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已经有非常丰富的“君子的人格”内容。仿效冯友兰的“照着讲”和“接着讲”,我们可以照着中国古代先贤有关君子的论述,接着梁启超1914年在清华大学的题为“君子”的演说接着讲。梁启超的“君子”演说代表了一种面向新世界的观念和希望,这就是提升道德、修己成人,融合古今、汇聚文明。
孟子所持的性善论,相当充分地发掘了人心向善的资源。荀子所持的性恶论,从社会制度着眼,也是积极主张人努力向善,化性起伪。汉至唐的儒家则更重视人的差别性,认为性有品级和等差。而纵览这些论述,可以发现先儒所论人的同异中,一个很重要的差别性分类是少数圣贤(包括“希圣希贤者”)和多数民众的差异。
如果对人类文明的开始一端和现代一端进行比较,人类在现代的确取得了前人难以想象的巨大成就,尤其是在物质和科技方面。但也有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根本问题:物质文明本是基础,也的确是必须优先满足、绝不可缺的,但这基础到了现代却变成上层建筑和最高的价值目标,似乎所有成就都需要通过物质收益来衡量,人类所有聪明才智都需要投入在···
从历史看儒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儒学首先在春秋战国之际奠定了“学”的深厚根基,自西汉成为政治的主导思想之后,又逐渐形成了一种政治、人文与乡土三位一体,官员一身而兼三任的社会格局。这在世界文明史中也是很特别的,它保证了统治阶层的不断的和平再生产;在社会内部实现了政治的机会平等,也在政治、人文与道德风俗及社会治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