落地。”

 

历经十几载春秋,衢州干部群众谨记习近平同志的谆谆嘱托,一直致力于复兴历史文脉,将儒家真谛由理想化为现实,以优秀传统文化深耕核心价值观建设,以儒学引领城市发展空间战略和布局,推动儒学的现代转化。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有教无类”

 

钱江源头的开化县齐溪镇中心学校,虽然地处深山,但教学设施一点都不比城里的学校差。

 

新建的教学楼内,配备了高科技的信息化课堂,学生们在录播教室、同步课堂,通过视频同步,可以与城里的学生们一起上课。

 

塑胶操场上,快乐的孩子们奔跑跳跃,与不远处云雾缭绕的如黛青山,融汇成一幅动静相宜的绝美画卷。

 

新大楼、新设备、好老师,让农村孩子从“人人有书读”到“人人读好书”……这一彰显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生动诠释,如今已在衢州蔚然成风。

 

深得儒风熏陶的衢州,其文化基因里鲜明地印记着孔子的“大同”思想精髓。这座城市一直在思考、探索、实践惠及每个公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教育和文化的阳光雨露,平等地润泽全民。

 

早在2006年,衢州便在浙江率先探索“城市名校托管农村弱校”的“一校两区”实践,源源不断地将城市骨干教师和优质教学资源输送到农村,让山里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均等化的教育普惠。

 

柯城区石梁镇下村完小原先只有6个班级、9名教师,其中50周岁以上教师5名。教学设施简陋,没有专职的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教师,平均每年有45.6%的生源流失。“如果说新华是我的孩子,那么下村就是我的另一个孩子。”2007年,时任柯城区新华小学校长孔丽珍在接管下村完小后,动情地说:“新华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下村教师的坚守精神同样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共同努力,城乡携手前进。”

 

其实,“一校两区”只是衢州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之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穷财政富民生、小城市大教育”理念,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实施农村中小学“改水改厕”、学校食宿改造、小规模小学提升等“四改”工程,推广“名师资源共享”、名校托管,让教育的阳光普照城乡。

 

目前,衢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已达到190所,覆盖率达70.63%,有4个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的评估,位居全省前列。

 

不仅如此,衢州还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尝试通过创新社会培训模式,释放人力资源转化“红利”;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释放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红利”;通过创新管理模式,释放体制机制改革“红利”。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崔戴飞说,社会培训已成为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该院依托省级特色专业——护理专业,打响了衢州“一老一小”护理人员为主体的培训品牌。

 

公平正义是公共教育的普世共识,也是公共文化的应有之义。

 

衢州拥有这样敢为人先的大气魄:在全国率先实行地市级博物馆和图书馆免费开放;首创覆盖全市的流动文化服务网络预约平台,实现预约配送,让文化服务真正与受众无缝对接;广布田野的文化礼堂,把文明乡风“种”进了农民心田;满载着幸福与欢乐的“流动文化加油站”常年流动在乡间,将文化送到农民家门口;成立民工文化俱乐部,油墨飘香的《民工文化报》,温暖着城市新市民的心坎……

 

今年4月19日,浙江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郭学焕登上第35期衢州人文大讲堂,开讲“孔子后裔在浙江”。衢州人文大讲堂开办7年来,持续推出了一系列紧扣时代脉动、贴近公众需求、思想内涵深刻的讲座,成为丰富衢州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明素养的大课堂。

 

在衢州,让人心仪的文化之约还有许多。已连续举办6届的“全民读书周”,唤醒公众的读书意识,点燃市民的阅读热情,成为衢州的一盏人文灯火;“创业文化周”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激活了衢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

 

夯实道德高地,培育“见贤思齐”

 

公元1282年,孔子第53代嫡长孙孔洙,不忍别离衢州先祖庙墓,主动将衍圣公爵位,让给他在曲阜的族弟世袭,被元世祖忽必烈称赞“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之后也”。

 

见贤思齐,德立而百善从。

 

栉风沐雨700多年后,“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习习儒风,润物无声地播种在了衢州百姓心头。

 

2011年11月19日,发现学生缺课后,衢江区第四小学三位教师及时上门追访,分头寻找,以绝不放弃的细心、爱心和责任心,挽救了遭遇煤气中毒的一家三口生命。

 

此后,衢州市委迅速作出决定,号召全市干部群众向这3位“最美教师”学习,讨论提炼出“诚信、责任、仁爱、奉献”为代表的衢州人价值观核心词,开启了宣传、推选树立“最美人物”之先河,加快构建了“培育—选树—弘扬—践行—关爱”的一体化工作格局,让人人享有“出彩”,受益“最美”,唱响道德建设主旋律。

 

感动着和被感动着,改变着和被改变着,影响着和被影响着……道德之美,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衢州人。

 

这些年,源自衢州的至善大爱从未停息:

 

公交车司机毛志浩行车途中被倒下的路灯杆击伤,忍住剧痛安全停车,保证了车上26位乘客安全;

 

农妇徐萌仙忍受着失去17岁爱女悲痛,无偿捐献出女儿所有有用器官,挽救了他人生命;

 

花卉农场老板齐锡华丢失价值800万元的钱包后,仅过了10多分钟,就接到了拾金不昧者的电话;

 

眼看陌生少年落入湍急江山,龙游农民傅志霄用尽最后力气把男孩推出漩涡,自己却沉入了水底;

 

柯城区人民医院“万少华团队”,七年如一日坚持上门救助侵华日军细菌战幸存者……

 

衢州缘何那么美?2012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曾组成国情考察组,深入衢州调研。

 

他们认为:衢州“最美人物”的群体性呈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一必然源自衢州的人文土壤、历史积淀和社会环境的孕育,源自衢州市委、市政府对道德建设的常抓不懈,源自全体衢州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

 

将善铭记,以行向善。如今在衢州,“最美”的故事不仅呈现在报纸最好的版面、电视最好的时段,还登上了街头灯箱广告、乡村年画挂历。

 

一大批平凡的面孔和生动的故事,进入公众的视野,“最美”逐渐成为衢州人共同的价值选择。全市140多个最美志愿者家园里,聚集起15万名志愿者,每年累计服务7万多个小时。

 

连续3年举办的“最美衢州人”十大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已成为百姓最期待的盛典。公众参与的热情和覆盖率日见高涨,去年参与投票的人数达到150万人次,占到了全市人口的一半多。

 

同时,衢州教育、科技、卫生、交通等14个行业(系统)纷纷开展了“最美”评选,让最美的风景,无处不在。

 

2012年12月10日下午,衢州公交车司机姜永古驾驶公交车途中突发脑溢血,危急关头,他强忍剧痛,坚持将车靠边停稳,等车上的6名乘客安全下车后,他自己却昏倒在驾驶座上。入院至今,“最美衢州人关爱基金”已为姜永古承担120多万元治疗费用,衢州人如是说,“绝不能让好人流血再流泪。”

 

“衢州在我甚至全国人民的心目中,就是一个道德高地!”著名作家麦家到衢州采风,目睹不断蔓生的“最美”之风,心生如此敬佩。

 

沐浴道德之美的荣光,衢州也收获了实至名归的褒奖:连续9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市”,群众安全满意率位居全省前列;去年,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行为与大数据实验室,发布了“幸福中国大数据”,衢州位列中国最幸福城市榜第四。

 

让儒学“走出庙堂”,引领城市跨越发展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匹夫不可夺志”、“富而无骄”……5支颜色不同的铅笔上,分别刻有两条论语佳句。自2011年起,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管委会每年都会定制20多万支这样的“论语铅笔”,送给衢州所有刚入学的小学新生。

 

“在人生的第一课上,我们要告诉这些少年,什么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守望800多年历史的衢州孔庙,孔子第75代嫡长孙孔祥楷先生如今思考最多的,便是如何“衍圣弘道”,在新时期重振孔氏南宗声名。

 

2003年春,面对公众的呼唤和期待,衢州着手恢复业已中断半个多世纪的祭孔大典。

 

孔祥楷先生回忆,当时摆在众人面前的最大难题是“祭孔到底该怎么祭”、“仪式程序如何设置”,不少人认为应当以“古礼祭孔”。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既然祭祀时如同先师在,那我们作为参祭人,当然应以自己的真实身份参祭,否则‘祭如不祭’。”在孔祥楷先生的建议下,衢州祭孔大典定位“以当代人的方式纪念孔夫子”,改良过去程式化的复古仪式,结合时下生活和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在庄严肃穆的祭祀氛围中,追寻人文精神的陶冶、优秀文化的传承以及民族精神的弘扬。

 

2005年9月28日,央视对海内外6所孔庙的祭孔典礼进行现场直播,当镜头切换到衢州时,人们看到的不是华丽繁琐的佾舞,而是实现现代转化的祭孔——800多名身着现代服饰的教师学生,在虔诚地朗诵《论语》、齐唱《大同颂》,传统的太牢礼献“三牲”,也变成了献“五谷”和文房四宝。

 

“衢州确实开创了一个祭祀新仪式!”观看令人耳目一新的衢州祭孔大典,时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常务副会长的刘蔚华如是评价。

 

美国著名汉学家司马黛兰女士代表海外儒学界专门致信孔祥楷:“在祭孔改革这个历史大课题前,衢州的行动最有权威性、最有影响力、最有示范性。”

 

从独创师生“学祭”到广纳社会各界公祭,从举办孔子文化节到设立国际儒学论坛,衢州恢复祭孔10年来,时刻紧随时代脉动调整祭祀主题,参祭群体扩大到各行各业,祭孔成为城市的盛大节日。

 

2012年的衢州祭孔,首次邀请“最美人物”代表、市内企业家代表及部分招商引资项目的客商代表参加。2013年的祭孔,主题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主祭人、陪祭人、司祭等都由衢州职业院校师生担任。2014年祭孔,主题则定位为“凡人善举,共筑和谐”,邀请百姓身边的好人来祭孔。

 

伴随着《大同颂》祭孔乐章悠远飘扬,衢州的儒学也开始走出庙堂,走向大众,根植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

 

自2012年起,衢州举全市之力建设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区,使之成为撬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在“以文化人,以物载文”中永续儒学经典。

 

作为浙江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看似有形,其实无形,它以孔氏南宗家庙等老城区的儒学文化资源为核心区,以西区为延伸区,以开化根宫佛国文化园、常山观赏石博览园、龙游年年红家居文化园为拓展区,创新性地将整座城市打造为文化产业大平台,使城、文、景、游融为一体,将重点建设儒学教育传播区、明清文化体验区等六大业态,不断延伸儒学文化产业链。

 

目前,园区已经组建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挂帅的高规格领导机构,各项工作正加速推进。

 

新建的汉唐风格中国儒学馆即将开馆,这里典藏中外儒学经典,致力于成为传习弘儒基地;孔子文化公园内,《论语》碑林与正谊书院古风雅韵相得益彰;孔氏南宗家庙内,南孔历史展陈全面提升,新颖儒风扑面而来;水亭门和北门街历史街区里,消逝的天王塔院与文昌阁重新挺立,雄浑厚重的古城再现当年风姿……

 

“可以说,儒家文化浸染在衢州的每一个角落。”今年4月,著名作家王蒙在参观衢州儒学文化园区后由衷赞誉:“衢州重视保护传统文化的做法值得称道。”

 

事实上,被儒风改变的不仅是文化产业格局,更在于城市的战略发展理念。儒家倡导“天人合一”,衢州人则将其转化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彰显。

 

衢州地处钱塘江源头,是浙江人喝水的“大水缸”,然而化工、造纸、建材“老三样”的产业基础,使得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中矛盾渐显。

 

为了留一泓碧水给后人,还一片洁净给母亲河,自2002年以来,衢州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提出“生态建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区域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

 

2013年,衢州启动了造纸、化工、制革、印染四大行业整治提升工作。目前,列入整治的203家企业中,46家已经关停淘汰,110家已完成整治,完成率达80.3%。通过重污染高耗能行业的整治,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确保从根本上治理水环境。

 

有舍才有得,阵痛之后,迎来的是巨大的生态红利。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内,一江清水引来娃哈哈、康师傅、伊利、旺旺等著名企业纷纷落户。

 

今天,衢州以更大的自觉,更高的标准,让更高尺度的绿水青山成为新常态。衢州在全市域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加快建设首个国家休闲区。让田园嵌入城市,让城市的繁华与田园的意境融为一体。

 

漫步衢州信安湖畔的樱花大道,水光潋滟的两岸绿色葱茏,近看古城亭台楼阁,远望新区高楼林立,传统与现代诗意融合。省委书记夏宝龙曾即兴赋诗:“水城畅想三江汇,总把信安比西湖。

 

天蓝了,水清了,地绿了,百姓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衢州江山贺村镇耕读村,曾是一个“水泥村”,空中粉尘弥漫,环境乏善可陈。如今,一个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耕山读水“小西湖”展现在人们面前,去年吸引游客10余万人,村民也从卖水泥开始转向卖风景。

 

衢州孔子文化公园内,古城文化新地标——高9米、重15吨的巍峨孔子青铜立像吸引着游人竞相一睹风采。这尊面含春风,满怀慈爱的孔子像由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创作。

 

“孔子是一座精神泰山,立孔子像远非塑像的意义,更在于立碑。”吴为山相信,在漫漫的历史与未来中,衢州作为孔子的杏坛,将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纷至沓来,“这正是中华文化的希望所在!”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