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大将军》,电视剧而已(长平)

栏目:电视剧《施琅大将军》
发布时间:2010-03-28 08:00:00
标签:
 
 作者:长平(《南都周刊》副主编)

     
  
  施琅是谁?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施琅大将军》之前,很多人都不知道。看了这个电视剧,很多人才知道,原来我们还有一位比郑成功更厉害的民族英雄。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郑成功从侵略者荷兰人手里把台湾收回到明朝;这个电视剧告诉我们,施琅又从“台独”分子郑氏家族手里把台湾收回到清朝。 
  
  这个电视剧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一方认为,三百多年前,在台湾面临将要被人从中国版图分割出去的危机关头,施琅将军挺身而出,率领精锐水师,渡过风急浪高的台湾海峡,一举击溃妄想独立为王的郑氏,收复了台湾,乃民族大英雄也。另一方认为,施琅从来见风使舵,先做明人,再做清将,又做明人,复做清将,反复无常,无忠无义,乃卑鄙小人也,有什么资格做民族英雄!

  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引发民众对于历史真相的兴趣,是很自然的事情。但耐人寻味的是,争论的双方,都没有把历史真相和电视剧区别开来。尽管《施琅大将军》明确标注了是“三十七集电视连续剧”而不是“历史文献片”,但是大家都直接把它当成后者来讨论。不仅普通民众,甚至一些历史学教授也卷入争论。如果仅仅是受这部电视剧诱发去写一些独立的学术文章,倒也无可厚非,关键是这些教授显然是通过学术文章指责电视剧篡改历史,甚至要求在剧中恢复历史真相。

  还有一些争议就更加直露了。比如,其中一个争议是它的宣传效果:一方认为,在当前台海局势下,就是要宣扬施琅似的以战逼和战略,给“台独”分子以威慑;另一方认为,这样做未免急功近利,适得其反,正合“台独”分子和日本右翼的心意,不利于两岸和平统一。看似针锋相对,实则都出于同一种思维,那就是历史剧应围绕着现实需要剪裁。

  无论是还原历史还是服务现实,这都是在要求电视剧不务正业。电视剧的正业就是演戏,正如历史文献片的正业就是解说历史一样。我们长期习惯于一种思维,那就是凡是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书籍报刊中的东西,尤其是出现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东西,不管是新闻也好,电视剧也好,相声也好,歌曲也好,都只能是一种东西:宣传教育片。

  看了一些资料,我也基本上认为该剧是在拿历史题材比附现实政治,难免胡编乱造;但既然它把自己叫做电视剧,我们就应该容忍它的胡编乱造。不能因为它编得符合自己的历史观,就说它好,不符合就说它糟。一部电视剧好不好,应该有电视剧的标准,而不是历史学的标准。有一个例子,是近日在伦敦开庭的学术著作《圣血和圣杯》告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侵权官司的一个背景。两本书都写了耶稣和妓女抹大拉结婚生子等事情,但前者因为是学术,在二十多年前出版以后立即遭到学界的痛批,而后者因为是小说,刚刚在全球畅销无阻。有一些看不惯的学者也只能一再提醒人们,那只是小说而已。该小说还编造了卢浮宫馆长被杀等情节,卢浮宫也一再向游客声明绝非真实,但并不妨碍据其改编的电影获准在卢浮宫取景。

  当然,我并不是装着自己生活在他国,不明白我们这里的特殊情况,所以那些历史学家的据史力争是值得尊重的。但我仍然认为,我们应该持有一种正常的思维和心态,让文艺的归文艺,历史的归历史,政治的归政治。对于《施琅大将军》这件事,正确的做法是:历史学家可以写出历史真相,但不必指责电视剧,同时也要允许其他不同观点的电视剧被拍出来。

来源:南方都市报2006年04月01日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