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谈曾国藩家书与家风:曾家七八代人才济济靠什么?
作者:唐浩明
来源:凤凰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十一月初三日丁已
耶稣2016年12月1日
【凤凰国学按】11月27日上午,应岳麓书院、凤凰网国学频道、凤凰网湖南频道联合邀请,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唐翼明、著名作家唐浩明联袂登上岳麓书院讲坛,古稀之年兄弟同台会讲“家风·家训——《颜氏家训》与《曾国藩家书》”,分享传统教育与生命智慧。
传统中国,一个正派家族的风气与教养,往往会内化为家族每个成员的品行与气质,沉淀为代代流淌的文化基因。唐翼明先生研究魏晋文化,从文学到书法,处处见魏晋之性情风度;唐浩明先生研究晚清湘军,从史料到编著,隐隐有曾氏之智慧练达。更为难得的是,兄弟二人对于家风家训的研究竟然旨趣颇近:唐翼明精于《颜氏家训》的研究,唐浩明则是诠解曾氏家风的权威专家。
在兄弟会讲开始前,唐翼明和唐浩明先生分别围绕《颜氏家训》和《曾国藩家书》发表了主题演讲,以下为唐浩明先生演讲实录:
感谢岳麓书院举办这样一个讲学,感谢各位朋友热情参与。刚才我老哥讲了《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是古代关于家庭教育的经典,那么在中国的家庭教育领域里,它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在我们中国近代,有一个很杰出的家庭,它基本上也就是跟《颜氏家训》那样的家庭教育有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而且它还打造一个良好的家风,在这个家风的影响下,这个家族长盛不衰,人才辈出,一连五代都有非常杰出的人物。古人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现在这个家族也到了七代、八代,仍然是人才济济。所以我们今天,朱院长搞这个家教、家风的教育,在我们湖南确定的就是两个家族,其中有一个家族,这个家族的家风创建者,就是180多年前,从我们岳麓书院走出,是岳麓书院培养的,可以一直作为岳麓书院的一个骄傲,他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他不像颜之推一样,他没有写一部很具体的家训的书。他曾经有这个想法,他刚刚到北京进入翰林院的时候,就想做这样一件事情,但是后来因为很多种原因,尤其是他后来带兵打仗,这个宏大的愿望没办法实现。但是曾国藩在他的一生无论多么的艰难的时刻,甚至面临着生死存亡时,都一直坚持给他的家人写家书,总数达到一千多封。他这一千多封家书,就把他的家庭教育的思想阐述了出来。我在通过一字一句的整理他的家书之后,非常震撼,后来在写几部小说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评点曾国藩的家书,我希望通过我的评点,让我们更多的当代读者能够知道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样子。我原本还想继续文学创作,写历史小说,也断然截止,我要做这件事情,意义更大。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持家之道非常好,具体的说,他有哪些教子之道、持家之道,我想通过我对他的一些研读,因为今天的时间关系,现在10点半,不允许我讲得很详细,大致讲几点。
第一点,就是孝。曾国藩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他说他的学问研究,说他读书从头到尾很认真的,一年的时间足不出户读《二十四史》,那个时候叫《二十三史》,对历史深有研究。通过对历史的研究,他得出这样的一个认识,认为官家子弟的荣华富贵,大概一代就没了,很少有传到二代,二代以后很多都下沉,商家如果是勤劳简朴的,还可以传个二代、三代。他说耕读之教,就说我们今天的普通人家,可以传得久一点,可以传到五代六代。什么是孝?就是对长辈的一个态度,要恭敬、顺从,我们现在讲孝顺孝顺,顺是重点,长辈七八十岁了,你还要跟他讲道理,要教他怎么怎么做?这就不对了,你要顺着他,孝顺孝顺,以顺体现。友是对同辈的态度,仁爱、友善,一家人如果是这样的,这个家庭的和谐、祥和就会世世代代的传下去。所以家庭教育,第一就是要具有这一点,我的老哥刚才也讲了很多了,孝是世界普遍的真理,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最大的恩是父母给你的,要学会感恩,孝顺是对父母的。
《曾国藩家训》
第二,勤俭。我们打开曾国藩的家书,扑面而来的就是勤俭两个字,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给他的儿子,包括他的弟弟。他有四个弟弟,因为他的弟弟不像我们一般的弟弟,因为他的弟弟和他年龄相隔比较大,最大的弟弟比他小9岁,最小的弟弟比他小17岁,不像我们年龄相差1岁、2岁。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很高贵,在弟弟面前很有权威,弟弟们都很听他的,教子、教弟,书信讲得最多的就是勤俭。他说了,一个家、一个团队,他后来办湘军,一个军队,一个国家要兴旺,都是以这两个字——勤俭为主,如果相反的,一定搞不起来,你要做出事业,必须要勤。至于建,曾国藩也是在我接触的这些大人物的家训里,谈勤俭谈得最多的。他特别提倡俭的品德,他的秘书后来记述了很多他当年的俭朴事迹,所以他教育子弟,也谈了很多关于简朴的话题,甚至做了很多硬性的规定。现在我们很多年轻朋友,比如说我们的父辈更早的接触中国传统,过去中国是个农业社会,亩产艰难,是因为东西少,也确实是这样的。
我们是从40年代、50年代过来的,确实很艰难。中华民族的俭朴是因为物质的艰难,但是不是唯一的原因,如果是唯一的原因,我们今天没有必要再谈,因为今天的物产很丰富,很多东西都是供大于求,但是我们还是非常提倡俭。一个就是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你如果是挥霍、浪费的话,消耗的是人类的资源,地球的年龄是50个亿年,人类的进化史是50万年,人类进化的这一段历史,就把这个地球的资源消耗了一半,如果再这样用下去的话,再过几十万年,地球资源就会消耗尽。现在我们大力发展航天航空,努力寻找地球外的人类生存之地,也是考虑到了,再给我们人类谋求另外一个居住地,我们人类要对资源有一个大的认识。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生命是不需要奢华,奢华对于生命,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意义,生命需要什么?生命需要充实,我们要有光彩,饱满、充实。你到了黄河长江边,滔滔江水,你要喝水,只能取一瓢而饮。而极度的奢华,不但不有助于自己的生命,而且在摧残自己的生命,皇帝最有条件奢华,中国大大小小的皇帝,历史学家统计过,真正活过80岁的皇帝只有5个,梁武帝、武则天、宋高宗、忽必烈、乾隆皇帝,其他的能够过60岁的都很少,难道他们没有很好的生活条件吗?穷奢极欲都可以,但是往往是穷奢极欲导致了他们短命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勤俭,要有这个认识。
第三,他希望子弟做读书明理的君子。曾国藩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在他写给他家二儿子的一封家书里面。当时曾国藩已经是湘军统帅,普天之下都听到他的名声,感觉到有很强大的威力,他这个儿子还只有9岁。他一个湘军统帅,面对年纪这么小的一个孩子,很耐心的、很认真的给他写一封信,他说别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做大,我不希望,但愿读书明理之,这是曾国藩对儿子的教育,后来在民国收录进了中学的教材。我在很多场合呼吁,我们完全可以把曾国藩的家书收进我们的家书,它很短、很通俗,甚至在小学都可以,老话讲要从小开始教育。我对我们子孙的教育,就是读书明理之君子,这7个字有很丰富的内涵,大致有这三层内涵。
一个就是读书,一定要读书,现在我们对读书的理解有一些片面,现在很多人认为读书就是学知识、学技能,当然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其实读书还有更加重要的一些内容。比如曾国藩讲,一个人胸襟的开阔要靠读书,他经常要他儿子读这本书、读那本书,他的儿子性格比较弱一点,软一点,这个儿子像妈妈的性格多一点,他经常要他的儿子读那些阳刚之气比较浓厚的诗文,拍着胸襟,曾国藩说人生在世,就是胸襟。他说知识和能力是次要的,胸襟是第一位,他是个办事的人,而且他办了很大的事,他给儿子说的这些话,一定是切身的体会。我非常希望把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座的年轻朋友,人在这个世界上,你要做事,知识、技能固然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胸襟。你有多大的心、多大的胸怀、多大的气度。
曾国藩还有一个,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我们过去认为人的气质是天生的,后天的改变比较难,其实人的气质是两个方面,有天生、也有后天,由两方面组合。曾国藩打了一个非常好的比例,他说望远镜,因为他当军队统帅,他仔细研究了望远镜,望远镜就是几块玻璃片,经过打磨,再组合,就可以把肉眼看不到的东西,通过望远镜看到,他就是学习,重新打磨,然后重新组合,你的本性就改变了,可以改变气质。这些东西都是读书而来,教你要明理、懂得道理,在懂得道理的基础上,把书读活了,读书的落脚点就是要做个君子,我们现在很多人读书就是为了求学位,今后有好的工作,赚大钱、当大官,读书明理最后的落脚点是落在君子身上,什么是君子?我们在中国古代的典籍里面经常出现,一般认为君子就是好人,君子有些什么具体的内涵?曾国藩在家书里面,在不同场合里面,对君子做过一些解释、界定,我把他的家书里面的一些主要方面,什么是君子?把它跟大家说一说。
他要求他的儿子做读书明理的君子,下面就讲,君子是勤俭自持、勤劳俭朴,自力更生,要靠自己的能力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要吃劳、吃苦,就是要习惯于劳累,习惯于吃苦,你太过安逸,只能享受好的日子,不是君子。如果你在顺境,好的境遇中间能够安然相处,但是还要注意,你在不顺的境界,也能够很好的生存,也感到自己很快乐,这就是君子。就是要勤劳、自力更生,能够过好日子,也能够过苦日子,这就是君子。他还曾经强调君子八德,要具有八个道德品质,性格习惯方面的。第一是勤;第二是俭;第三是刚;第四是明,明白、明理、明情;第五是忠,要忠诚;第六是恕,待人要厚道,不能很刻薄;第七是谦、谦虚;第八是浑,这是曾国藩的一个特色的表述方式,这个浑在我们今天解释,就是处事待人要模糊,不要过于精明、精细,你太精明、精细,精到刻薄,就不是君子。还谈到不忮、不求,忮就是看不得别人好,求就是贪婪,忮和求在不同层面上,人都存在,但是多了的话,心地很卑污,你完全看不到别人的好,嫉妒别人,非常的贪婪,贪得无厌,人世间的好多赘物都是不可求的,一个人不求不可求之物就是心地干净。
他最后在遗嘱中间,给他的儿子写了四个方面的东西,希望他的子子孙孙做到这几个方面,也是他对君子的求。
一个是慎独,没有心存邪念,你要做个好人;第二是主敬,我们今天讲的敬重、敬爱都是从儒家学术里面而来,要以这个作为自己的思想今天对人要有恭谦的态度;第三是求仁,求仁就是仁爱,人的心里面要有爱心,要仁厚;第四是习劳,要不怕劳累,习惯于比较劳累的人生的一个状态,能够过苦日子,也能够过好日子。
具备上面说的八种品德,也不去嫉妒、眼红别人,也不过度贪欲,能够自己管住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存在着爱心,对人对事有恭谦的态度,处在一种繁忙的状态,习惯于这样的人,都是君子。
曾国藩的眼中,希望他的子孙做这种人,我们看到君子与权力无关,与财富无关,与民生无关,也与地位无关。所以曾国藩讲,他不要子孙去做那些世人都追求的,世人追求的是有很多的财富、很多的名声、很高的地位,这些东西固然好,但是这些东西不是说你想去做,就可以做到的。曾国藩讲办大事的人,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我们古人说这些字眼出来,表示人类的一些思考,恰恰是最唯物主义,讲天命、讲运、讲时,是真正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就是我们有很多在古人看来,我们的人生有很多自己掌握不了的东西,我们自己掌握的东西其实是很小的一部分,比如说我们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里,就不由你自己掌握,不能由自己掌握的东西就是天命,就是时也、命也、运也,这还不唯物吗?你以为什么东西都能控制,全世界都听你的,那才是最大的唯心主义。所以办大事情,一半是你自己,你去努力就可以,还有一半,你再努力也没办法,有天命控制,你要做很大的官,你要做世界首富,要像影视歌明星,出场就有很高的出场费,不是你想就有的。但是做一个君子,是你通过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到,你不要去做很大的事,赚大钱,你要好好的做个君子,而且是你通过自己可以做到的,做个君子是个很好的人。
刚才我的老哥讲了,君子就是龙凤,真正的人中之龙、人中之凤就是君子,人格力量非常强大,有很高的境界和追求,这个才是君子,所以曾国藩说,我不要我的子孙做大官,通过读书、明理做一个君子就很好。与学业相比,心灵比身体的健康更重要,当年读书和我们今天一样,都是很苦,曾国藩也知道他是这样走过来的,他对儿子说,你考取功名不是第一位的,不要把自己弄得很苦,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心中不要太苦,要把心养得有一段生机,最重要的是身体和心灵,而心灵活泛,要靠健康的身体才能支撑。所以他对两个儿子的要求,并没有说你一定要考取进士,一定要背多少书,一定要写多少好文章、好诗,不是这样,你背不出来就不要背了,他在军队做统帅,甚至亲自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画了一条路线图,你读了一两个小时累了,就走出去,去哪走,他给画了一条路线图。这个老爷子很有趣,为他的儿子想得很周到,这里可以看山,那里可以看水,这里还可以看竹子,还有长辈,可以趁着机会到长辈家去坐坐,休息一下,不要弄得心里很苦。这一点,我们今天的家长要有这种认识,我们现在的孩子都很苦,中国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学校里已经苦得不得了了,还有各种班,比上班还辛苦,但是没办法,这是一个系统,最后还是以分数取舍,所以家长完全跳离,完全不可能。但是我们的家长要心里清楚,学业、心灵重要的是心灵,我们做父母的要有这样的认识。
第五,世家子弟要有寒庶风。曾国藩的家族不是一般的大家族,他是掌握军队的,整个湘军全盛时期有将近40万,曾国藩对这个大家族的要求是要有寒庶之风。有两论,一个就是贫寒,他家里是不愁钱的,尽管他是清官,但是还是有钱的,曾国藩一年的年终奖,他后来做到总督,年终奖有两万银子,应该是不缺钱的,老九就更加了,后来老九打南京,不知道财产搞了多少到家里。但是他希望家里面的子孙要像贫寒家庭的子弟一样,不能穿光鲜的衣服,不能过于奢华,嫁女不能超过两百两银子,他规定没有出嫁的女儿和媳妇每个月要自己种小菜,每个月要给他做双鞋,要亲自做,丫鬟做的不算数。再一个就是寒庶,就是普通老白欣,不要有特权,就是不要占着家里面的长一辈有很大的特权,他的太太欧阳夫人,从湖南到安庆去,那时候曾国藩常年是自己一个人带兵打仗,后来到安庆稍微安定一点,曾氏夫人带子女去跟丈夫团聚,他就说你沿途不要有任何响动,不要惊动沿途任何一家人,别人请吃也不要接受,你就是静悄悄的一路走来,还有船上有一个帅字旗,我不在船上,你不要摇,你一挂起来,别人以为是我曾国藩坐在传上,太招摇,你要静悄悄的。
在同治三年,曾氏兄弟6月份打南京,他的二儿子曾纪鸿在长沙考举人,他说你考前不能递条子,不能拉关系、开后门,也不能去拜访别人,要求别人关照,你考完之后马上回到乡下住,不要在长沙住,结果居然这一年,曾家二少爷没有考上。我感慨,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今天,有好多人会主动的去,很抢眼球,官员会想到讨好曾家会给自己前途带来多大的好处,那时候还有一些古风,曾家二少爷没有考上。
寒庶家风是曾国藩提出来的,他苦心研究社会人情得出来的一个认知,世家子弟、就是有钱有势的子弟变坏,主要是依仗家里面有钱、有权,就没有忌惮,就可以乱来,出事了,有家里背,有这些东西,这个孩子就有依恃之心,寒士之心就打掉了小孩子的依恃之心,你出了事,我不会去拿钱帮你,该杀头就杀头,该坐牢就坐牢,打掉子弟的依恃之心。
第六,不留财产给子孙,曾国藩早年在北京,他后来做到侍郎,工资就多了,那时候跟家里写信,我今后的钱多了,不留给我的子孙,如果太多了,会把它捐献出来,买义田,就是作为一个家族或者乡村的工厂。他后来做了湘军统帅,手里面白花花的银子每天都是上千万流过,绝大部分是自筹的,湘军是民营企业,湘军是朝廷没有想到的,因为情况特殊,临时组建的军队,朝廷没有拨钱,很多湘军都是发国难钱,后来起屋买田,湖南出现了很多有钱的人,他如果搞什么几千两、几万两银子在家里很容易,但是一定要公私分明,不把财产留到家里,不给子孙留财产。
当年有很多有见识的一些大官,跟曾国藩一样,比如像左宗棠。林则徐还有趣一些,林则徐是清贫出身,他说如果我的孩子跟我一样,自己有饭吃,自己可以求功名,如果孩子不如我,留钱干什么?这是在古代一些精英们的认识,他们看透了人情世故,钱留多了给子孙,不但对他们不好,反而还害了子孙。首先会消磨他们的志气,所以当时的伟丈夫很少,他不需要拼搏。我们好多人的视野、成就,是因为改变自我起来的,然后就成就了一番事业。曾国藩说有所激,有所成,你有钱,儿孙就不必拼死拼活的奋斗,因为本来有很多钱,意志也消磨了,而且很多人诱惑你,你是平民子弟,没有人诱惑你。所以财产多留给子孙,并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同时你要为子孙留很多钱,自己会很辛苦,贪官就是这样,我们有很多经商的要给子孙留很多钱,他就会拼命赚钱甚至过劳而死,你留很多财产,不单对儿女不好,也对自己不好,民间有句话说得好,儿孙自有儿孙福,这是第六点,曾国藩的教子篇。
另外,整个家庭的教育。家庭是一个温馨的港湾,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的教育,要充满温情,曾国藩,尽管他是军事统帅,我们读他的家训,他对孩子,尤其是儿子,弟弟也是一样,写信充满着爱心,循循善诱,苦口婆心。他曾经讲过非常欣赏老九的一句话,就是曾国荃,就是家人之间不说厉害话,就是伤感情的话,家人就是打通骨头连着心,不可说令人伤心的话,不可说厉害的话。我们有时候父母会说儿子,滚出去,你不是我的儿子,你是个杂种,非常伤感情,两夫妻吵架也是这样,我瞎了眼,我找了你这个背时的人,也很伤丈夫的心,男的说你这个扫把星,你到我家,我家很背时。无论是夫妻相处之道,还是对儿女的教育,要充满温情,家庭没有什么大事,都是小事。曾国藩很信奉朱熹讲的一句话,就是绝大学问,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所以要注重小事。曾国藩说我教儿子要诚,不说假话,我教儿子勤快,教他稳重,就从走路教起,经常跟儿子讲走路稳重,就是步伐要稳重,而且孩子从小事养成良好的习惯,今后就养成他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他今后的命运就基于小事的培养。
曾国藩长子曾纪泽,晚清著名外交家,为从沙俄手中收复伊犁等地立下卓越功劳。
第九,为人要有大的规划,尤其是像我们今天的孩子还不是很独立,孩子的内心也不像过去那样强大。当年曾国藩为孩子制订大的规划,他那时候就看出来,今后外语的重要,他在他的儿子20来的时候,曾经请过一个英国传教士,为他的儿子教英语。后来他的大儿子曾纪泽做到外交大使,有人不明事理,认为是因为出身高干子弟,其实不是。曾纪泽外语水平除了口语不是很准以外,20来岁时,他的外语读写都达到一流水平,做父母的,不能事事为儿子考虑到,但是大规划可以为孩子考虑到,比如今后孩子考大学,向哪个方向,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还是留在国内,今后也有一些大的方面为他考虑。曾国藩的教子之道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最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他有很多值得我们重视的方面。我们不能以为说今天把教育都交到学校了,社会也有很多教育,家庭教育有很多东西,可以弥补今天的学校教育。当前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整个社会教育,明显出现三重三轻,一个就是重知识、轻素质,就是看作知识的传授,轻视人格。第二是重功利、轻德行,看重就业谋生,轻视道德品行。第三是重形式、轻内容,即看重高分位、高学历及看中各种各样的奖状,轻视真才实学,受制于这些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出现了相应的三重三轻,一个是重成龙,轻成人;二是重言教,而轻身教;三是重五子及第,而轻言道。其实一个爱子女的家庭,应该多为子女的立身之本考虑,什么是立身之本?立在品质、诚实、善良、勇敢、顽强、上进、有恒心、敬业等等,这都是很好的品质;爱在习惯,勤奋、俭朴、专一、有规律、善阅读、善于与人沟通等等,这都是好习惯。习惯很重要,有两句诗说得好,良好的习惯带来性格的收获,良好的性格带来命运的收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性格来自习惯,性格决定命运,这些品质与习惯,就是我们中国古人讲的德。这个德,我们过去有些片面的理解,以为德就是品质,其实我们古人讲的“德”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习惯,比如说君子八德,前面四德都是性格、习惯,后面的四德才是品质,这个品质和心性以及习惯、性格,共同组合了德。我们讲“德”,这就是德,这个“德”的教育、培植,主要是靠家庭、靠父母,我们要用极大的爱心,抱着为子女的一辈子着想,点点滴滴把他从家庭培植、熏陶,让他从小就具备一个良好的德,我们现在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所忽视的、所轻视的部分,现在要靠我们家庭,靠我们的父母承担起来,这个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家教,在今天的社会给我们最大的启示,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柳君
【下一篇】【徐梓】一物不知,深以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