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遐龄】“天人合一”的时代价值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6-10-14 14:03:56
标签:
谢遐龄

作者简介:谢遐龄,男,西元1945年生,出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温州,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哲学、社会学博士生导师,任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理事长。著有《文化:走向超逻辑的研究》《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康德对本体论的扬弃》《文化:意义的澄明》等。

“天人合一”的时代价值

作者:谢遐龄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九月十一日丙寅

           耶稣2016年10月11日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根深蒂固的传统,是天道内涵的展示。一般来说,道作为一个整体,称作易道;分解地说,道分为天道、地道、人道。《周易·系辞》中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讲的就是这三道。天人合一,说的是天道与人道的一致性。这一思想不但对我国传统社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而且对我们今天立身行事也有借鉴价值。

 

西汉董仲舒系统地阐述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他以乾的性质为仁,认为帝王必须行仁政;以五行论证孝为天经地义,阐述官制与官德的根源。宋代张载首创民胞物与的思想,把天人合一提升到新的高度。明代王阳明承袭和发展了张载、程朱的思想,认为“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明明德是《大学》三纲领的第一条。王阳明把《大学》三纲领、八条目归结为明明德,抓住了核心,可谓要言不烦。“大学”即“大人”之学,“大人”是古代对领导干部的称谓。“格物”就是研究每一项事务,“致知”就是掌握各项事务的理路。王阳明强调,“大人”应当是仁者,在思想上达到天人合一境界,每一项事务都要处理得当。这就把天人合一与国家治理联系在了一起。

 

《大学》对人们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应领导干部、一般干部、普通民众。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对一般干部的要求是慎独;对普通民众的要求是修身,正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王阳明说:“《大学》之所谓‘身’,即耳、目、口、鼻、四肢是也。欲修身,便是要目非礼勿视,耳非礼勿听,口非礼勿言,四肢非礼勿动。”意思是一切行为合乎规范。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三严三实”,对修身的要求更高一层,不仅要行为合规范,还要在正心诚意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党员干部不仅外在表现要合规范,还要时时警醒、反省内心,从意念上检查自己是否有错失。

 

简要地说,普通民众只要行为正确即可,意念也正确更好;即便意念不正确,只要不违法乱纪,也不作更高要求。党员干部则不但要行为正确,也要求意念正确。这是天人合一的要求,即仁德必须贯彻到所有行为中。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贯彻到一切事务中。行为正确但意念上是为一己之政绩,则有亏天道,依天人合一的标准来衡量也有亏人道。

 

天人合一还包含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思想,把全社会看作一体,也把自然与社会看作一体。从今天的情况来看,民胞物与要求党员干部确立全社会是自己身体、整个大自然是自己身体的观念。王阳明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也就是说,分配不公、民生有亏,是伤害自己的身体;环境污染、生态受损,也是伤害自己的身体。党员干部思想上达到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有助于实现国家善治。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