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大学》
作者:王国轩
来源:《中华读书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九月十九日甲戌
耶稣2016年10月19日
《大学》是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是为后代学人立了一个“大间架““大坯子”(朱熹语),是古代学者必须具备的学习规模,开拓出广阔深邃的学术视野。
《大学》原是《礼记》中一篇,在唐以前并没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至唐代,韩愈等引用《大学》,开始为人所注目。到宋代,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非常重视《大学》,称之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这是对二程诠释大学的肯定。
后来朱熹又在二程的基础上,重新别为次序,分经一章,传十章,并认为格物致知章已缺失,作了著名的《补传》。《补传》体现了朱熹完整的认识论。可以说朱熹对《大学》的解释,是一种全新的阐释,换言之,是从理学角度的新解。充分体现了心性之学,使《大学》升华为哲学。从此理学不仅接续道统之传,还有了自己的规模和节次,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朱熹说:《大学》是“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什么是规模?“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朱熹称之为“三纲领”。什么是节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称之为“八条目”。朱熹认为“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一个“独”字,充分说明了本篇文献的重要性。
这里所说“纲领”是指学人们追求的理想,是要求把人们自身具有的美德发挥到极致,通过工夫,洗去旧染之污,使整个世界洋溢着道德的光辉。但实现纲领必须一步一步来做,不能躐等,这就是要遵循条目次第。纲领是本体,条目次第包含着工夫。本体与工夫是理学的主旨,这是研读《大学》和理学必备的知识。
总括来说,《大学》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身心家国,修齐治平,后来几乎人人都会说,人人都会讲。成为读书人的圭臬,也是从政者必备的素养。变成了“大学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挖掘不完的文化宝藏。
由于朱熹把《大学》纳入《四书集注》之中,后来宋理宗时,理学名臣真德秀更作《大学衍义》,向皇帝进讲《大学》,《大学》成了真正的政治读物。到元代文化转型期,《四书集注》成为各级学校必读书,士子求取功名利禄的考试书,整整五百九十二年,无论繁华的城市,还是穷乡僻壤,读书人昼夜攻读,不仅《大学》本文烂熟于心,就是章句也牢牢铭记。由此也焕发出许多爱国热情。明代东林领袖顾宪成的两句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里有对时代风云的观察,也有对天下大事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当,充分体现了《大学》精神。
但关于《大学》,不是人人都固守朱注,反对朱注者也不乏其人。如明代王阳明就不赞成朱熹改正《大学》,而是持守古本,不是像朱熹那样突出格物穷理,而是注重诚意。王学在明代中后期成为学术界主导思潮,王门弟子遍布大江南北。但朱学也不乏传人,科举仍以《四书章句集注》为圭臬,因此,王学仍为民间之学。
清代考证学兴起,许多人摆脱理学,崇尚汉学,对《四书》有许多新解,更倾向古籍本义,但《大学》,特别是《中庸》,朱注还无法被取代。
到近代,孙中山先生表彰《大学》。他赞赏《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目标和修养方法,认为这些都是“应该要保存”的中国的“独有宝贝”。以《大学》为规模和节次的中华文明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关于《大学》的作者,《礼记》并无说明。朱熹认为首章“经”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朱熹认为《大学》大体为曾子思想,但此书可能为曾子后学所写定,这是因为《大学》里引用了曾子的话,同时称其为子,似是曾参弟子写定成篇。
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孔子著名弟子,春秋鲁国南武城人。其事迹及言论见于《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十八篇,已遗失。《大戴礼记》中有《曾子》十篇,但无《大学》。这似乎与朱熹看法相矛盾。
今天我们研读《大学》,首先要树立身心家国天下的学术规模,要有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理想和气概。要关心国家大事,总揽天下全局。
其次,为实现这一目标绝不应陷入空谈,必须从追求知识,探寻真理入手,加强身心修养,时时做到诚实无欺,管好、处好自己家庭,努力为国家,为天下贡献力量,这就是对“大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那么,如何读《大学》?我认为朱熹下面一段话是我们打开《大学》锁钥的关键:“凡传文,杂引经传,若无统纪,然文理接续,血脉贯通,深浅始终,至为精密。熟读详味,久当见之,今不尽释也。”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发现“右经一章”,是总纲。三纲领、八条目都讲到了。而下面的十章是解释和证明首章的。比如“传之首章”是“杂引经传”,解释“明明德”的。“传之二章”也是“杂引经传”解释“新民”的。“传之三章”是引《诗经》解释“止于至善”的。“传之四章”是引孔子话解释“本末”的。“传之五章”是因有缺失,朱熹做了“补传”,解释“格物致知”的。“传之六章”有作者话,也有引曾子话,解释“诚意”的。“传之七章”,没有引经传,是解释“正心修身”的。“传之八章”,没有引经传,但引谚语,是解释“修身齐家”的。“传之九章”,引经传,是解释“齐家治国”的。“传之十章”,引经传,加上作者话,是解释“治国平天下”的。我们把握了这个相对应的整体结构,记住“杂引经传”四个字,《大学》就不难读了。
研读古典哲学,必须注重思想家固有的概念、范畴、命题,探索它们的逻辑关联或持守的主旨。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基本研究方法。应该说《大学》的很多概念都成了后来学者们反复讨论的命题与学术主旨。如明德,如知本,如诚意,如止于至善,如格物致知,如慎独,如日新,如“絜矩之道”,如“同好恶”等等。这是讨论《大学》必备的知识。
这里重点讲讲“同好恶”。朱熹在注释《大学》的“传之十章”时,说:“此章之义,务在与民同好恶而不专其利,皆推广絜矩之意也。能如是,则亲贤乐利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明朝一位著名学者的一句话也很有启发,他说:“《大学》讲好恶。”因此有必要说说《大学》的好恶观。
《大学》的好恶观的核心思想是:“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又说:“《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就是说无论做人,还是从政,都是要与人同好恶,不能违拗人的本性。否则灾祸必及于身。
可以说,这是儒家极为人性的东西。而法家则与此相反,法家认为:显荣逸乐,人之所好;羞辱劳苦,人之所恶,而我利用人的这个特点,用奖赏鼓励你,用刑罚胁迫你参加农战,以便富国强兵,统一天下。其目标不能说不远大,但人在法家那里基本是工具,而儒家那里则是符合人性的关怀。
那么如何实行这个原则呢?《大学》从好恶出发提出了“絜矩之道”。它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也就是用推己及人的方法达到四方、上下、前后皆均平,这种均平就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一个社会财富有限,如果过分集中,势必使一些人无法生活,轻则社会动乱,重则发生革命。所以从古老《易经》时代就强调“损上益下”,《易经·益》:“《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只有损上益下,老百姓才能高兴。《易经》的注释者明魏濬说:“损下益上,聚少为多,所损不過锱铢,而民不堪其命。损上益下,散多为少,出诸口而有余,所获不过斗升,而上已見其徳。”看看,聚少为多,从老百姓那里拿的是一点点,可老百姓那里是活命的东西被拿走了,叫他怎么活?可“损上益下”呢,在上者不过拿出一点点,老百姓很多人只是得一点小实惠,而你的德行就被人看到了。这是从功利角度说其意义的,但也有道理。所以为政基本原则是:不让富者过于富,不能剥夺人民的生计。
统治者有此“絜矩”精神还不够,还必须“诚其意”,必须要有真诚之心,不能虚情假意,说一套做一套。“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就是说在推行均平思想时,内心深处别人不知道的地方,要小心谨慎。应该就像好美色,厌恶恶臭一样自然而然。只有这样行政,人们才能信服。
治国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确立后,关键是人才。《大学》的好恶观还体现在人才观上。
在如何选取人才上,《大学》从好恶角度提出一个看法,从好的方面说,就是首先要承认人才的优点,视其长处如同我自己的一样,对他人的高贵品德,“其心好之”,要从心里赞美,不只是口头说说,而是行动上能容纳他。而且不能阻碍用贤之路,应该使他发挥作用。《大学》说:“《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一个“利”字,一个“殆”字把利害关系说清楚了。
《大学》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不是把事物做简单的好、坏的二分,而是看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介情况。它说:“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由于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这样的情志,会导致片面性,所以要“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人和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十全十美的,所以人看事物和观察人,应该全面,好中要看到不好,坏中也可能有好的一面,所以要具体分析。
总之《大学》的好恶观具有了丰富的哲理性,避免了“陷于一偏”的简单化和绝对化。而且提出了“絜矩之道”和均平思想,这些对今天都有借鉴作用。
综上,我们读《大学》要牢牢把握大学精神。要开拓学术的广阔视野,避免狭隘固陋,要为家国天下勇于承担。但不要忘记儒家是为己之学,一切还要从自身明理知性等修身做起。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黄明同】孙中山与阳明心学
【下一篇】 【邢丽菊】韩国阳明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