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近复作者简介:姚近复,男,国学爱好者。 |
反对借“节”过度娱乐是逆历史潮流而上么?
作者:姚近复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九月三十日乙酉
耶稣2016年10月30日
节日,从古至今一直是每个人都津津乐道的事,而因为节日来源的丰富多样又让每个节日有其自身的民俗活动,通过这种特点的活动赋予人们不同的精神意义,正因为如此,节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就在近些年,这个“节”有些变了味。
如果说现在每年的上半年是各种传统节日的法定假期的时间段,那么下半年应该是无法定假期的“节日”狂欢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延续的时间非常长,基本是从十月底开始,接踵而来的如“万圣节”、“光棍节(如今是全民购物节)”、“平安夜”、“耶诞节”、“狂欢夜”,让人目不暇接,这还只是主要的几个,如果加上一些细枝末节的小节日真的让人数不过来,我想这个时间商家一定很开心,所以我觉得这段时间被称为叫“商家做梦能笑醒节”似乎更恰当。
当代人似乎很习惯于这套模式,以至于很少有人去反思一个问题,这样过真的没问题么?
关于节日我们想个问题,如果今天不让大家过节了,比如取消过年,估计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接受不了,那么换种方式,如果把过节需要的时间换成了假期而取代过节,还会有多少人反对呢?如过年废除后给两个月的假期,你会去反对么?如果你不反对那就说明过节与假期没什么区别,这样问题就浮出水面了。
当今处于一个商家引领的全民过度娱乐化的年代,我们的生活、习惯以及价值取向似乎都是由他们再去引领,导致了我们很习惯这样的生活,仿佛商家给我们什么我们接受什么就肯定是对的,反而稍微提出些质疑的人会被当成异类,但大家想一想,商家会去保留文化而放弃利益么?肯定不会,逐利是商人的天性,他们会抓住一些有噱头的点大肆炒作,而让我们这些普通群众为这场策划而买单,这也是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的一个非常大的原因。
有人会说,我们觉得无所谓,节日就是来娱乐的,天天过节都行,我们乐意。
那好,我们看看节日的本身的含义。“日”字不必要说了,顾名思义,我们看下“节”的意思,《说文解字》里说“竹约也。从竹即声。子结切”,说白了,节日类似于竹节,我们都见过竹子,一根竹子上有少量竹节看起来非常协调,但如果一根竹子上全是竹节那请问这是不是生病了?有些事不是乐意就能去做的。
又有人会说你就是看不惯国内人的行为怎么都不好,你怎么不看看国外?
对于此问题,我不过多赘述,之前见一位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友人的论述十分精辟,兹大段引用:“@载圣:英国国家美术馆的万圣节活动选在了周五晚上和卡拉瓦乔风格展(Beyond Caravaggio)开放期间,全部展厅开放至晚九点,时令活动则是基督教故事、民歌演唱、南瓜灯制作与阴暗法绘画教室等。万圣节本是基督教诸圣节,节庆目的是缅怀自圣伯多禄开教罗马以来列位圣人。英伦三岛万圣节的异教元素可能与凯尔特先民祭祀亡灵的习俗有关,然而近年来群魔乱舞一般的景象实是商业化的产物。伦敦国家美术馆的活动证实了西方主流文化中的万圣节并没有扮鬼吓人、无节制酗酒或地下音乐这些要素,基督教背景下的慎终追远、邻里和睦才是万圣节真正的主题。8~10世纪是凯尔特、日耳曼、斯拉夫与波罗的海多神教存在的最后时刻,伴随着基督教与多神教的碰撞,大量民间故事应运而生,这些光怪陆离的民间故事仍是当代万圣节的灵感来源。然而这些故事多半有一个共性:故事中的妖魔鬼怪再法力高强,见到十字架和基督教圣物也会望风而逃,由此可见正教兴而邪教不作、德行彰而邪祟隐匿才是这些故事真正的主题。无独有偶,唐宋以来很多民间故事中的妖魔鬼怪畏惧字纸、儒经或佛道法器,其用意想必也是如此。如今的万圣节不应该成为商家带领下的狂欢,分明应该成为驱魔人的节日。”
由此可见,外国并没有好多少,而我并没有偏袒外国,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这项举措或许也是对于节日的一种正本清源,或许反对过度娱乐化是全球共同的话题。
有人还会说了,我看了下老黄历,好像二十一世纪了,又或者说大清早亡了、那你还活在现在干嘛?赶紧滚回古代去,今天的发明你都不要用啊。这个问题其实又陷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保护节日、恢复民俗、正本清源的行为是不是复古行为?是不是逆历史潮流而上?
答案很明显,肯定不是复古。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这句话就把我的态度说的很明确,一味的复古绝对是条死胡同,事实上我们传统的节日和民俗也非一层不变,也是经过历代不断的发展形成了我们现在“书本上见到的模样”,所以发展是必然,但一股脑的毫无分辨的拿来主义无异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才算恰当?关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只有继承和夯实自身的基础,建立了正确的文化观再去吸收其他的一些当代因素才是正路,多去关注关注自己,少去精神匮乏的狂欢,否则很容易迷失自己,每到年底大部分人都去关注了的耶诞节而对传统盛大的节日冬至视而不见,这不是很奇怪么?其实也不奇怪,因为商家没有炒作这个点,大众自然不知道。
提到耶诞节,我想多说几句。每年到了耶诞节,我们都会去呼吁不过耶诞,或者降低对于耶诞的关注程度,很多网友不理解,认为是大题小作。事实上并非如此,首先耶稣并不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信仰,子曰:非其鬼而祭之 谄也。有人会说我们没有祭奠啊,我们是与国际接轨,为了拉近跟国际友人的距离,分享友人们的欢乐。那么好,我们看看友人们怎么说。
2015年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2月19日刊登题为《中国人过圣诞只有礼物不忏悔》中提到:“在中国,圣诞节与历史、传统、亲人或者礼物转送无关。这就是个赤裸裸的金钱和狂欢的节日。”、“幸运的是,有文化修养的中国人并不会庆祝这个节日,因此过圣诞节的都是些无知的年轻人。”如果有人觉得我是断章取义,大可自行查询文章阅读。
关于这里很多人张口就大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是连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都未分辨,如何进行损益?
其实我相信,大家都不傻,也都知道症结所在,有时候只不过是不愿意面对罢了,就好像劝一个人去减肥,他也知道减肥是对的,但出于某些心理他并不愿意这么做,因为谁都知道,躺在床上可比在路上狂奔舒服的多,有的时候我们并不是不知错误,而是缺乏改正的勇气。
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曾经在袁世凯时期就曾提出过只保留四个节日,分别是“春、夏、秋、冬”四个,后来因为反对声音过大而废止,从而可见,在那个时期人们对于节日还是非常看重,所以如今过度娱乐化其实根基尚浅,只要有心很容易治愈。
看到这里或许还会有人不服,说你这个搞得太理想了,外国人能理解和接受么?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无须多虑,如果只有这种过度娱乐化的节日才能叫于国际接轨那我宁愿不要,再者说节日和民俗本来就是非常具有当地特色的东西,为什么一定要全球的接受呢,谁又能说全球普及的东西就是精华呢?
总而言之,反对借“节”过度娱乐化绝不是逆历史潮流而上,反而是对节日发展的一个反思和修正,或许也是物质狂欢背后精神空虚的一种救赎。
责任编辑:近复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