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盘溪何氏:明德惟馨 贤廉传家
作者:梅敬忠(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九月十一日丙寅
耶稣2016年10月11日
盘溪何氏
何基像
金华市婺城区罗店镇后溪河村,古名盘溪村,因发源于北山深处九龙村的盘溪,潺潺盘村流过而得名。自宋代以来,盘溪何氏就在此聚居,至今已历三十余代。不论岁月如何变迁,何氏一族始终勤俭继世、耕读传家,有着“理学世家”的美誉。追古溯今,族中人才辈出,其中南宋理学家何基潜心研学、传业授道,对朱子理学的发展贡献突出,与他的三位学生王柏、金履祥、许谦并称为“金华四先生”,也叫“北山四先生”。在宋、明两代,盘溪何氏共出过9位官员,并有2位官居正二品户部尚书,为官皆务实清廉。近代以来,“何氏三杰”——教育家何炳松、知名爱国人士何德奎、史学家何炳棣更成为何氏一族长盛不衰、人文基因世代传承的重要代表人物。
何北山祠
何北山祠
何北山祠原名“北山祠”,坐落于后溪河村东面,为纪念南宋理学家何基先生而建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建筑现仍保存完好。宗祠祠梁上悬挂着“儒学宗师”“理学世家”等匾额,是对何基传承弘扬朱子理学的赞誉。祠内墙壁上挂着《何氏家训》,还有不少先祖画像,体现了厚重的家族文化。近年来,后溪河村积极寻根溯源,组织编纂了村志和何氏家谱,记录该村历史,展示老祖宗留下来的精神瑰宝,并将其发扬光大。
何氏家训
受何基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何氏后人编著了《何氏家训》,后历经几代人创制、修订、增删,最终凝练为十条,涉及祭祀礼仪、父母长辈、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面,详尽规范了家族成员的修身处事、待人接物之道,并以“养贤才”、“议贤能”为核心,将何基思想中的贤德奥义转换成了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凸显着一个家族的文化渊源、道德理想和生存智慧。
后溪河村
浙江金华盘溪何氏:明德惟馨 贤廉传家
金华山,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城区之北,故又名北山,闻名遐迩的双龙洞,就坐落于此。
金华山又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山。这里名人辈出,讲学成风,被誉为朱学嫡脉、理学正宗的北山学派,曾一度名扬天下。而儒之大者,当首推“北山学派”开创者——何基。
盘溪村位于金华山南麓,潺潺溪水,穿村而过。随着历史的变迁,如今它有了另外一个名字——后溪河村。自宋代以来,何氏家族就居住于此。南宋淳熙十五年,一个注定要为何氏家族增添厚重一笔的男孩出生了。
时年7岁,男孩拜先生学习举子课程。一日,先生讲到“出仕为官,须廉洁方能获得世人赞颂”。听完先生的话,男孩十分不解,便问道:“廉洁乃士大夫分内事,何足为高?”先生一时语塞,万万没想到如此年幼之人竟有这般觉悟。他,就是何基。
鸿儒之德 行为世范
何基(1188-1268),字子恭,号北山,南宋婺州人。他从小便以圣贤为榜样,爱好学习,自从学于朱熹高徒黄榦后,更是埋头研习朱子理学,不遗余力,最终成为一代理学家。史书有“朱子之后,推何基为正传”的记载。
后来,何基的学识得到了朝廷的赏识,曾先后被授予史馆校勘、崇政殿说书等职,然而都被何基一一谢绝。他安居故里,以研究和传播朱学为己任,并创立了北山学派,而北山书院也同期开讲。后人将何基与他的三位学生王柏、金履祥、许谦并称为“金华四先生”,也叫“北山四先生”,名噪江南。
北山四先生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张应杭:
人的才华一定是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所以他(何基)的弟子,从政也好、经商也好、做学问也好,德行都是很不错的。这个跟北山学派的传统,尤其是何基本人的言传身教是有关系的。何基的论述还经常涉及到另外一个德和财,即道德和财富的关系。他同样强调儒学的一个传统,那就是德为本,财为末。相比较财富,更看重人的德行对人生命的意义。一个为官者,如果懂得如何处理德和财的关系,以德为本,那么我想他会是一个清廉的官员。
关于何基,当地还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传说当年宋度宗非常看重何基的才能,遂将其召至皇宫商讨国事,交谈甚欢。后宋度宗赐十面锦旗于何基,让其带回,一路上只要看中哪块良田,便可插一旗,这块良田的税赋就永远归他收取。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何基一路上把锦旗都插在了路边的草丛,唯独剩最后一面,插在了村口的一块薄田里。族人为了纪念何基的贤德事迹,便将这块薄田叫作“何大坵”,流传至今。
何基弟子王柏对这位老师曾有过这样的描述:“不逆情,不逆诈。不伐善,不较利害……凡闻一善言,见一善行,喜行于色,若己有之。”(《何北山遗集》卷四王柏《何北山先生行状》)
贤廉之训 齐家有道
何基一生“尚礼义不尚权谋”、专求“内圣”的贤德圣行,被子子孙孙树为楷模。后人以何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准则为蓝本,编著了本家族的家规——《何氏家训》。
《何氏家训》共十条,涉及祭祀礼仪、父母长辈、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面,详尽规范了家族成员的修身处事、待人接物之道,而其中又以第六条、第七条最能凸显何氏家族“明德惟馨、贤廉传家”的风范。
《何氏家训》第六则 养贤才
“凡入学入仕等事,祠给衣装。告祠之日,合用鼓乐导拜……祭品随分其余,仪节酌宜而行。”
这是何氏家族对读书和为官者的表彰和重视。养贤才乃全族人的本分,供养读书,不遗余力,但同时强调“礼仪酌宜而行”,告诫家族子弟要注重节俭。
《何氏家训》第七则 议贤能
“凡族中族长房长公长,须选有德有行素为服众者,立之。如所立之长或有假公济私,妄加人过失以报私忿者,罚银入祠……出别议贤能者,立之。”
议贤能规定家族要以贤能者为首,选贤士要严格按照贤德标准公推公选,并通过公开评议,杜绝假公济私,做到公私分明。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而在何氏家族的理念中,为人处世的最高成就就是立德。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梅敬忠:
德,就是为政以德的德,就是德才兼备的德。德才兼备要以德为先;贤,就是贤才、贤能。才和能前面一定要加个“贤”字;廉,就是清廉的廉,廉洁的廉。古往今来,这三个字千古不易,皆为做官之法。《盘溪何氏家训》中体现出来的思想精华,对于我们今天领导干部的官德政德建设,它的价值是非同一般的,值得我们很好地去研究。
一本家规,凸显着一个家族的文化渊源、道德理想与生存智慧。自何基之后,何氏后人更是以贤德传家,养贤才、选贤士、议贤能,谆谆教诲子孙严于律己、静以修身、不贪赃枉法,先后出了9名进士,数十名举人、贡生、秀才,均以清廉著称,成就了何氏一族江南望族的美名。
何氏三杰
清德之家 流芳百世
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金华何氏一门又涌现出了三位品德才学兼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著名人物——“中国现代史学奠基人”、历史学家、教育家何炳松,知名爱国人士何德奎,当代历史泰斗何炳棣。三人被并称为“何氏三杰”。
这里是拥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1935年,何炳松担任暨大校长。时值日寇入侵、国家内忧外患,何炳松始终以“忠信笃教”为信仰,不徇私情,不为私欲,时常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寒门学子。他给女儿的家信有这样几句话:“修养身心,莫过于‘服务精神’四字,在家为家服务,在校为校,在社会为社会,在国为国……望尔即日起发挥出‘服务精神’,凡事为公而不为私。”
而与何炳松有着一样品性的还有“何氏三杰”中的另一位——何德奎。
1936年,何德奎在上海任公职。他为贫苦人家子女开办小学;在物价疯涨时开办食米公仓;还在淞沪抗战爆发后收容难民,开展“施粥”、“义诊”等公益活动,展现出了高尚的爱国爱民情操。197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函召下,何德奎从香港回到上海。他一生不置房产、没有存款,有钱了就拿去资助他人,妻子就常从他换洗衣服的口袋里掏出捐款收据。何氏家族的贤廉家风可见一斑。
三人中年纪最小的何炳棣从小便以何炳松、何德奎为榜样,年仅17岁便考取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后公费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从事学术研究达半个多世纪,史学成就卓著,在海外史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被公推为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会长,成为了该会首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华人会长。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龚剑锋:
何炳松、何德奎、何炳棣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在品德上都是一流的。在学问上也是非常宽广、精深,受人尊敬的。许多人回忆起何炳松都会流泪,因为会被他的品行所感动。“何氏三杰”不仅对自己要求高,也注重对家族后代的品德教养。可以说,何氏家族从南宋发展到现在,一直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的培养。一方面重视品德,道德要高尚;另一方面重视学问,学问要深厚。
春之兰、夏之竹、秋之菊、冬之梅,花中四君子深受世人崇尚。何基也不例外,空闲之余喜好种植梅兰竹菊,这一个人爱好后来成了后溪河村村民的集体爱好。如今,后溪河村早已是远近闻名的花卉之乡。一花一草,一石一木,无不寄托着对先人清雅淡泊人格品性的敬仰。
盘溪何氏,一个贤廉仁义传承至今的传奇家族。家规家训,静默无言,而文化世家的基因密码却早已深深烙印在北山之麓何氏后人的心间。
何北山祠内牌匾
●《何氏家训》摘编
孝父母
父母之恩,与天地并凡。为人子,温情定省,服劳奉养,惟恐不至。一有不顺,即为天地罪人,名议所不容也。宗祠中无论悖逆重情,方为惩戒。小或不顺,朔望会祠,讯有此辈,即令本房房长敕之。如再不改,缉至祠下痛责毋纵。——摘自《何氏家训》
【译文】
父母的恩情,与天地并存。作为子女,侍奉父母应无微不至,服事效劳,侍奉赡养,只担心做得不周全。如果做得不好,就成为天下的罪人,为名义所不容。宗祠中如有违背正道的重大情节,要加以惩罚,以示警戒。较小或不顺理的事情,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在宗祠中聚会,讯问有这种人的,就要求本房房长告诫他。如果告诫后不改正,就要严厉责罚,切切不可放任。
敬长上
长幼有序,伦理森然,不可紊也。凡为弟子,出见长上,宜加恭敬。父兄会燕,子弟敛容,不敢畅饮,此常礼也。如有不遵名分、端坐横行、肆称尔汝,及叙饮喧哗、挥拳呼令,已为不悌,况有侵忿,伦理何在?禀祠首因其服次,定加责罚。
【译文】
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的先后尊卑,是伦理道德决定的,不可乱了秩序。作为年轻后辈,外出的时候见到长辈、尊长,应该严肃、端庄、有礼貌。与父亲和兄长相聚宴会,年轻后辈必须严肃恭敬不能随意喝酒,这是日常的礼节。如果有不遵名分,坐行不恭,随便称呼你我,以及谈话饮酒大声说话、不顾场合猜拳行令,前面已是不孝悌的行为,后面更是侵犯长者威严,伦理何在?根据情况一一禀报族长,一定要严加责罚。
戒斗狠
凡族中有争斗,告族长。处剖而不平,方控有司,以分曲直。毋得恃强凌弱,动辄攘臂相抟,甚至聚众相殴。如乡邻亲戚有争哄者,当为劝解,切勿聚众相帮。——摘自《何氏家训》
【译文】
凡是宗族中有争斗之事,要向族长报告。如果对处分剖析感到不公正,才能向官府控告,由官府来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不能依仗强势,欺侮弱小者,动不动就捋起袖子互相争斗,甚至聚众相互殴打。如果乡邻亲戚有争斗起哄的,应该去劝解,千万不要聚集众人去打架斗殴。
养贤才
凡入仕入学等事,祠给衣装。告祠之日,合用鼓乐导拜,以彰祖荫。祭品随分,其余仪节酌宜而行。——摘自《何氏家训》
【译文】
凡是族人进入仕途、入学等事,宗祠送给族人衣服及行装。告别宗祠的日子,共同用鼓乐引导进入祠中拜祭祖先,来显示祖上的荫德。祭品依照旧例,其余的仪式礼节斟酌而行。
议贤能
凡族中族长房长公长,须选有德有行素为服众者,立之。如所立之长或有假公济私,妄加人过失以报私忿者,罚银入祠,仍革出别议贤能者,立之。——摘自《何氏家训》
【译文】
凡是宗族中的族长、房长、公长,必须推选有道德、有品行、能够服众的人担任。如果所立的族长、房长、公长,或者有假公济私的,或者有妄图抓住他人的缺点过失来报复个人怨恨的,要罚取他的银两充入祠堂,还要开除,另外讨论推选有贤能的人担任。
金华鹿田书院
●专家观点
梅敬忠:建构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盘溪何氏家族贤廉继世,有着“理学世家”的美誉,其贤廉风气可追溯到“北山四先生”之首的何基。他一生以传承朱子理学为己任,对何氏一族影响深远。
何基自幼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接受师训。待到年纪稍长,便师从当地先生陈震学习举子案课程。及弱冠,拜入朱子理学的正统传人黄榦门下学习。黄榦一见何基便“器重之”,告诉何基“圣贤之学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何基谨遵教诲,潜心学问,片刻不敢懈怠。二十七岁时,何基隐居故里,常常“一室危坐,万卷横陈”,悠然于水竹之间,静心穷理学之理。其谨厚笃实、刚毅稳健的学风,对理学在浙东的传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由于较多的保留了朱学色彩,使得金华北山学派被推崇为朱学嫡脉、理学正宗。
何基一生不事科举,贤廉立身,淡泊名利,无论是州郡聘用或者是朝廷诏命,皆辞不受。正如他在《辞牒》中所说,“某少受学勉斋黄先生,授以紫阳夫子之传,自此服膺讲习,辛勤探索,每媿天分不强,年齿浸暮,义理之蕴奥难窥,师友之渊源日远,汲汲欲自修分以内事,以是与世几成隔绝,故非窃隐逸之行以为高也。”正是何基这种不愿跻身仕途的纯粹的义理探索精神,才使朱子之学得以继承和弘扬,师门兴盛,硕儒辈出,学脉不断,被宋史称为“绝类汉儒”。何基推崇“文道合一”的文论思想,将修身修德寄于潜心研究义理中。如其创作的《春晚郊行》:“村烟澹澹日沈西,岸柳阴阴水拍堤。江上晚风吹树急,落红满地鹧鸪蹄”,通篇写景,其实也是通过对宁静的乡村生活和闲静的自然风光的描述,来表现他淡泊无求、隐居研学的心境。
何氏后人深受何基儒家思想影响,编著了以“养贤才”、“议贤能”为核心的《何氏家训》。《何氏家训》是何氏家族的精神规范和引领,是何氏家族共同的价值观,对家族“贤廉”观念的形成和践行都有重要意义。
据载,宋、明两代,何氏一族共出过9位官员,皆为官清廉。近现代的“何氏三杰”则是人文金华的一个家族样本,个人学术成就卓越,品行修养受人称赞,这无疑是盘溪何氏贤廉家风世代传承的优秀成果。
几百年来,《何氏家训》以一种无言的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何氏族人。《何氏家训》中体现出的积极向上、贤廉传家的生活方式、生存智慧、文化氛围、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建构起了何氏家族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家风的塑造,对整个家族的兴旺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柳君
【下一篇】【方克立】为“刘泽华学派”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