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卢雪崑著《常道:回到孔子》出版暨目录、前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6-10-21 11:36:44
标签:



卢雪崑著《常道:回到孔子》出版暨目录、前言


 

 


作者:卢雪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编辑推荐】

 

1. 牟宗三先生嫡传弟子卢雪崑当代孔子书写的扛鼎之作。“打倒孔家店” 一度被我们视为“常识”。 遗憾的是,今天的我们却发现, 我们需要重新踏上回到孔子之路。

2.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32堂公开课。听香港新亚研究所专任教授上课,训练你需要的哲学思维。

3. 在我的所有演讲中,我致力说明“孔子哲学传统”作为基础哲学, 乃是人性之根、社会之本。 ——卢雪崑

 

 

【内容推荐】

 

本书讲孔子学说,以康德观照孔子,致力弘扬孔子哲学传统。孔子哲学承前继后,既是华夏古文明之调适上遂,又下开宋明儒学,以至当代儒学。作者通过对孔子学说经典文本的解读,论明现代化要走出日益危险的困局,十三亿中华儿女要开辟一条前景远大的现代化之路,首先是要端正人性之根,社会之本,即孔子所言“仁者,人也”“人能弘道”,此八个字也是基础哲学之根本。全书共由《孔子哲学之继往开来》《预告的人类史》《人的自我置定》《伦理共同体》《孔子言仁》《孔子言礼》等三十二课组成,讲解作者长期研习而达至的领会和理解,围绕经典文句进行讲解,每一课都安排《析疑与辩难》,与读者互动。因此,这不仅仅是在讲哲学,而且是要启发每一位读者运用自己的哲学思维。

 

【作者简介】

 

卢雪崑,1983年考入香港新亚研究所,师从牟宗三先生研习哲学,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留所任教迄今。现任香港新亚研究所专任教授、导师、研究员,兼哲学科主任。主要著作有《孔子哲学传统:理性文明与基础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理性启蒙与哲学重建》《康德的自由学说》《儒家的心性学与道德形上学》《复兴孔子继往开来:你需要的哲学与思维修炼》等。

 

【目 录】

 

自序      

第一课孔子哲学之继往开来      

第二课哲学作为理性本性之学 

第三课基础哲学 

第四课预告的人类史 

第五课常道:孔子哲学      

第六课人的自我置定:仁者人也,人能弘道 

第七 课         伦理共同体:弘文兴教与社会建设    

第八 课         孔子学说即哲学即宗教        

第九 课         从道德进展至宗教        

第十 课         孔子哲学之根源    

第十一课         华夏古文明的理性内核        

第十二课         敬德重德(一):为君以德,为民以德      

第十三课         敬德重德(二):德福综和之关联

第十四课         敬德重德(三):以德配天

第十五课         敬德重德(四):以德言天命

第十六课         华夏古文明蕴含的法则感

第十 七 课  华夏古文明之为政之道:王道之范型

第十 八 课  孔子言仁(一):最高的哲学词

第十 九 课   孔子言仁(二):道德原则之根源

第二 十 课  孔子言仁(三):实践活动的根源之能

第二十一课     孔子言仁(四):当机指点

第二十二课     孔子言仁(五):圣与仁吾岂敢

第二十三课     仁、知、勇、诚、孝、敬、忠、信、义、爱人

第二十四课     孔子言礼(一):仁者人也,礼所生也

第二十五课     孔子言礼(二):礼仪教化彻上彻下

第二十六课     孔子言乐

第二十七课      孔子言性

第二十八课     孔子言天与道

第二十九课     孔子言天命与命

第三 十 课    孔子言为政之道(一):王道

第三十一课    孔子言为政之道(二):立内圣外王之型范

第三十二课    人类大宪章:世界大同

 

 

【前 言】


自序

 

斯文在兹惟命维新

 

今日中国处于现代化转型的十字路口,凡关心十三亿多华夏子孙之前途者,无不为这个国家的前路往何处去感到有必要引起思考,尤以这个民族之有识之士,其热忱与担当,已标志着启蒙二十一世纪即将兴起之先兆。

 

我们可以预言,二十一世纪之启蒙将超过欧洲启蒙运动之目标,从人之自然权利的豁醒与维护,进至人的理性之成熟与全人类结合于共同的理性目的而趋向永久福祉与和平。这个启蒙在中国就是复兴孔子哲学传统。不必讳言,现代文明由西方工业革命发端,可称之为物质文明,于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史来看,华夏民族是被动的、落后的;于器物制度方面,乃至在人的权利之法律保障,以及社会建构之制衡与公义方面,有待向西方学习的东西很多。但毫无疑问,中国现代史之事实已经显示,咱们要进入现代文明,根本不能紧随西方物质文明之脚跟,亦步亦趋。

     

事实上,人类史之现代化进程不能草率而武断地等同西方化。西方现代化扩张到了今日,显出困境重重、危机四伏,西方之有识之士亦必将要反思其自身所处文明向何处去的问题。西方倡导的物质文明流行已久,个人至上奉为最高原则,以个体性否定人的道德本性,盲从偶然性而排斥人的理性本有的共通性,等等,已然日益显见其侵害社会机体之毁坏力。

 

 我们可以指出,不仅闭关自守,仇洋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行不通,西方中心主义之独断思维更是阻碍国人创造自己民族之现代化前途的桎梏。今日,十三亿多华夏子孙要同心同德,争取开辟扎根于中华民族生命体的现代化之坦途,除了认真了解“西方是什么”,更为不可忽略的是全体国人要严肃正视和正当对待自己民族之生命体。必须意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理性文明的生命体,无论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曾经历怎样的曲折与挫败,甚至屡屡病入膏肓,但它总要恢复自身的生命力,也就是总要回到理性光明之照耀之中。

 

今天,人类历史发展已走到一个转折点,一切有反思力的有识之士,无可回避地要思考,如何由西方物质文明主导的现代化转进至理性文明的现代化,十三亿多中华儿女要统合物质文明与理性文明于一役,而开辟一条前景远大的崭新的现代化之路,首先就要回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理性文明的传统。本人撰写《孔子哲学传统:理性文明与基础哲学》,即旨在论明孔子哲学传统乃华夏理性文明的传统。基于这个研究成果,筹划“孔子哲学传统学术研究系列”,目的在探明孔子哲学于历史行程中的发展脉络,以便我们能够回到孔子哲学传统,接续自家民族之理性生命体,以理性文明校正我们现代化之航向。

 

我们必须说明,孔子哲学乃奠基于人类理性成熟之学,它承前启后,既是华夏古文明之调适上遂,亦下开宋明儒学,以至当代儒学。此所以本人筹划的“孔子哲学传统学术研究系列”以本书(《常道:回到孔子》)作为第一部分。孔子哲学作为人性之根,社会之本,堪称基础哲学。

 

《中庸》云:“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我们可指出,孔子对世代相传三代古文明圣贤之德和王道之治之“述”,同时就是对中华古文明的理性内核之提炼,也就是说,此“述”即包含一种常道性格的说明,亦即哲学的说明。用德国哲学家雅斯培的话说:“这里倡导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这些永恒的思想在古代是清晰显现的。”此所以,本书其中九章 (第十章至第十八章)论述华夏古文明,以揭明孔子哲学之根源。“古”“史”于孔子绝不是过去式的、死的材料,而毋宁说,孔子如同康德那样,是在逼向理性的原型的态度指引下考察历史事件。我们尝试揭示三代古文明之理性内核,是据孔子哲学之本旨而从事。

 

孔子哲学继往开来,前圣后贤一脉相承,使中华民族据以成为一个有根有本之生命体,此形成一个华夏理性文明之传统,我们称之为“孔子哲学传统”。

 

我们以“仁者,人也”“人能弘道”八个字彰显孔子哲学之本质,“仁者,人也”即人之实存的命题,而“人能弘道”就包含一个以人之道德实存为主体的创造动力为根源的宇宙行程。据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哲学包含着道德形而上学的根源智慧。

 

孟子承传孔子言“仁者,人也”, (见《中庸》第二十章〈哀公问政〉) 标举孔子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孟子的贡献在:依据孔子直透人心之根本言“仁”,而明确提出:“仁,人心也。”(《孟子•告子章句上》) 依孔子言“仁”包含的普遍法则义、万物一体义、创生不已义,揭明本心之普遍立法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仁义礼智根于心”) 之能,以及道德世界的创造之能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并依此正式揭明:本心之能就是人的分定之性。由之,本心 (仁) 之为成就人自身为道德者及创造世界为道德世界的创造义得以确立。据此进一步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上下与天地同流”“万物皆备于我”,即展开一个以每一个人自身禀具的本心 (仁) 为真实无妄之动源,而上升至绝对必然义之“天”的形上学。依此,我们可以指出,孟子上承孔子之根源于人之道德实存的形上智慧,正式确立道德的形上学之规模。此道德的形上学就是康德通过三大批判而展示的唯一的科学的形而上学,而根本区别于西方传统的旧有的思辨形而上学。此所以,本人筹划的“孔子哲学传统学术研究系列”之第二部分,题为《孟子哲学—— 孔子哲学之传承与道德形上学之奠定》。 《易传》《中庸》《大学》归入该部分,因为此三书未能单独成一道德的形上学,故不作为系列之独立部分。此外,先秦儒家诸学派不在我们本研讨之列,因本研究系列只探讨根于孔子而发之哲学传统,而不及思想史、文化史,确切地说,凡不及道德的形而上学者,均不纳入本研究系列。如于思想史及社会制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荀子,并不列入本研究系列中。由于同样理由,汉代经学及清代儒学亦搁置不论。

 

“孔子哲学传统学术研究系列”之第三部分,题为《宋明儒学:为往圣继绝学》。如牟师宗三先生说:“宋明心性之学,西方学者一般亦称之为‘新儒学’。中国以前并无此名。儒学即儒学耳,何‘新’之有?”假若“时时在新中,究竟谁能代表正宗之儒家?究谁是儒家之本质?……如不能确定,则必只是一团混杂”。若“儒家”,乃至“新儒家”只是一团混杂,如西方哲学史“只以分别地论各个人之思想为已足”,岂不是“孤悬孔子于隔绝之境”?如所周知,牟宗三先生著《心体与性体》合《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共四大册,裁定濂溪、横渠、明道、五峰、象山、阳明、蕺山为“合先秦儒家之古义”的“宋明儒之大宗”,而伊川、朱子系“是旁枝”。无疑,先生立论之根据在:儒家之本质立于孔子哲学生命之“前后相呼应”。用牟先生的话说,就是:自律道德、道德的形而上学。本人论宋明哲学家,亦以此为准。

 

本人筹划“孔子哲学传统学术研究系列”,以上文所列三部分为其主体结构,初稿已完成。并拟撰《中西哲学之融通—— 牟宗三哲学》,以及期待由本人之学生撰写《孔子哲学传统与康德哲学之为共通的基础哲学》,此两部分构成该研究系列之后续。

 

如前面已表明,“孔子哲学传统学术研究系列”旨在对孔子传统作哲学说明,其中关键词及主要命题皆不离理性之本性为根源,也就是说,我们要阐发孔子传统所含理性之内核,它不仅属于过去,而且于现在及未来皆真实,皆普遍地客观有效,确切地说,它乃是每个人禀具之理性的真实,同时是人类共通的理想社会之原型。哲学,其本义就是理性本性之学,而理性之能就是突破现实的限制而上升至普遍必然 (即任何时任何地对一切人皆有效) 的维度。讲哲学就是讲常道。什么是常道呢?就是人性的根,社会的本,此根此本万古一日,永不移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孔子哲学传统乃是一个对宇宙怀着道德目的之终极关怀的传统,也就是一个包含着道德的形而上学之传统;人类文明之成就固然不止于哲学,我们标举哲学,亦即彰显常道,并不意谓要排斥多种多样的文化之价值;讲明常道之为超越的一元,并不是要忽略人类经验的复杂性与变易性。恰恰相反,唯独坚持常道之贞定,人类始不至于被历史的流变裹胁而落入虚妄。诸文化及文明之花映灿烂、丰姿多彩,必须由常道来维护,始得以实现。若否决常道 (基础哲学),则不同的文化、文明之间的冲突必定永无休止。

 

本人撰“孔子哲学传统学术研究系列”,以期为人类之福祉与世界之永久和平尽绵力,盼此心愿与读者共享。

 

卢雪崑

2016年6月29日于德国图宾根


责任编辑:梁金瑞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