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复兴论坛关于《施琅》剧的观点声明

栏目:电视剧《施琅大将军》
发布时间:2010-03-28 08:00:00
标签:
赵宗来

作者简介:赵宗来,男,生于西历一九六四年,字承易,号云尘子,山东高唐人。现任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赵宗来执笔)
 
实用主义不能不防,千古是非不可扰乱——华夏复兴论坛关于《施琅》剧的观点声明
 
《施》剧一出,众论纷纷,或诛或赞,莫衷一是。何以如此?虽皆出于爱国之心,而所据之思想不同,所用之方法有异,所论之角度有别,所立之高度参差。究而极之,正可见今日是非之不明,思想之混乱。由此而言,此剧引发之思想交锋,非唯必然,而且必要。是非面前,理当有所抉择;大义当前,不敢有所退避。故经华夏复兴论坛管理层人员集体讨论,决定发表此声明,以阐明本论坛的主张与主要观点。
 
一、所秉持之原则:
 
1.对此问题所涉及者,不针对具体人,仅就观点、事实而言。
 
自重而生威,不同而能和,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此是儒学所崇尚;推己及人,不加于人,诚意持中,厚德宽恕,更是儒学之原则。故论观点事实之是非,而寄望于人之自正。
 
2.对原则问题,持守其是其善,不排斥异己;是非对错,不可不明,不敢随声附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人之思想,一时之风气,由来渐矣,非一时之所成,故亦难一时而变之。《易》曰:“履霜,坚冰至。”防微杜渐,固为上策;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3.不求能人接受我们观点,但望能引起大家认真思考,求同存异,以期互相订正。
 
水善利物而不争,乾坤无私而覆载。能容方可公,不执方可中。虚怀若谷,渊深自成;见贤思齐,升堂入室。人之常情,自以为是;谦逊守礼,四者受益;如切如磋,砥砺人生。
 
二、对施琅之评价:
 
1.人格不正,大节已亏。
 
本立道生,何以立本?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施琅其人,身为汉人,因私怨而两降清;南明危在旦夕,怀私利而不救;恃功力而傲物,背郑氏之门庭。满清灭明,明人当以为国耻;扬州嘉定,清人恶贯满盈。施琅不知国耻,投靠不仁,无仁义之可许,无气节之可称;既背离修身之本,倡之赞之,必将背离礼乐文明。
 
2. 承认事实,不加赞扬。
 
《人物志》曰:“英为文昌,雄为武称。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物尚有之,况于人乎。”施琅攻台,合版图于一,此是事实。于满清而言,可谓一统有功;于中国而言,可谓助夷变夏。施琅身为武将,无文昌之实,唯效力于清廷,不可名为英雄。合版图之事是实,而不可加以英名。《春秋》有“实与文不与”之法,应用于此,承认其合版图之事实即可,而不可徒赞其事功。
 
3.可以研究,不应利用。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史之别,固然有之,然而文史皆不可失其正道。以史而言,偏重于求其质,是以可研究施琅之事实,而不可失其正。以文而言,须忌巧言令色,掩过饰非,而不可易其质。吾侪所学关天下,若弃义而求利,则必将导引天下于奸利之途。古人云“利令智昏”,其此之谓也。
 
三、对清朝之看法:
 
1.文化民族与种族观念
 
满清入主中原,涉及民族问题,然而须分别文化之民族与种族之民族。所谓文化民族,由文化而言;所谓种族之民族,由血统而言。悠悠华夏,承传千万载,虽不无种族之别,然未尝强化种族,而倡天下一家,协和万邦。自西学东渐,种族之念日炽,我华夏文化民族之意渐被淡忘。《春秋》之始,即言“大一统”,此非以种族立言,亦非以地域立言。“元年春王正月”者,天道、地道、人道一以贯之也。元年言天道之始正,春言地道之始正,王言人道之始正,正月言政治之始正。三才一贯而用之,此为一统之意,非种族、地域之别。
 
然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族群之有别亦是必然。今日中华五十六民族,是五十六族群。族群之间有人数之众寡,而儒学反对以众欺寡、以强凌弱。各族之人各爱其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则共成中华之和谐兴盛。满族是一族群,清朝是一朝廷,故此对清之不满,非对满族之不满。汉族是一族群,汉唐宋明皆为朝廷,故此朝廷非汉族之朝廷,乃是中华各族之朝廷。历史事实在于,历朝历代,中华之人以汉族居多,而华夏文化以责任义务立言,倡导以仁义行事,故此汉族理当多担责任义务,理当仁义自守。儒学以自正为先,以忠恕为用,故各人自正而忠其心、恕他人,各族自正而忠其族、恕他族,各朝臣子自正而忠其国、恕他国,是立身之本、立族之本、立国之本。施琅其人,于其心、于其族、于其国,皆失其正,不可不谓大节已亏。
 
2.华夏文化与夷狄文化。
 
《春秋》严“夷夏之辨”,世俗及今人多以夷夏为地域、种族之别,此非《春秋》之义。依《春秋》之义,道德礼义不行,虽处华夏地而亦以为是夷狄;道德礼义畅行,虽居夷狄之地亦以为是华夏。故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无)也。”清朝之政非正也,而孔子曰:“政者,正也。”以力得天下,血腥杀戮平民,不可谓之正;以文字狱镇官民之心,使万马齐喑,不可谓之正。虽向全民灌输儒学,似尊崇儒学,而背弃儒学之大道,此非儒学之福,乃是儒学之大祸;此非华夏之福,乃是华夏之大祸。此不可不知。清入中原,貌似夷变于夏,实则变夏为夷。施琅叛明而入清,是远夏而入夷。今我中华,倡导继承传统文化,当此之时,歌颂清朝,歌颂施琅,实非所宜。
 
3.历史事实与现实影射。
 
华夏史学,所重在于求正,所用在于以史为鉴;西方之史学,所重在于求真,所用在于究考史实。今日华夏史学界,多承西学之法,为鉴之用渐弱。然而,即使为求真,《施琅》一剧亦非合其要求。华夏文学,所重在于文以载道,引导政俗,补察时政,泄导民情。《施琅》一剧,以施琅为英雄而加以歌颂,违背道义,不可谓之“载道”;歌颂武力统台,因利益所动而拍摄,是将政俗引导入歧途;以主观影射之法编剧,所影射者混乱,非唯无补于时政,反将有害于时政;以求轰动效应而播映,非泄导民情之正路。两岸统一,乃是大势所趋,理所当然;先礼后兵,不得已而用兵,乃是国策,亦是仁义之体现。义者,宜也,必先有仁而后能义。以仁行义,除暴安民,是为止戈为武。所应当者,乃是依仁义而作文章,而非崇尚武力。
 
四、对是非的评判:
 
1. 不可扰乱千古是非
 
儒学非不谋利,必合义而后谋之,必求大利而不为小利坏大义。人之立本,乃是千古之事,是非善恶不容紊乱。国家统一,可谋之合义之道,何必坏千古之是非善恶而谋之?昨日之奸臣,成今日之英雄,所伤者乃是千古英雄之心,所怂恿者来日奸臣之意。一时之利未必能得,而千古是非却因此而乱,可谓得不偿失,反成千古罪人,为国为民而谋者岂可不慎。
 
2.实用主义之危害
 
体用者,本自相合,未可分也。譬若人之体有人之用,犬之用必是犬之体。张之洞有“中体西用”之说,其所谓体,乃是主体之意,非本体之意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虽曰可道之道则非常道,然而道非不可知者,更非无其体者。据德可以志道,若道体不存,无由以志道;与天地日月合其德,能合者即为得道。背道而用器,于道无所毁,然而所毁者器也。背道而行事,于道无所损,所损者事也。即用而见体,则所现者常有所蔽,而其体则永无全现之日;即用建体者,以用为尊,则一时有一时之用,一物有一物之用,贯通于时用中之大道,本已在时用之中,无由以建,亦无须人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可体道,道非人建。为今日之用,而迷失天地之道,将使人类迷失方向,其害之大,不可小觑。
 
3.传承传统须顾永恒。
 
《施琅》一剧之出现,本一小事,而此小事已可见华夏文化处境之可叹。文化者,人文化成之意也。人文何由以生?效法天地之道而生。《易》始于乾坤,首重天地之道也;《老子》始于论道,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意由此而显。《孟子》所传者,道统也;今日所言“传统”,华夏之道历代相传之统也。韩退之以传道为师道之首,若背弃华夏文化之道,则无以言“传统”。船山曰:有亡国,有亡天下;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则国家可兴,天下亡则国家亡。华夏复兴,非唯经济之复兴,非唯国土之完整,其尤为重要者乃是华夏文化之复兴。此华夏复兴论坛之所以有此声明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故凡我华夏之人,理应团结,戮力同心,致力于华夏文化复兴之事业。是以本声明非倡儒学派系之争,非倡华夏族群之争。就华夏民族而言,乃是倡导华夏文化之复兴。就人类长久利益而言,乃是倡导人类之文明。愿与所有华夏子民共勉之。
 
                        华夏复兴论坛
                   孔元二五五七年三月初八日
西元2005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