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根】美国大学与儒学文化的协奏

栏目:海外儒学
发布时间:2016-10-18 21:28:05
标签:

美国大学与儒学文化的协奏

作者:杨培根

来源:大公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九月十八日癸酉

          耶稣2016年10月18日

 

 

 

 

美国大学的专业主义和学术精神一直引领全球学界,招生政策的重新界定证明其确实名不虚传。在哈佛大学“让关怀普遍起来”的公益专案推动之下,哈佛于2016年1月20日发布报告《转向:在大学申请中激发对他人和公众利益的关心》(Turning the Tide Inspiring Concern forOthers and the Common Good through College Admissions), 指出当今大学的招生方式引发了问题,招生政策不得不改。

 

报告声言当今的招生方式,已让莘莘学子错误地以为个人成功远比关怀别人和公众利益更重要。至今许多大学的新生录取方式仍让学生觉得,大学只看重学术成绩,而不考虑学生对他人及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招生政策要朝向三个领域进行:首先是提倡学生参与社区与公众服务,为他人做出更多的贡献。其次是必须评估学生面对各类家庭以及跨种族、文化和阶级的不同社区时,抱持的伦理道德观和做出的努力与贡献。最后是允许不同经济背景的学生公平竞争,同时在减少过度的成功压力中重新界定成功。

 

在这三大领域里,大学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细节考虑得非常周全。从学生自主参与和热心诚恳、课外活动阐明其重质与轻量的关系、避免或减少追求成功所带来的压力等方面,提出不少具体可行的做法和针对行为评估的建议。

 

总的来说,招生政策描述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三种担当:于己,重视个人的学习和活动的品质而非数量;于家庭,展现个人在家庭的角色和作用;于社会,能跨种族、文化和出身,致力为他人服务、贡献。

 

美国大学的提法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修齐治平”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修辞不同,但学校招生的诉求正好应和正心、诚意、笃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呼唤。大学认为通过招生程式的转向,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变得更加慷慨和人道。已有80多所美国著名大学包括常春藤大学表示,支持招生政策的新考量。

 

招生是大学的例常工作,而能够借助招生改变学子们的思想,重塑他们的品格,不仅符合现代市场心理学,也展现大学人员的理想。中国本是儒学发源地,而中国许多大学校长安于当官,无视教育素质,大学教授把国学当成“奇货”,兴办高价国学班,实为敛取不义之财。

 

美国大学的勇于自新,其实是对当下乱世的反思结果。希拉里和特朗普在大选期间“互相撕咬”,扯出各种“丑闻”,不但集中表现出个人主义的失败,也反映西方宗教的感召力量对这些高“智商”、权倾一方的社会精英无可作为。教育的过程不只是启智,还必须发心;教育的追求不光是个人的成功,还必须具有帮助别人、兼济天下的担当。中国人文思想遥应西方文明的需求,说明古圣先贤的智慧不但闪光,也在发热。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