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生】胶州祭孔与孔子东来

栏目:2016年度全球祭孔
发布时间:2016-10-13 13:27:37
标签:

胶州祭孔与孔子东来

作者:李木生 

来源:中国孔子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九月十三日戊辰

          耶稣2016年10月13日

 

 

 

9月28日上午9时许,曲阜、衢州、胶州三地同步祭孔大典隆重举行。公祭孔子,曲阜与衢州都已是第13个年头,而山东胶州则是首次公祭孔子。尤为特别的是,胶州公祭还有一个万人瞩目的项目:孔子巨像的落成与揭幕。

 

胶州祭孔大典暨孔子像落成揭幕仪式,在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孔子文化广场举行。绵细的秋雨,沐着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与胶州市委、市政府主祭的大典,而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免费赠与的宽5米、高25.67米的孔子像,也在秋雨霏微里熠熠生辉着。在这陆海交接之处,面向大海的孔子,是否也在心潮澎湃着?虽是作为嘉宾受邀参加典礼,我还是以一个作家的眼光观察着也记录着。

 

首先是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韩喜凯的早早到来,让典礼有了不一样的气氛。77岁的年纪,面向矗立的孔子,直直地立在秋雨里。浅色的风衣不时被秋风掀起衣角,半白而又稀疏的头发轻轻地摇晃着。年轻人也会感到着浓浓的凉意,他竟纹丝不动地直直地站立始终,不打伞,不擦拭,静静地与孔子相对而立。听说他早早地便问清了典礼开始的时间,早早地准备好,于典礼开始之前,提前从济南赶来。虽然他曾经担任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要职,但我还是以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去看他、以一位教师的身份去看他(他是曾经当过教师的)。他出版过诗集、文论集,以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的眼光,将自己的思索化为活泼与勇敢的文字。他的文论,有历史的眼光,又扎根于中国当下的土地,言人所不能言与官所不敢言。尤其是他的《名家评说孔子辨析》一书,在引用前贤先哲和近现代名家评说孔子和《论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多年来在学术界引发争论的某些疑点、焦点问题,进行了比照、辨析和评述,多有创见,为读者全面了解孔子、系统学习《论语》提供了引导和参考。

 

悄悄地秋雨里,我悉心听取了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长、理事长王大千的致辞,虽有程序式的内容,更多的却是鲜活的语言,这是祭孔类大典中少见的。他说到了精神朝圣与精神洗礼,更强调了情怀与担当,他说“愿意和一切有情怀、有担当的朋友、同仁一道”,“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化、现代化、生活化、年轻化、国际化,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勇于担当,为社会、为时代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与他是朋友与曾经的新闻同行,更记得他的三句名言: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朴实而深刻,大千以一个君子的形象,践行与推崇着一个大写的“人”字。

 

孔子当年是到过齐国并曾经长住过两年,与齐景公有着不错的友谊,那个孔子闻韶乐而三个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就发生在齐国。但是他到底还是不为齐国所容,“孔子去齐,接淅而行”——孔子逃离齐国,是提起正淘着的米,边滤干边急行的。那是一个无义战又战争频仍的春秋时代,“接淅而行”的孔子,终于在公元2016年的初秋,安家落户到这一片他从未踏上过的土地。他与他的生命、他的思想,都凝聚于这尊伟岸的塑像中,与胶州的当下与未来融会一起。这是日照、临沂、枣庄、威海、东营、潍坊、滨州、烟台、青岛迄今为止的第一座巨型孔子像,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秋雨淅沥之中,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李长明的祭文,至今还在打动着我的心弦:“布衣至圣,恩泽四海……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向孔子行献花之礼的宾客里,我与刘大成等人分在一组。我有幸成为中国孔子基金会讲师团的一员,而刘大成又被聘为中国孔子基金会的文化大使,我牵着他的手,心想,咱们都是草根,都是孔子的老乡,在大海之滨向着布衣的、充满着人味的孔子献花,也是一种意料不到的缘分。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