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振(1923-2015),原名周群,以军中任官改今名。湖南湘乡人。从游牟宗三先生。历任初、高中教师、私立昆山工专讲师、省立台南私专讲师、国立台南师院副教授、教授。著作有《人生理想与文化》、《荀子思想研究》、《论语章句分类义释》、《儒学义理通诠》、《十载感恩与存想》等。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充满着动荡与流离。但是,就是在那样一个年代和场所,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却可以说是“天才成群而来”。不过,若就中国哲学这一领域来说,尤其是对融会中西而具备了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来说,如果要选出整个20世纪最为杰出的中国哲人的两位代表人物,恐非唐君毅和牟宗三莫属。而历史的因缘际会,恰好使得这两颗同年出···
作者以中晚明阳明学的核心人物王龙溪为取样,全面、彻底地考察其哲学思想,进而扩展到中晚明阳明学的整体脉络,探讨其思想内涵与发展线索,既进行专精深细的个案研究,又以问题为中心条分缕析地把握阶段哲学思想史的发展,并使二者彼此支持、有机结合,从而使中晚明阳明学丰富的思想内容获得了深入清晰的展示。本书资料翔实,尤为突出···
本文最初是应《人民论坛》杂志社编辑之约进行的一个访谈,曾以“儒家也有一种个人主义——访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文化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彭国翔”为题刊于2012年12月的《人民论坛》(上),后收入作者的《重建斯文——儒学与当今世界》(2013,2018,2019),特此说明。
静坐自宋代以来已成为儒家功夫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它在儒家功夫论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说,作为一种以君子和圣贤人格为追求的功夫实践而非一般的养生方法,静坐在儒家传统中究竟应当如何定位?较之佛、道以及世界上其他宗教与精神性传统的静坐实践,儒家式的静坐又有何种与众不同的特点?对此,学界迄今似未见较为全面···
本书在作者2003年以来发表的10篇论文及1篇访谈录的基础上加以修订整理而成。全书以对中国哲学方法论的探讨为核心,以如何治中国哲学,特别是如何从事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工作,作为贯穿全书的基本问题意识。作者指出“文献基础”“西学素养”“国际视野”是研究中国哲学乃至确立中国哲学主体意识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如果将人工智能视为人类的威胁这一担忧基于人工智能有可能发展出自身的意识、意志和情感,那么,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从儒家“万物一体”的角度来看,在拥有更强能力的同时,和人类同样拥有意识、意志和情感的人工智能,不必一定只能是人类的威胁,而是有可能成为人类的护卫和朋友,有可能是“福”非“祸”。
荀子在继承孔、孟的“士”“君子”和“圣人”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士君子”和“大儒”的特有观念,同时明确界说了理想人格的不同层次与形态。后者作为身心修炼的过程,指“虚一而静”的“大清明”之“心”,经由“师法”的学习,透过“礼乐”的熏陶,对治自身的“气”“性”,以“得师”和“由礼”为根本环节。
本文充分利用牟宗三的未刊书信,结合《全集》中的相关文献,全面展示牟宗三情感世界的各个方面,包括爱情、亲情、师友之情以及自然之情,特别是他爱情与晚年亲情的方面。同时,还将检讨牟宗三的思想中“觉情”这一核心观念深刻与细腻的内涵,并力求在世界哲学的整体脉络中,尤其是在晚近中西方哲学重视和强调“情感”的动态中,指出牟宗三···
牟宗三以哲学家名世,但他并不只有冷静的理智而“太上忘情”。只要阅读牟宗三的相关文字,就足以感受到其人情感之强烈与真挚。
本书是作者在从事纯粹学术思想工作的同时,对时代的文化与价值方面做出的相关思考,以“重建斯文:儒学与当今世界”为题汇集而成。全书分为“儒学的时代反省”、“儒学经典与世界”、“儒学与宗教”、“儒学与政治社会”、“当代儒学人物”以及“有关儒学与当今世界的访谈”六个部分。修订版在初版基础上增加了诸多新内容,包括整个第四部分“儒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