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学重教——探访豫章儒学的前世今生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16-12-16 17:48:18
标签:

崇学重教——探访豫章儒学的前世今生

记者:徐蕾

来源:《南昌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十一月十八日壬申

         耶稣2016年12月16日

 

 

 

构筑古城千年文脉

 

  


  


  

 

以赣鄱书院为主题的园林景观

 

  

 

书院街石碑


    

 

绳金古塔

 

  

 

徐孺子墓

 

 2500年前,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来到南昌传播儒家学说,让豫章文化肇始于春秋;西汉时期,汉武帝独尊儒术更是让南昌的儒家文化获得了大发展。在南昌,这里不仅有孔庙、书院等与儒学有关的建筑,还有不少闻名全国的儒学大师。书声琅琅、儒风兴盛,可以说,南昌这片土地,是“文章节义之邦”,也是名家辈出之地。淡淡的翰墨余香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飘散,人文蔚起的豫章文化浸润到了南昌古老的血脉中。

 

说起南昌,很多人都会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序》。公元675年,王勃作《滕王阁序》,盛赞南昌“人杰地灵”,并以徐孺下陈蕃之榻为佐证。

 

据南昌民俗专家、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介绍,东汉徐稺,字孺子,为豫章名士,史料记载他“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有“南州高士”之誉。但对朝廷的屡次起用,徐孺子都予以推辞,理由是东汉王朝已经病入膏肓,“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东汉名士陈蕃因在京城洛阳犯言直谏而被贬到豫章任太守。陈蕃对徐孺子非常敬重,一到豫章就前往徐孺子家拜访。史书记载,“屡辟公府,不起。时陈善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同稺)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典故——“下陈蕃之榻”。

 

  公元168年,徐孺子逝世,之后徐孺子墓就成了南昌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址之一。古时,凡是来到南昌的达官贵人、文士骚客,一定会到徐孺子墓拜谒,他们留下了许多文章和诗词,以表达他们的景仰和敬佩。在1800多年后的南昌城里,也依然有道路和公园以“孺子”为名,以怀念这位豫章高士。

 

东汉徐孺子为人杰地灵之典范

 

据省社科院文化专家夏汉宁介绍,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常常处于混乱动荡的状态,尤其是北方,成为了战争和动乱的中心,这种变乱的局面延续了二百多年,直到北宋建立才基本结束。而在这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偏于江南的南昌却很少受到战火的侵袭,这在有利于保存南方文化基础的同时,还能很好地吸纳和融合外来避难士大夫家族所带来的中原文化。宋朝时期,豫章故郡的儒文化逐渐步入“巅峰”,呈现出人才“井喷”之势。宋明的六百余年内,包括南昌在内的整个江西在全国文坛都处于领先地位,可谓是大家辈出,群星璀璨。

 

古代的理学是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据史料记载,宋明两代是儒家文化中理学的大盛时期,曾写下闻名天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周敦颐为理学派开山鼻祖、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曾担任洪州南昌知府的周敦颐,不贪不腐,廉洁自律,为人古朴自然。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周敦颐辞官退居庐山之麓的濂溪书院,在那里讲学弘道,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在“灭天理而穷人欲”的现实背景下,倡天道、天理,主张节制人欲。他所创办的濂溪书院在我国书院发展史上起了关键的作用。从他开始,书院与理学便结合在一起,理学成为书院教育的理论指导,影响其后数百年。

 

周敦颐的学生程颢、程颐,史称“二程” ,在学术上继承了周敦颐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理”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二程”之后,祖籍婺源的朱熹,成为最杰出的儒学大师。而与朱熹齐名的抚州金溪人陆九渊,为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之祖。相传,今南昌城内的象湖为陆九渊当年在南昌开坛讲学之处,“象湖”一名由其号(象山先生)而来。 明王守仁(王阳明)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

 

宋明时期理学在南昌得到长足发展

 

书院,顾名思义是讲学、读书的地方。南昌自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南来讲学肇始,“乡党之学,贤士大夫留意斯文”的崇学之风逐渐形成,浓郁的好学之风使南昌在古代诞生了大批官学和书院。夏汉宁认为,在江西儒文化发展进程中,书院扮演着重要角色。“古时书院以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为重要教材,不仅讲习,而且还有研讨,成为传播、发扬江西儒文化的重要场所。”

 

古代书院基本上是私学,但后来也有少数为官方所办。它诞生于唐代,历时千余年,一般来讲,书院的教育程度高于蒙学,相当于今天的高中到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古代的科举制度、家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孕育了书院的产生和发展。梅联华告诉记者,江西的书院在全国出现最早,影响最大。在全国的四大书院中,白鹿洞书院被称为天下书院之首。有史料记载,宋代至明清,南昌书院数量多达上百所。

 

东湖书院为南昌最早的书院之一,是李夤、李虚父子讲学的地方,创建于宋朝嘉定四年(1211年),最初设于进贤门外,元代毁于兵燹,此后屡毁屡建。友教书院由澹台子羽祠改建,故又名澹台祠,创建于宋朝,明洪武、万历年间,曾先后七次修缮和重建,也是我国近代最早改良的书院之一。

 

豫章书院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经明清两代多次修建后,规模宏伟、藏书丰富,与九江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吉安的白鹭洲书院、上饶铅山的鹅湖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其原址位于南昌东书院街8号,先后以理学祠、孝廉堂、书院等形式出现,为古代江西学术思想传播、人才培养的著名官学机构。光绪二十八年,豫章书院改为江西大学堂,直至1902年停办。2011年9月,湮灭于历史尘土109年的江西豫章书院,正式获得南昌市、区行政管理部门批复,得到复学,成为南昌至今留存下来的唯一一所书院。

 

除了豫章书院、东湖书院等几大书院外,浓郁的好学之风使南昌在古代诞生了阳春、洪都、隆冈、龙光、正学、元钧、槐荫、西昌、刘公、宗濂、竹悟、云中、江渚等诸多书院,但由于历史变迁,目前仅有豫章书院遗存下来。

 

私学兴盛掀起豫章崇学之风

 

南昌孔庙曾是江西规模最大夫子庙

 

孔庙,又叫文庙、夫子庙,是祭祀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古代,南昌也有一座非常宏伟的孔庙。这座建筑始建于宋代,距今有千余年历史,曾是江西规模最大的孔庙。

 

 对于南昌古代孔庙的具体地址,大家众说纷纭,其中比较多的说法是南昌孔庙旧址位于今天的中山路地块,其建筑华丽,规模庞大,供奉有孔子等贤哲以及南昌历代贤儒的雕像和牌位。民国年间,孔庙日益颓败,后又遭遇火灾,旧址辟为大成公园,成为汇集市井百业的露天市场。进入21世纪,随着绳金塔景区的打造升级,孔庙在绳金塔脚下“复活”,雄伟的大成殿即重建后的绳金塔文庙主殿成为吸引各方游客的招牌景点。

 

有资料记载,南昌孔庙始建于宋代,初建规模并不大,直至明正德十五年兴儒时才增修扩充了一次,并保持至民国时期。梅联华告诉记者,旧时,南昌孔庙为石木斗拱承载结构,大成殿建在高台基上,棂星门、石牌坊、泮池均系石结构,所用石料由花岗石或整块大麻石雕琢而成,雕龙木料基本上为巨大杉木或樟木,在木料之间的结合处则用竹钉固定,以增强建筑抗震性。同时,南昌孔庙的大门外有广场,东西有坊门,门楣上东写有“道冠古今”、西写有“德配天地”,足以彰显南昌人对孔子的膜拜。

 

南昌孔庙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安排在东西两侧,并采取高低、开合、层次、广狭、疏密、对称的建筑布局手法。进大成门数步,即是石栏围绕的泮池,两翼有“腾蛟”、“起凤”二亭分立。泮池中有石桥通过,过石舫、经棂星门至大成殿,地势渐高,使大成殿成为南昌孔庙核心。在棂星门,东有金声门和名宦祠,西有玉振门和乡贤祠,供奉着南昌历代先儒、先贤的雕像和牌位。建筑中的重檐叠拱、飞桷凌空、画栋雕梁、琉璃丹顶等精湛奇特的工艺,使南昌孔庙的造型独具匠心。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