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兄弟联袂说家风 情至深处泪洒讲坛
作者:丁梦钰
来源:凤凰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十月廿八日癸丑
耶稣2016年11月27日
11月27日上午,应岳麓书院、凤凰网国学频道、凤凰网湖南频道联合邀请,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唐翼明、著名作家唐浩明联袂登上岳麓书院讲坛,开讲“家风·家训——《颜氏家训》与《曾国藩家书》”,共话传统教育与生命智慧。
唐翼明、唐浩明联袂登上岳麓书院讲坛。
讲坛现场爆满,讲台两侧也坐满了慕名而来的观众。岳麓书院讲坛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公益讲坛,现场观众涵盖了高校师生、文化机构及工商界等社会各界人士,本场讲坛现场规模达370人。
这次讲坛是唐氏兄弟的首次同台会讲,又恰逢唐浩明先生七十岁生辰之际,以古稀之年成就一段兄弟佳话。唐翼明先生研究魏晋文化,从文学到书法,处处见魏晋之性情风度;唐浩明先生研究晚清湘军,从史料到编著,隐隐有曾氏之智慧练达。更为难得的是,唐翼明与唐浩明是早年提倡当代家风家训和家庭教育的第一批文化学者:唐翼明精于《颜氏家训》的研究,唐浩明则是诠解曾氏家风的权威专家。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欧阳斌(中)在讲坛现场听讲。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教授主持讲坛
讲坛以“家风·家训”为主题,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教授担纲主持,唐翼明主讲《颜之推论教子》,唐浩明主讲《做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的教子之道》。传统中国,一个正派家族的风气与教养,往往会内化为家族每个成员的品行与气质,沉淀为代代流淌的文化基因。为保持优良的家风传承,家庭教育可谓是中国传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中的“教子”观念于今仍有借鉴和参考的意义。
会讲环节,哥哥唐翼明先生讲到精彩处,弟弟唐浩明先生带头鼓掌。
据朱汉民教授介绍,本次兄弟联袂会讲也是岳麓书院自开设讲坛以来的“第一次”。在会讲环节中,朱汉民教授首先抛出一个巧妙问题,引得唐翼明、唐浩明先生不约而同地会心一笑,“在教育子女方面,两位老师更选择秉承‘身教’还是‘言传’?”多年研究魏晋文化与精神的唐翼明先生接下话题,表明自己的气质传自母家王谢士族一脉,比较外向、活泼,主张教育子女更加自由,只重“身教”,说罢不忘笑指弟弟浩明,“他就属于传自父家一脉,性格内向,喜欢‘谆谆教诲’。”而长期从事曾国藩研究、浸染曾氏风度的唐浩明先生则表明自己“言身并重”,“潜移默化的身教固然重要,但中国文化同样注重立言。如若没有言传的传统,像《颜氏家训》这么重要的文献大概也无法流传下来。”
在观众提问环节,谈及父亲唐振楚以及唐氏家族对自身成长的影响,唐翼明先生忆起多年往事,言辞激动,深情难掩,唐浩明先生则在一旁默默聆听,情动处不免红了眼眶,令听者动容。唐氏两兄弟之性情迥异,可见一斑,又因两人之惺惺相惜、默契无间,令一场兄弟同台碰撞出无数精妙的火花。
“孔孟颜曾”四家通谱 培养文化要从家庭教育做起
颜氏是颜回后代,曾氏是曾参后代,这两位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按着长兄为先的顺序,唐翼明首先开讲:“今天将颜氏和曾氏并列作为讲坛主题,其实两者有着潜在而深刻的渊源。通常我们都会把‘孔孟颜曾’放在一起谈,而且历史上的‘孔孟颜曾’曾通家谱,谈家训首先谈颜、曾,确实颇具典范性的意义。”
虽在美国留学十年,但唐翼明先生对于所谓西方的先进思想却并不全然拜服,直言其一生最崇拜之人唯有孔子。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极强,唐翼明说,“那些历史上入侵中华的曾经兵强马壮的马背民族,如今安在哉?可见唯有文化内涵能令一个民族长存。”
普及和培养文化当从家庭教育做起。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摇篮,每个人的性格基本是在家庭中养成的。唐翼明谈及当年在央视开讲颜氏家训与家庭教育,却因在台湾执教而被半途叫停,笑言:“我搞不懂,我的台湾教授身份和我讲的家训、教育,又有什么关系呢?”
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长江书法研究院院长唐翼明教授
颜之推教子遵循五原则 古代已提倡“胎教”
唐翼明为颜之推的《教子篇》总结出五个教育子女的重要原则,包括:从小开始,越早越好;教育要从严,不能只爱不教;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亲密;平等对待,不可偏爱;教子要有义方。
颜之推曾说,古代“圣王有胎教之法”,王妃们“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这里说到“胎教”的问题,如情绪影响、饮食影响等,即使以今天的科学知识看来,也是有道理的。
唐翼明指出,如今很多父母因溺爱自己的子女而失去了是非准则,如颜之推所言,“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他们对子女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任其为所欲为,本该训诫的,反而加以奖励;本该呵责的,反而一笑了之。等到孩子懂事以后,“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子女骄横轻慢的习性已经养成了,这时才去管教、制止,即使将他们鞭抽棍打至死,也难以树立父母的威信,而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怨恨也会越来越深。这样的子女长大成人以后,必然是一个没有道德的人。
颜之推在《教子篇》中还提到,父母与儿女之间一方面要亲爱周到,另一方面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以过于亲密——“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唐翼明解释说,父母与子女保持一定距离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只要不破坏应有的距离与礼节,慈爱与孝顺则愈周到愈好。并且,唐翼明主张家庭教育中要“母严父慈”。
颜之推(531年-约591年),字介,汉族,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生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的士族官僚之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著有《颜氏家训》,在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讲座中,唐翼明着重讲述了颜之推提出的教育子女中最核心的问题,即:“怎么教子女?教子女什么?”天下没有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但什么是真正的“龙凤”?不是做大官、有钱财,所谓“人中龙凤”,指的是顶天立地之人,是那些“上不愧天、中不愧地、下不愧人”的君子之人。若用古人的话来讲,“教子要有义方”(朱伯庐《治家格言》);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要教给子女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注重子女人格的养成。
“君子和小人之别,是人和人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其余的贫与富、贱(地位低)与贵(地位高)、知识的多少、职业的不同、政治立场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区别等等,这些方面主要取决于子女成人后的自我选择,父母的影响是有限的,“但做一个君子还是做一个小人,父母的言传身教却产生很重要的作用”,唐翼明强调说,“所以,教育孩子首先父母要‘自教’,父母自己为人做事,子女都看在眼里。”
最后,唐翼明点明,今天我们重看颜氏家训,却发现它的训诫并没有过时,正是因为伦理教育与人性有关,是教人“做人、处事、治家”之学,这一点从古至今都无变化。
唐浩明谈曾国藩教子、治家之道:“做读书明理之君子”
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唐浩明
唐浩明从曾国藩家书中解读曾氏家训,第一要点在“孝”,如能做到对待长辈恭敬顺畅,对待平辈仁爱友善,最平凡的“耕读之家”也可传五、六代好家风。
第二,应做到勤俭。曾国藩是家中的长子,有很多个弟弟,最小的弟弟比他小十七岁,所以他在兄弟中很有权威。在曾国藩教子、教弟的语录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勤劳和俭朴。“打开曾国藩家书,扑面而来地总是‘勤俭’二字”,唐浩明说,“奢华对于生命,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意义,生命需要什么?生命需要充实,我们要有光彩,饱满、充实。”曾氏家族曾富贵之至,但却告诫家人,世家之子要有寒士之风,要像普通人家一样。更甚者,曾国藩曾经在家书中说,死后财产不留给子孙,用来买义田。他统帅湘军,每天手中经过的银两数以万计,但公私分明,不谋私利。
第三,希望子弟们做读书明理的君子。当年已是湘军统帅的曾国藩曾写给二子曾纪鸿一封书信,他说,别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孙为大人物,但我不希望,我只愿儿子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曾国藩
读书不只是学习知识。曾国藩曾让性情软弱的儿子去读有助于开阔胸襟的书籍,人在世上做事,知识固然是能力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开拓胸襟,方能立身于世。其次,曾国藩认为读书可改变人的气质。唐浩明举例说,曾国藩在军队中研究西洋望远镜,发现其中不过是几片玻璃,却发生了神奇的效果,正是经过了打磨和加工。读书也是一样,人通过读书明理而能成为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关于君子的定义,曾国藩亦有“八德”之说,即“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其中“浑”是曾国藩的一个特色的表述方式,意思是处事待人不要过于精明而变得刻薄。曾国藩的遗嘱中嘱咐给儿子四方面内容:一是“慎独”,不要心存邪念;二是“敬”,对人有恭谦的态度;三是“求仁”,即仁爱,要仁厚;四是“耐劳”,习惯于比较劳累的人生状态。唐浩明说:“若一个人做到了这些方面,那他能够过苦日子,也能够过好日子。具备这八种品德,也不嫉妒别人、不过度贪欲,能够自己管住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存着爱心,对人对事有恭谦的态度,时常处在一种繁忙的人生状态。习惯于这样的人,就是君子了。”
现代教育有“三重三轻”弊端 传统家教助人立身
从曾氏家风谈到当代家庭教育,唐浩明总结说,当代学校教育有“三重三轻”的弊端,一是重知识、轻素质;二是重功利、轻德行;三是重形式、轻内容。因受制于学校教育的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出现了相应的“三重三轻”:重成龙,轻成人;重言教,轻身教;重五子登科,而轻言道。其实在传统文化浸染下的家庭教育,应该多为子女的立身之本考虑,什么是立身之本?立在品质、诚实、善良、勇敢、顽强、上进、恒心、敬业等等,都是很好的品质。“我们现在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所忽视的、所轻视的部分,现在要靠家庭、靠父母承担起来,这就是中国传统家教对今天社会最大的启示。”
讲坛现场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