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林】关于祭孔 应该恢复我们的传统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6-09-28 15:41:16
标签:

关于祭孔 应该恢复我们的传统

受访者:孔祥林

采访者:中国孔子网

来源:中国孔子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八月廿八日癸丑

          耶稣2016年9月28日

 

 

 


今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诞辰2567周年,每年的9月28日全世界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会举行隆重的祭孔仪式,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二十家团体、机构发起成立“全球祭孔联盟”,号召全球各文庙、书院、孔子学院、孔子学堂、国学堂、儒学团体和机构等于9月28日举行“全球同祭孔”活动。在活动的筹备期间中国孔子网记者采访了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孔祥林先生。  

 

中国孔子网: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并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说法,为何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高的地位?

 

孔祥林: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褒成”是国名,“宣尼”是谥号,“公”是爵位,这是孔子的第一个封号。公元492年,北魏孝文帝称孔子为“文圣尼父”,其中“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公元580年,北周静帝追封孔子为“邹国公”。到了唐代,唐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后来是至圣文宣王,元朝又被封大成至圣文宣王。但是到了明代,统治者认为虽然孔子的“王”是周武王、成王的“王”,但不足以表达对孔子的敬意,所以就改为至圣先师,这是孔子的封号。

 

为什么孔子在中国历史上会有如此高的地位呢?其实,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就作为治国理念和方略,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因为儒家有一整套治国的理念和主张,能够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当时所谓的诸子百家,治国思想比较成系统的只有儒家和法家,秦朝的昙花一现说明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的法家不能让社会够长治久安,这是时间所证明了的,而墨家的有一些治国理念但不成系统。如果说在汉初,经历几百年的战乱,社会需要休养生息,奉行黄老之术和无为而治,让农民获得修养和生息的机会是对的。长期以后,当社会一些矛盾出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便无法正面担当起治理国家的责任。其它的像兵家、农家,均缺乏系统和完整性。儒家思想不仅有治国理念,还有修身齐家的主张,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是每一个人所需要的。另外,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也是由儒家文化所推动的,古代的科学家每一个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因此,儒家思想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中华民族的需要,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导思想。

 

西方历史上很多的大帝国,像埃及古国、波斯帝国、巴比伦王国等,没有一个能延续到现在,都分崩离析了,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他们遭受到外来民族和文化的冲击。中华民族历史上也经常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像匈奴、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但每一个外来民族进入中原以后,面对汉民族高度发达的文化,很快就被汉族文化所同化了。孔子提出“大一统”的观念,所谓“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了汉代的董仲舒也强调这种观念。所以,儒家文化从文化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以就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而言,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中国孔子网:孔子庙是在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

 

孔祥林:有一种说法是从孔子去世以后就开始了,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司马迁在《史记》里面说得很清楚,“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应该是在孔子的孙子去世以后,到曾孙时,才把孔子的故居改成庙。为什么?孔子是非常推崇周礼的,孔子曾经做过鲁国大夫,有该按照大夫三庙的礼制设立家庙,孔子的孙子去世后,他就不能在家庙当中奉祀了,孔子的故居就改成专门的孔子庙。

 

中国孔子网:祭祀孔子的传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西汉时,按周礼应该祭祀国家的先圣先贤,但不知道该祭祀谁,东汉明帝时,规定各地学校举行祭祀,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

 

但到了东汉后期,就改成以孔子为先圣来祭祀。从《乙瑛碑》记载的情况看,当时是由孔子的长孙褒圣侯作为国家太学的主祭,如果先圣是周公的话,主祭应该是周公的后代,周公的后代那时被封为褒鲁侯。一直到唐朝初年,唐高祖又改周公为先圣,但到了太宗时又改回来,高宗再改,不久再改为孔子,这中间周公作先圣的时间不超过十年,所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就是孔子。曲阜孔子庙提升到国家祭祀层面是在西汉,孔子13代孙孔霸曾任汉元帝早年老师,被汉元帝封为褒成君,爵位关内侯,皇帝还想让他当丞相,他坚决不当,公元前43年,要求用自己的封地奉祀孔子,皇帝同意了。到公元元年,又封孔子的后代为褒成侯祭祀孔子,代表国家祭祀孔子,祭祀孔子就成为国家行为了。

 

中国孔子网:祭孔什么时候在我们国家形成了统一和规范的礼仪?天子祭祀又是什么时间开始的?

 

公元376年,国家太学出现了专门祭祀孔子的庙,此前只有祭祀的坛,没有专门的建筑,“扫坛为殿,悬幕为宫”,“孔子位于西序,颜回侍于北墉”,临时搭个帐篷在里面祭祀。到北齐推行到郡国,唐贞观四年推行到县,“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孔子庙从此遍及全国。唐朝还制定了整个祭祀的规范,《大唐开元礼》当中记载了由皇帝祭祀孔子的酌献礼仪,皇太子释奠礼仪,国子监祭祀礼仪,州、县祭祀礼仪,祭祀孔子的礼仪程序就统一了,祭文也有统一格式。以后历代王朝祭祀孔子的礼仪基本都是沿用唐代开元礼,有所调整但变化不大。

 

最早的天子祭祀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的,公元前195年,刘邦去南方平定叛乱,回程专门到曲阜祭祀孔子,但使用的什么礼仪不知道,只记载有太牢——牛羊猪三牲,当然这是最高祭祀等级的祭品。东汉时光武帝、明帝、章帝、安帝都到曲阜来祭祀孔子,光武帝派大司空代表天子祭祀,明帝亲自进爵献酒。魏国皇帝曹芳每读通一经就派官员到辟雍祭祀,西晋时,皇帝和皇太子每读通一经都要亲自去祭祀孔子。北魏孝文帝经常亲自拜祭,唐宋皇帝经常到国学观礼,也有的以酌献礼祭祀。明清时期,皇帝至少要亲自祭祀孔子一次,乾隆皇帝还八次到曲阜孔子庙祭祀。从元惠帝开始,新皇帝即位一定派官员到曲阜孔子庙祭祀,报告新皇帝的即位。

 

中国孔子网:您怎么看待我们现在祭孔的这套礼仪制度?

 

孔祥林:虽然唐朝基本奠定了祭祀礼仪的规范,但每个新的王朝成立以后都要制定新的礼仪。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地都在举行不同形式的祭孔仪式,有用传统的,也有用现代的,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受西方的影响,我们在祭祀时也献花篮,其实不应该,不符合中国的传统,还有领导来读祝文,这也不是中国的传统,读祝都是工作人员的活。现在,我们应该来恢复传统。这些年中国很多的传统项目被韩国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就有意见,可是很多东西我们没保护好,也没传承好,甚至弃之如敝屣,这是我们需要认真反思的地方。其实历史上,文庙一直有系统规范的制度存在,在国家确定祭孔仪式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申报世界遗产时,我曾经建议不要用祭孔大典这样粗俗的名称,而称文庙祀典。因为文庙祭祀,不仅有祭祀礼仪,还包括建筑制度和奉祀制度,祭祀礼仪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恢复我们的传统。当然,新的时代如果有些新的变化也是应该的,现在的人膝盖都硬了,都不会磕头了,改为鞠躬也未尝不可,但整个仪式的规范应该是传统的。服装也应该用我们传统的,我们曾经是衣冠王国,但现在没有我们自己民族的服装,这是很可悲的。民族服装就应该是传统的深衣——长袍。世界上许多民族服装都是长袍,日本、韩国、朝鲜、越南受中国影响是长袍,阿拉伯、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都是长袍,英国的礼服也是长的,燕尾服,像西服这种短打是不能进厅堂的。当然,为了适应现在的形式和习惯,也可以确定上褂下裤为工作服装,但样式必须有传统的因素,是中国的。中国是一个大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不能跟着西方走,拿西服当正装对我们民族来说是个悲哀,我们之所以称为华夏,其中的“华”就是有服饰之美。祭孔服装应该是传统的,礼仪也要传统的。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视察时,曾说有人建议制定民族服装,采用汉服,看来制定民族服装已经进入国家领导人的视野。

 

中国孔子网:能否把周边国家的祭祀情况也和我们介绍一下?

 

孔祥林:周边国家的祭孔活动较为传统的是韩国和日本。韩国基本是按照传统礼仪来祭祀,服装是朝鲜王朝时期的样式,很像中国明朝的,舞蹈原来是六佾,明朝时向中国请示该用什么样的舞,明朝说你们是诸侯国,应该用六佾,但形制首尔成均馆改成了八佾,文舞和武舞并用,保存了中国宋朝的样式。韩国祭祀有舞蹈的就是首尔成均馆,其它地方礼仪很规范,地方长官才能主祭,行三献礼,磕四个头,非常传统。

 

日本从唐代学习中国文化,701年开始祭祀孔子,大学寮和60多国都建造了学校和孔子庙。十世纪以后,日本长期动乱,孔子庙遭到破坏,到17世纪的江户时期,各藩纷纷建造学校和孔子庙。但到明治维新时将孔子庙作为宗教财产处理了,保存下来的孔子庙很少,所以举行祭祀的也不多。东京汤岛圣堂、足利学校、多久圣堂、闲谷学校、鹤岗弘道馆、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的会津若松日新馆等地还举行祭祀。多久圣堂最为传统,行三献礼,读祝,献诗,讲经,乐器为三鼓三管,席地奏乐,虽然没有舞蹈,但基本保持了唐代的祭祀传统。

 

台湾作为地方政府的文庙还有16个,他们在每年的春天和秋天都在举行祭祀,春天还是二月上丁日,秋天则改在孔子诞辰。1973年,台湾制定了新的祭祀孔子礼仪,现在祭祀有舞蹈,服装是长袍马褂。台湾的祭孔也有创新的地方,在台北市,邀请外国人也来参加祭祀,让驻台北的外国代表担任分献官,分别向四配、十二哲献酒行礼,这种办法是可取的。让外国人也参与,他们也很高兴。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