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龙湾英桥王氏:兴古堡守卫家国 立族约丕振门风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十一月初二日丙辰
耶稣2016年11月30日
英桥王氏
据《英桥王氏族谱》记载,王氏肇始于琅琊,宋迁永嘉,其里曰英桥。自始迁祖万十一公王惠根植此地,历经七百余年,传承二十九代。家族学风浓郁、人才辈出。自明代弘治以来,涌现状元、传胪、进士等13人,举人、副榜15人,庠生近千人,著作70多部,是明清时期温州地区的著名家族。代表人物有:
王澈(1473-1551),英桥王氏八世祖,字子明,号东厓。明正德八年(1513年)中举人,初授礼部司务,升兵部武库司郎中,累官福建布政司左参议。嘉靖十八年(1539年)辞官告归后,在故里修葺始祖墓、建王氏宗祠、重修族谱,制定《王氏族约》以敦家风。
王诤(1508-1581),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及第,历任山东溧阳县县令、山东道监察御史和河东巡盐御史等职。王诤在溧七年,抑制豪强,为民申冤。他还曾怒砸贪腐官员酒席,被称为“硬骨头”、“好御史”。王诤一生清廉,致仕归乡之时,仅几箱书、一张琴而已。
王叔果(1516—1588),王澈长子,字育德,号西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进士,授兵部职方司主事。曾任广东按察副使,后引疾乞休,与弟王叔杲一同捐资兴建永昌堡,用以抵御倭寇。
王叔杲(1517—1600),王澈次子,字阳德,号旸谷。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进士,历任常州府靖江县令、常熟知县、大名府知府、苏松常镇四郡兵备副使、右参政等职。为官15载,政绩突出。著作有《玉介园存稿》十八卷,其中诗歌七卷,文十一卷。
英桥王氏家族科名煊赫于明清,而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代代相承,延续不断,至今人才辈出。数十位专家教授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成绩显著,如电机专家、曾任浙江大学代校长的王国松先生,著名戏曲学家、中山大学教授王季思先生等。
永昌堡·环海楼
永昌堡
永昌堡,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东临东海,西倚大罗山麓,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是兼具军事城防和生活色彩的明代全国唯一的私家抗倭古堡。永昌堡作为浙江仅存的两座民建古代城防堡垒之一,既为军事遗存,又富水乡风情,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和省科普教育基地。
据载,明代初期,永嘉盐场因地处海防前沿,屡有倭匪侵袭,英桥王氏抗倭首领王沛、王德叔侄牺牲。王沛之侄王叔果、王叔杲意识到“固营垒以待敌”的重要性,会同族中父老费时11个月、捐7000余金修建永昌堡,用于抵抗倭寇入侵,成为沿海重要的抗倭重地。堡内人民曾8次胜利地抗击了倭寇的侵略,永昌堡由此闻名于世。
城堡雄伟壮观,南北长达778米,东西长445米,城高8米,基宽3.9米,周长2688米。城中有城堞900余个,炮台12座,铺舍20个,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城堡整体布局合理,设有四座城门、四座水门。城外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城内有两条南北走向的河流,河上筑有形式各异的多座桥梁。两岸以方块花岗石斜筑,以利水陆交通、灌溉、浣洗。堡内原有水田100多亩,危急时可生产自救,不怕久困,以促进军民两安。
堡内王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比永昌堡建城还早16年,由英桥王氏八世祖王澈兴建,为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王氏宗祠占地13余亩,七间三进,前进有三间石碑楼一座,中进仪门五楹,后进三楹,旁分左右二厅,廊庑七楹,环列左右。王氏宗祠结构古重,镌刻精微,保存完整,内部结构精妙绝伦,其飞檐、斗拱、吻兽、梁架、荷花抱梁等,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性,系浙南地区之最,是永昌堡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宗祠。今天的王氏宗祠内,设有风情民俗室、乡贤名人馆室、抗倭筑堡展览厅等。
《王氏族约》
《王氏族约》共十章计12000余字,为英桥王氏八世祖王澈所著。族约囊括祠仪、馂仪、简任、记考、汇训、冠婚、丧祭、内治、嘉言、善行等十部分,主要包括六大内容,对家族成员敦宗睦族的训诫;对子弟处世、为官的训诫;对子孙俭勤持家的训诫;对子孙修身为善的训诫;对处理家族、家族成员与国家关系的训诫;家庭治理与婚嫁的要义。其训诫方式是以古代圣贤格言、事例来说明做人、修身、治家的道理,传递修身正心、崇文重教、戒贪去奢、敦亲和邻、保乡爱国等浩然正气,深入浅出、很有说服力。
《族约》不仅有严厉的约束处罚机制,还重视精神褒奖,如对行善举者,不限贫贱,均载录于族谱中颂扬;反之,有行不义者,则据实在族谱中记录警示。
正是王氏祖训的谆谆教化,和良好家风凝聚起来的坚定意志,让英桥王氏举全族之力建成了全国罕见的私家城堡并八退倭寇,且世代簪缨、为官不贪,50多名王氏官员中连续出过“铁御史”王诤、“清廉典范”王继明等多位声名卓著的清廉好官。
●视频脚本
浙江温州龙湾英桥王氏:风清气正七百年
为什么一个私家城堡,屡退倭匪,成为“巍然屹立的地方长城”?
为什么堡内王氏一族,奕世簪缨,却能始终做到为官清廉?
为什么一部《王氏族约》,百年传承,成为古代官方推崇的家规民约?
永昌堡,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雄伟壮观、保存完整,是明代温州地区极具人文内涵的文化中心,是浙江仅存的两座民建古代城防堡垒之一,既为军事遗存,又富水乡风情,街道河渠呈井字,跨河桥造型各异,被誉为“东海文化明珠”。
东海之滨,大罗山麓,王氏族人用智慧和勇气护卫下来的,不仅是这座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王氏宗祠牌坊,也不仅是雄伟壮丽的古堡,更是王氏一族的醇厚家风和绵长文脉。
农历正月十二,一年一度的古堡春祭,相传延续至今已四百余年了。严谨的祀仪之中,司礼诵读族训,是最为庄严肃穆的环节。
在古堡繁衍生息的,是一方望族英桥王氏。据《英桥王氏族谱》记载,王氏肇始于琅琊,宋迁永嘉(今属温州),其里曰英桥。
自始迁祖万十一公王惠根植此地,悠悠七百余载,传承二十九代,英桥王氏瓜瓞绵绵、家风悠长。
英桥王氏所在永嘉盐场,地处海防前沿,故而民风彪悍。为敦伦子弟,教化民风,致仕归乡的八世祖王澈,将“为官体国,在乡惠里”的家国情怀,具化为12000余字的《王氏族约》。《族约》囊括祠仪、馂仪、简任、记考、汇训、冠婚、丧祭、内治、嘉言、善行等十部分。
英桥王氏二十一世孙 王伟:
先祖王澈所著的《王氏族约》,一共一万两千多字。他以士大夫的身份,为家族写了这个《王氏族约》,目的是把家族的家风提升上来。有了这个族约以后,才有永昌堡。
英桥王氏通过各种方式,对族人进行家风的传承教化。甚至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这团传承之火也在族人心里顽强地燃烧着。
体悟这传承不息的《王氏族约》背后的文化精神,我们大概就能破译英桥王氏蔚为望族的密码。
《王氏族约》重视精神褒奖,对行善举者,不限贫贱,均载录于族谱中颂扬;反之,有行不义者,则据实在族谱中记录警示。
《王氏族约》还表现出强烈的“崇儒重教”风尚,这得益于对先祖家风的传承。三世祖王珍“辟家塾延师教弟子”,课外还“令其歌诗习礼”。宗族还立义塾、设义田、置义仓,资助贫苦族人读书应试。独特的教育方式,浓郁的求学之风,让英桥王氏不但成为科甲蝉联的官宦世家,还成为博学好学的文化世族。这片面积仅0.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后走出进士13人,其中状元1人、传胪1人,另有举人副榜15人,庠生近1000人。英桥王氏可查著述70多部,为浙南之冠。英桥王氏还先后创立众多公共学习场所,并资助府县官学建设,以利地方百年树人。近代以来,“重文兴教、格物致知”之风绵延,孕育了王国松、王季思、王镇恒等专家学者。
温州市社科联原副主席 洪振宁:
英桥王氏他们艰苦创业、勤俭持家,为地方的公益事业特别是人才培养作出很大贡献。他们这个族约有个很大特点,那就是把温州的文化思想资源,尤其是南宋时期的永嘉学派的思想继承下来。永嘉学派是一个提倡务实、事功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挺有名气的一个学派。他们的很多思想被《王氏族约》所吸收、转化。
《王氏族约》的立训者王澈似有预料,日后家族必会显宦辈出,因此他在族众如何“当好官”、“理好政”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其中,既有“凡子孙居官,务要廉勤正直、尽忠体国、恪守官箴”的叮嘱,亦有“其治行卓越,惠泽及民,殁后于谱传之”的期许,更有“贪酷被黜者,于谱上削其爵”的告诫。正因族内精英们经家风训化早早树立“为政以德”的志向,才造就王氏一族不但科名显赫,同时又门风清丽、朝野称誉。明清以来,英桥王氏为官者不下五十人,个个官声清越。在明代被广为传颂的清廉官员模范中,就有两位来自英桥王氏——“铁御史”王诤、“清廉典范”王继明。王诤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历任溧阳县令、山东道都察院御史、云南巡按及贵州巡抚。在溧七年,惩治豪强,为民申冤。他还曾怒砸贪腐官员酒席,被称为“硬骨头”、“好御史”。王诤一生清廉,致仕归乡时,仅几箱书、一张琴而已。王诤族侄王继明,初任直隶太平府当涂县令,廉政善举,简礼亲民。后奸官陷告,称王家奴仆上百,家造府台大门。朝廷派人暗访,到其老家,见埠头有中年妇女漂洗苎线,问之正是王继明继室,探其府第,却是三间小旧房,里面白发老妇正捻苎丝,婆媳俩以小工为孙儿凑钱念书。
至今,永昌堡内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王氏宗祠牌坊是穿草鞋的保下来的,王氏宗族声望是十三进士撑起来的”。那《王氏族约》是如何让“穿草鞋的”与“着官服的”一样谨言慎行、遵规守法的呢?《王氏族约》在开篇祠仪中写道:“毋作非法,而犯官刑;毋恃富强,以凌贫弱;毋好争讼,而扰门庭。”《王氏族约》在德行上主张“事亲必孝,事长必敬,兄友弟恭,夫义妇正”,在治家上要求无论“为庶人,为士,为大夫卿佐”都应“本诸勤俭”。对于族中精英,则提出更高要求:“凡生员,当敦行好礼,崇尚气志。”《王氏族约》施行之后,因其卓然功效被县府两级举荐,上升为官方推崇的家规族约范本。但这一族约精神决不止于字面纸上,王氏历代先贤将其践行为施粥舍粮、扶贫济困、铺桥修路、抗倭建堡等务实义举。
这尊把剑持矛、威风凛凛的英雄塑像,铭记着英桥王氏殊死抗倭的悲壮历史。明嘉靖年间,永嘉是海防前线。王澈的胞弟王沛自幼深受“惠泽及民”教诲,他与族侄王德,招募了两千余人的“义师”。这支自发的“义师”,不但在本地屡退倭匪,还多次驰援邻近卫所。后王沛、王德相继为国捐躯,分别被追赠为太仆寺丞、太仆寺少卿。再后来,王沛之侄王叔果、王叔杲意识到“固营垒以待敌”的重要性,率众筹资筑建城堡。王叔杲倾囊倾家负担大半,自家宅院却隔在城外。王氏族人众志成城,历时一年建起了一座民建的海防雄关“永昌堡”,成为“巍然屹立的地方长城”。400余年后,军事专家范中义观堡后慨叹:“将当时管形火器的先进性能同城堡防御巧妙结合起来,这是一大创举,是前所未有的。”
温州市社科联原副主席 洪振宁:
通过族约培养自己家族里面的人才,培养正气。正气养成以后,形成发自内心的行动,然后来影响社会,影响当地的社会风气。
王氏一族的清丽门风,对润化一方民风起到了莫大作用。鉴于英桥王氏的家学渊源和严正态度,明代地方官员还主动延聘英桥王氏精英主持编修《温州府志》及《永嘉县志》。
永昌一小的书声琅琅入耳,这是文化血脉的延续。
环海城楼的旌旗猎猎招展,这是英雄意志的张扬。
古堡春祭的祀仪虔诚恭敬,这是浩然正气的传承。
风清气正,福运永昌。无论任何时候,古堡深处飘来的那一股清风,都会让我们平添一份慰藉和定力;历史源头涌出的那一股活水,都会让我们陡增一份智慧和勇气。
“家风正,乡风醇,民风清”,“守得住,攻不破,留得下”,这就是永昌堡作为军事之堡、景观之堡,更作为意志之堡、精神之堡,给予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响亮回答!
永昌堡·古桥
●英桥王氏家规家训摘编
廉勤正直
凡子孙居官,务要廉勤正直、尽忠体国①、恪守官箴②,其治行③卓越,惠泽④及民,及有功德为宗族乡邻所庇赖⑤者,殁后于谱传之;如贪酷被黜⑥者,于谱上削其爵。——摘自《王氏族约》汇训
【注释】
①体国:泛指治理国家。
②官箴:原指百官对皇帝的劝诫,后指对官吏的劝诫。如为官忠于职守的称“不辱官箴”。
③治行:为政的成绩。
④惠泽:恩泽、德泽。
⑤庇赖:保护、依靠。
⑥黜:废,贬退。
【译文】
凡子孙担任官职的,务必要廉洁勤政正直,竭尽忠贞治理国家,恭敬地遵守为官的职责准则,政绩卓越,恩德惠及老百姓,以及功业和善行为宗族乡亲带来好处的人,那么(他)死后在宗谱上立传纪念;如果为官贪婪残酷被罢免贬斥,那么在宗谱上不记载官职。
凡保家之道惟俭与勤,若习惰好闲,用度无节,甚非久长之理由,为庶人①、为士、为大夫卿佐②道则不同,本诸勤俭一也。——摘自《王氏族约》汇训
【注释】
①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
②大夫卿佐:泛指官吏。
【译文】
大凡保住家业的方法只有节俭和勤劳,如果游手好闲,生活奢靡,绝非长久之计。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读书人,抑或是官吏,虽然思想方法各不相同,但勤俭持家这一根本却是相同的。
敦行好礼
凡生员①乃族中之秀,当敦行②好礼,崇尚气志,嚮③以为族众表帅。若唯利是营,不顾名义出入公门,干扰邻邑可鄙甚矣,何以为士耶。仕官家居者,尤宜以道自重,谢绝私谒④,以共维宗风可也。——摘自《王氏族约》汇训
【注释】
①生员:明清时代,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的,都称生员,俗称秀才。
②敦行:注重品行。
③嚮:通“向”,一向。
④私谒:以私事谒见请托。
【译文】
大凡生员都是宗族内的优秀人才,应当注重个人品行和遵循道德规范,尊崇气节和操守,族人历来把生员作为学习的表率。如果唯利是图,不顾名声道义出入衙门,干扰乡邻,那就很可鄙了,还有什么资格作为士人呢!做官的人在家闲居,更应该以道义自重,拒绝私事到官府请托,共同维护宗族的良好风气。
孝亲敬长
事亲必孝,事长必敬,兄友弟恭,夫义妇正,毋作非法,而犯官刑;毋恃富强,以凌贫弱;毋好争讼,而扰门庭;毋为赌博,以荡产业;毋纵淫僻①,以陨②家声;毋耽麴蘖③,以乱厥④性;毋习游惰,而忘治生⑤,謄此训诫,实系废兴,言之再三,尔宜深省。——摘自《王氏族约》祠仪
【注释】
①淫僻:淫乱放荡。
②陨:败或毁败。
③麴(qū)蘖:也作曲蘖,指酒。
④厥:其。
⑤治生:管理、处理好谋生之业。
【译文】
对待父母一定要孝顺,对待老人一定要尊敬,兄弟之间要友爱谦让,为夫的行事要合乎正义,为妻的要守妇道。不要干违法的事,招致官府的惩罚;不要依仗富有强势,去欺凌贫穷弱小的人;不要争强斗胜好打官司,以致扰乱宗族家庭的安宁;不要赌博,以致败坏产业;不要淫乱,以致毁坏家族声望;不要酗酒,以致乱了本性;不要游手好闲惯于懒惰,而忘掉谋生之业。抄录这条训诫,实在关系到我们宗族的兴衰。再三嘱托,希望大家深刻反省。
推崇义举
凡周恤①族之贫难,及于宗祠有义举,在有余之家,即宜务行之。今累困廪②、连阡陌③以遗子孙,至言祖宗公事,则缩颈方丈。宴亲宾,绮罗填笥④,于族人之饥寒罔恤,皆由大义不明,未尝念及一本之意。夫创业累锱铢⑤,而后人用之如粪土⑥;富贵有时替,而人死贵留名。故家有余财,而不能树恩于族,谋盛举以垂不朽,是诚不智之甚也。——摘自《王氏族约》汇训
【注释】
①周恤:接济、救济;
②困廪:谷仓、粮仓;
③阡陌:田界或田间小路;
④笥:原指盛东西的方形竹器,泛指箱子;
⑤锱铢:古代重量单位,比喻极细微的数量。
⑥粪土:此处比喻把先辈辛苦积聚的财富视如粪土,任意挥霍浪费。
【译文】
凡是要接济族中贫难者,及至宗祠发起赈济义举的,富裕的家庭就应该用行动来响应。但现在有的人家粮仓多多、田地连片,用来留予子孙,至于说及为祖宗办公共事务,就变成了缩头和尚。宴请亲朋好友,绫罗绸缎排场阔绰,对族内还在忍饥挨饿的人却不救助。这都是由于大义不明,不顾念本是同根的缘故。先人创业时把财富一点点积累起来,而后代却不加节制地使用,视其如粪土。富贵是不会长久的,可贵的是人死后给后代留下好名声。因此,家有余财的富户却不能施恩泽于宗族,不想谋划善举而留芳于后世,实在是很不明智啊!
谨守国法
凡包揽侵欺,国法具在,小则辱身丧家,大则祸害宗族,切宜深戒。——摘自《王氏族约》汇训
【译文】
凡是非法占有、侵吞欺骗国家钱粮,都难以逃脱国法的惩罚,轻者自身受到侮辱无家可归,重者就会祸害宗族,要引以为戒,切记。
永昌堡·英桥王氏宗祠内景
●专家观点
洪振宁:重家训 养家风 育良才
温州发展史上,大约四五百年前,东部永嘉场地区人文鼎盛,一批知识分子崛起与集聚,成为一股促进温州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力量,影响力持续至今。其中英桥王氏,尤为突出。
中国传统社会,一向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传统家训为正心、修身、为人处世的基础,强调立诚修身,强调勤俭持家,把自己家庭经营好的人,才可能去治理国家,为社会多做有益的事。因此,家训家规家风成为士绅望族特别重视的事情,长辈注重立家训、家规,通过家庭教育,让幼儿在家遵家训,受教育,守清规。
温州地区,前代的思想资源基础较为扎实。南宋时期产生的永嘉学派,以经制言事功。在温州做官的袁采为“厚人伦而美习俗”,写作了一部《袁氏世范》,是家训名篇,以其语言通俗和规范便于操作,被推为《颜氏家训》之亚,颇具影响力。
英桥王氏家族,人才众多,在明代中后期的温州,是一面旗帜,起到了领军示范的作用。因此,王氏家族重视自身的率先垂范,订立家训家规,强调不论是穿草鞋的还是着官服的,都要勤俭持家,崇尚气志,清正廉洁,广交贤能,强调做人要敦亲睦邻,戒贪去奢,以德养财,以利与人。
王氏家训,一是继承了南宋时期永嘉学派的思想,如修实政,行实德,传承了南宋袁采的《袁氏世范》,如忠信笃敬,公平正直,严己宽人,近善远恶。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养分,通过家族组织实施家训教化,注重可操作性和养成教育。二是重视个人节操和民族气节的培育,注重优良家风的传承。他们的家训家规,侧重对孩子幼时的训诫诱导,对他们进行品质培养,使得他们养成向往崇高、追求理想的浩然之气,培育自觉抵御不良社会风尚的坚定毅力。
王氏家训注重家庭教育,客观上看,对培养家族中的人才,带动地区风气的变化,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永嘉场地区人文兴起,出了十多位进士,有所谓的“温之显仕巨室多产兹土”。当时江苏的著名文学家王世贞说:“永嘉故多贤士大夫,然无有如王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道德的力量。这种力量助推了永嘉场地区的人文兴盛和知识群体的崛起。(温州市社科联原副主席、温州大学兼职教授洪振宁)
章方松:倡导家国人文情怀,践履礼义廉耻德行
明代温州龙湾(旧时称永嘉场),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民风淳朴,源于纯正家风的代代相传。永嘉场一地重视引导乡间宗族家风文化建设,凡乡里望族宗谱皆制订族规族约,严明家风家范。英桥王氏制定《王氏族约》十章,分为祠仪、馂仪、简任、记考、汇训、冠婚、丧祭、内治、嘉言、善行等,规章完备,有规可循,有约可行,宽严分明。王氏族规条约的可贵之处在于,以文化为根坻,倡导家国情怀,紧密联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旨,将诸多行为规范与精神涵养,融会于遵循社会公共秩序的目标中。
从历史角度来认识,英桥王氏历代先贤坚持儒学涵养,礼乐诚信,以族约族规为载体,培育族人社会公共行为规范意识,启蒙培育家风正气,主要特征表现在:
一是传承先贤文化传统,坚持儒家礼乐理念,实施耕读育人植德。家族人才辈出,历代族内有状元、传胪、进士等13人,举人副榜15人,庠生近千人。
二是倡导家国人文情怀,引领族众护国爱乡。明代英桥王氏组织乡间民众连续八次击败倭寇侵扰,王沛与王德诸公为抗倭殉难。王叔果、王叔杲兄弟为此发动乡亲捐资建堡抗倭,迁军队入堡,军民联防,为历代先例。王氏家族成员还情系桑梓,重视乡间文化建设。明代温州重要文化标志建筑,如江心屿古塔、陈傅良书院等,皆由英桥王氏出资与主持修建。
三是奉行为政以德,以为官清廉、奉公守法为荣,教育子孙不要贪污枉法。历代为官者,戒贪去奢,清政廉洁。并在家山摩崖“濯缨”两字,为洗心警示!
四是以敦伦睦族为准则,勤俭持家,生活俭朴,事亲必孝、事长必敬、兄友弟恭,夫义妇正,凡人事往来讲究仁、义、礼、智、信。
五是践履礼义廉耻德行,严格遵纪守法,奉行淡泊养志,宁静明心,礼乐诚信,崇尚气志,杜绝习惰好闲、培养高尚志趣。
作为永嘉场望族,英桥王氏坚持弘扬地域文化,引领永嘉场众多望族,以家国情怀为先导,注重族规家风建设,倡导俭朴生活,注重礼义熏陶,以儒家大道的精神,教育熏陶历代子孙,堪称治家之典范。
今天我们重新点亮族规家风的文明古灯,更蕴含着弘扬先贤文化与人文精神的价值意义。因此重温英桥王氏祖先温敦厚道、勤奋好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践履精神,对涵养文明礼义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当代辞赋家、知名学者章方松)
孙建胜:以犯《约》为耻
浙江英桥王氏与浦江郑氏、河北博陵崔氏、江西江州陈氏,被明代浙江提学副使薛应旂列为宗法相承仅见四世家。英桥王氏以诗礼传家,其家训族规,及思想教化内容和形式,至今仍有研究、解读、学习的价值。
《王氏族约》为英桥王氏八世祖王澈卸任还乡后所编著,分为祠仪、馂仪、简任、记考、汇训、冠婚、丧祭、内治、嘉言、善行十章,从各个方面对族人进行规范与教化,整肃家风。尤其是嘉言、善行两章,引用圣贤格言、事例,并作相关评语,引导族人见贤思齐、效仿践行。
《王氏族约》不止是纸面上的说教,还专门设立专职人员,负责监督《族约》执行情况。如族正等负责裁处纷争等事务;司恤负责对族内贫困寡独及生活不能自理者的赈恤等;又设立嘉善簿、愧顽簿、萃宗簿、纪伦簿、纪生簿,记载族人善恶行为,族中子弟及嫁娶生卒等,督促共守宗训。
王澈在修订《王氏族约》后,以身作则、带头践行,敦礼举义,仁施一乡。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温州出现大饥荒,王澈在宗祠内施粥赈灾,召饥民就餐,每日逾千人。前后共计两个月,使数万人存活。王澈二子叔果、叔杲兄弟,坚持不懈地践行并进一步完善《族约》,兄弟俩捐私田四百亩为义田,置义仓专备恤贫,立义塾以教益,建永昌堡以御倭。王叔杲在《族约》基础上,又写了《训言》五章留给子孙,强调戒受用、受规谏、戒暴躁、厚亲族。
《王氏族约》对整个王氏家族乃至社会起到的教化作用不言而喻。时任温州知府洪垣曾评价《王氏族约》,“虽为一家之训,而国派民风系焉。”温州府、永嘉县为振举族约、教化民风,将其作为官方“宗法”范本,向全府县推行。
王叔果曾说:“予家自行《族约》以来,既无状至有司,少知自好学,亦以犯《约》为耻。”《王氏族约》已经成为族众恪守的准则,遗族世守。明代王氏家族约有50余名出仕官员,俱为官清廉,在任修城建学,关心民生,政绩显著。并且王氏族人致力于家乡建设,如整修府县学、东瓯王庙、江心屿、沙城,创设书院、修纂郡县志等,对明代温州的人文建设,贡献巨大。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王氏族约》对族人的教化。
《王氏族约》及其治家理念,是英桥王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财富,是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遗产。(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历史学会秘书长孙建胜)
王伟:《王氏族约》彰显家国情怀
英桥王氏八世祖王澈是家族发展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致仕告归后,为了家族的长期发展,围绕家族组织的完善,修始祖墓、建宗祠、修辑宗谱、置义田、立私塾、亲自制定《王氏族约》以期形成良好的家风。
《王氏族约》的家规家训不仅有硬性规定,也有劝勉训诫,讲明事理,告诉族人应该怎么做。“嘉言”、“善行”两部分均以古代圣贤的格言、事例来说明做人、修身、养生、治家的道理,令人信服。
《王氏族约》处处体现家国情怀。如“汇训”中一则曰:“凡公家粮料早宜输纳,毋得迟延,以速官戾。”此则是要求将及时交纳田赋作为家族首要任务,族人不可怠慢,必须遵守。另则“凡子孙淫佚赌博及一切悖礼法者,每朔望司纠会族长以下告于祠,量罪议杖,有不悛者加杖之,又不悛加杖之,不许入祠与祭,能改者复之。”此则是保家之道,必须严格执行,整个家族才能有良好风气。
清代乾隆年间榜眼洪亮吉,纵观历史上望族发展,指出“治天下之有法,必自士大夫之各修其家法始,观风俗之媺恶,又以士大夫之家法修与不修为断。家法坏则害及于国矣,害极于天下矣。士大夫之家法,转移风俗之具也。”王澈所辑《王氏族约》家法严明,形成了清正家风,并世传家学、耕读传家,增强了家族凝聚力,将英桥王氏家族发展推向了鼎盛期,成为科甲蝉联、诗书继世的科举望族、文化世家。(英桥王氏宗祠管理委员会会长、二十一世裔孙王伟)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孔子博物馆即将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