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贵阳(修文)第五届国际阳明文化节观察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6-11-02 18:48:19
标签:

中国·贵阳(修文)第五届国际阳明文化节观察

来源:贵阳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十月初三日戊子

           耶稣2016年11月2日

 

 

 

核心提示

 

500年前,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阳明心学发端,并逐步发展成为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为核心理论支撑的心学体系。如今,阳明文化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资源和宝贵财富。

 

10月29日至30日,2016中国·贵阳(修文)第五届国际阳明文化节在“王学圣地”修文拉开序幕。围绕阳明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创新发展,此届文化节期间各种论坛、公祭王阳明典礼、我心光明—走进王阳明咏诵会等活动相继上演,专家们围绕阳明心学致用的主题,共同探讨阳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搭建传播平台 光大阳明文化

 

综述

 

壮思风飞冲情云上,和光春霭爽气秋高。

 

2016年的秋天,寻着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的脚步,来自海内外的130多名阳明文化研究专家和上千名嘉宾、学者齐聚修文。利用论、诵、敬等方式,让世人有了一次感悟先贤思想精髓的机会,领略再一次的从“心”出发。

 

论,让阳明心学照进现实。

 

作为明代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是温故知新、古为今用。”中国国学中心副主任李文亮道出了专家、学者们的心声。

 

在此届文化节的“重头戏”,“阳明心学·龙场论坛”主论坛和“良知重建与行为养成”“知行合一与职业操守”“致良知与诚信建设”3个分论坛上,阳明心学对当下社会的致用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良知的失落是釜底抽薪式的、颠覆性的、毁灭性的,其原因在于追求功利性的价值观。”南京大学儒佛道研究中心主任李承贵在《良知的失落与省思》的演讲中,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告诫大家,要从中国传统的“良知”“仁”“本心”“道心”中,重拾“良知”的信心。

 

贵阳行知科技职业学校的校长杨昌洪,则用自己10多年办学的亲身实践告诉大家——“致良知”能让生命破茧成蝶。在这所由中考落榜或曾有恶习,或犯过错误的孩子组成的学校,在别人的异样和质疑眼光中,用爱与鼓励让一批批自卑厌学的孩子,重拾阳光自信,走向明媚的未来。

 

“良知重建,知行合一,让折翼的天时重新飞扬。”杨昌洪表示,年轻一辈应该传承、学习王阳明思想和精神,在这块土地上造就更多幸福的人。

 

面对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当下全球性问题,利用阳明心学的思想,推动绿色发展,几乎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成中英认为,阳明心学最后凝聚成为“致良知”的良知之学,结合现代的解读就是看重人类治理、人类管理、人类持续发展的基本道德,所以“致良知”系统在当今就可发展成为“可持续人类理性发展”。

 

韩国阳明学会副会长金世贞,用10多年来韩国利用阳明心学精髓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关系上的实践,同与会者分享:阳明先生创立的思想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重新认识人在自然界中位置,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在改变自然界的同时去保护自然界。

 

诵,让阳明文化入耳入心。

 

LED大屏幕上,一幅幅婉约的画卷徐徐展开,悠扬的乐曲声由远至近,似歌似词又似曲,一首《阳明颂》把观众们带回500多年前,呈现王阳明这位平乱之名将、治世之能臣、旷古之学者的传奇一生。

 

经典原文朗诵、散文诗朗诵和感悟歌曲演唱,为了让老百姓听得明白、看得畅快,“我心光明·走进王阳明咏诵会”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主线,以王阳明一生的实践活动为辅线,按其学说体系和人生轨迹,分为《漫漫心路》《精彩知行》《永驻良知》和《天地境界》四个单元。

 

最是文艺能动人,悠扬的音乐声响起,观众仿佛就走进了王阳明悟道的地方。耳畔的诗文,生动地解读和展示了这位传奇人物的精华思想和卓越实践,让阳明文化得到形象的诠释。

 

“从小就耳濡目染王阳明,但他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是怎样实现‘龙场悟道’的,这下算是清楚了。”一个半小时的演出时间并不长,但观众唐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敬,思慕先贤传承奋进。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作为儒家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承载了后人对先贤的崇拜与感激。

 

在大力推动和传承下,如今的修文“人人可讲,处处可讲”阳明文化。

 

如何更好地实现阳明心学走入寻常百姓家?

 

一场“丙申年祭祀王阳明典礼”拉近了先贤与寻常百姓的距离。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祭祀典礼上,王阳明第17代孙王书翔宣读了传承500多年的《王阳明家训》。

 

一字一句敲击在现场3000多名群众的心间,“只有读好书,做贤德的人,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五百多年来,阳明家训、阳明心学已滋养了整整十七代王家后人。王家一家如此,百家姓的家风不也可从中重振么?”在祭祀典礼总策划赵世民看来,祭祀王阳明,就是以聚场、聚能的方式聚人心,让阳明心学由此长久的光耀、传承下去。

 

让阳明文化照进现实

 

特写

 

10月29日,2016中国·贵阳(修文)第五届国际阳明文化节举行了“阳明心学·龙场论坛”主论坛和三场分论坛,与会嘉宾就“良知重建与行为养成”“知行合一与职业操守”“致良知和诚信建设”三大主题,畅谈了阳明心学在当下中国的致用。

 

主论坛、分论坛相结合,是此届论坛的一大亮点。通过形式的创新,更好地满足阳明学不同领域专家和嘉宾的不同需求,针对性更强,使论坛更具指导作用。

 

主论坛于上午举行,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中宣部原副部长王世明,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美国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成中英先生等专家学者,结合阳明学与教育、道德建设、全球治理,发表独到见解。既能关注共性话题,又兼顾不同领域的个性问题。

 

叶小文提出,中国崛起要有文化根基,“中国梦”也要有成长发展的文化环境,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精神世界却缺少关照。“欲事立,须是心立”,要在阳明文化中寻根、定心,相信自己,倾听内心,知行合一,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王世明则用“心中有机、心中有求、心中有念、心中有路、心中有持”五句话阐明了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他认为,阳明心学要注重心中有“求”,这个“求”就是要凝心聚力从而实现中国梦。

 

龙永图表示,目前,全球治理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是与时俱进。第二是知行合一。第三是共建共享。阳明心学与全球治理有关联,他希望研究阳明心学的学者和研究全球治理的专家结合在一起,相互交流,看一看,能不能够提升一些元素来丰富我国全球治理的内容,从而推动全球治理的发展。

 

这些在主论坛进行主旨演讲的专家都是各界翘楚,他们的观点代表着当下热点与阳明学结合的方向。

 

下午3个平行分论坛的3个主题都与当下社会关注热点契合,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

 

在主题为“良知重建与行为养成”的分论坛上,来自贵阳行知科技职业学校的杨昌洪用自己创办职业学校的亲身经历,阐释了教育工作者如何专注于“致良知”,让昔日自卑厌学的孩子,变得阳光自信。

 

“知行合一与职业操守”论坛上,吉林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国梁认为,将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融入职业操守,事事做到知行合一,是当今社会职业操守中应该提倡的。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认为,学习阳明心学,把“知行合一”融入企业管理,能够起到提高领导力、加强企业组织凝聚力的作用。

 

“致良知与诚信建设”也是分论坛主题之一,厦门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朱人求认为,“诚”和阳明先生提出的“致良知”是相通的,良知本身就是真诚。随着每个人良知的提高,诚信也将得到不断放大。

 

这些结合当下社会现实的主题,让阳明心学在提升道德境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动全球治理等领域提供了智慧启迪。

 

弘扬阳明文化要重视其精神价值发挥

 

人物专访

 

人物名片:李文堂,哲学博士,教授,中央党校文史部主任。

 

问:您觉得阳明学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答:这次阳明文化节和相关的论坛举办可谓适逢其时,彰显了我们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中央明确提出“四个自信”,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种自信其中一大来源,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阳明心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最彻底的一次主体意识的觉醒。阳明心学将人皆可为圣贤的平等观建立在个体心性的内在觉悟基础上,被国际学术界视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启蒙思想。

 

阳明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走向民间,强调满街都是圣人,各行各业无论是在什么岗位,都可以通过致良知于事事物物,成圣成德,实现自我价值。这个思想推动了中国文化入世转向价值观的形成,对于我们今天建构社会职业伦理具有重要意义。

 

阳明先生对《大学》古本“明德、亲民、至善”思想的重新发明,更加凸显了中国文化的亲民思想,使士大夫的执政理念与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更多的会通之处。“全心全意”就是要“一心一意”,“真心真意”,就是要致良知,亲民爱民,从内心深处真诚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因此,阳明心学有助于我们今天从文化上培育党员的宗旨意识,建构共产党人的“心学”。

 

阳明先生提出的“致良知”“事上磨炼”“知行合一”,具有强烈的入世修行的实践精神。因此,阳明学对于我们今天重拾世道人心很有现实意义。

 

问:修文县是阳明先生悟道之地,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您觉得这样的优势要怎样发挥,才能更好传播阳明文化?

 

答:阳明学走向民间,很接地气,但它首先是圣贤之学。因此,在弘扬阳明文化,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其精神价值的发挥,保护好它超越功利的“圣贤之心”。比如,能否通过书院活动方式,结合地方文化,深入浅出地传播阳明心学,吸引更多人来观光,同时,能驻足修文,体验“龙场悟道”,将修文建成良知教育基地。

 

问:“知行合一”是贵阳的一张文化名片。要让更多的普通百姓自觉践行“知行合一”这一行动哲学,首先需要推广阳明文化,您觉得可以做些什么?

 

答:这次阳明文化节,咏诵会与祭典形式都很好,各界人士的参与度很高,论坛有学者、官员、记者、企业家、乡村教师、民间爱好者等参加交流,都是很好的推广方式。

 

阳明学本身重视启发、领悟的教育过程,建议将阳明学纳入中小学的良知启蒙教育中。对话体的《传习录》比较生动,可以给中学生、大学生引读,学生应该比较容易领悟。

 

阳明学有很多乡村治理思想,可以组织一批乡建专家和志愿者传播与运用阳明学重建中国村落共同体。另外宣传部门、基层党建工作也可将阳明心学某些内容纳入基层思想教育工作中,比如通过读书交流活动,激发内在的良知行动。

 

论坛发言集萃

 

李文亮 中国国学中心副主任: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要温故知新,古为今用。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文化报以温情,心怀敬意,努力形成既具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的新的学术思想体系。

 

温故的重点是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话语转化。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用当代中国和国际社会易于理解,乐于接受,便于践行的话语,推动全社会正确认识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不盲目自大,又不消极自卑。

 

成中英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

 

阳明心学的精髓是良知之学,在今天的发展当中,可以将之理解为人类治理、人类管理、人类持续发展的重要基本道德。所以阳明文化中的良知是为人的道路,是所有人的基本生命价值。

 

当下,我们应该更好地认清自己的文化价值所在,不仅要传承、传播好我们的传统文化,还要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意志、有目标,讲求知行合一、致良知,通过整合成为一套自主的价值体系,推广成为一种集体的管理治理体系。

 

张新民 贵州省儒学学会会长:

 

天人合一转换为知行合一,最根本的是要知天道,要行天道。王阳明先生的标准非常客观,他告诉我们要“致良知”,因为天地对人来说没有知觉能力,就意味着它不能向人敞开和显象,因此良知就是天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来实现?在阳明先生的思想里,这个话题是“天下一家,万物一体”,要实现人类的命运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以天赋的良知和道德所连接,同时也不排斥对世界的认知,人类在知识上的共享。

 

金世贞 韩国阳明学会副会长:

 

二十一世纪人类要解决的最大课题是生态破坏,生态的破坏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危害,而且给所有自然生物,甚至是我们的后代带来了巨大的灾祸。

 

阳明心学以自然万物来主张亲民说,主张对人和对自然物的实践活动,是人从出生伊始自然成长的,还主张对人与自然的青睐。同时,阳明心学还肯定人类的优越性,但是这个优越性不能把它当作支配自然的正当理由,而是应当用于保护自然、治疗自然。只有如此,才可以更好地走好生态文明这条路。

 

吴光 浙江省儒学学会执行会长:

 

王阳明先生的教育思想,诸如“首在立志,重在立德”的思想,对当代教育是很有借鉴意义。

 

教育的目的一个是修身立德,一个是知行合一,民本亲民。王阳明对学生首在立志,重在立德。在王阳明看来,“读书、做官、考科举”并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立志才是学习的第一要务,成大材者必先立志。教育是以修德成人为目的,虽说教育中不乏技能的教育,但最重要的是以“承德”为师。“明其道鞠其躬”,以品德人格教育为优先,同时坚固知识教育和人格教育,这才应该是现代教育的方向。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