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11月25日,山东省社科联召开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座谈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青年人才团队代表,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社科担当,激发人民文化创造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数字化赋能文化建···
杨朝明教授长期专注于孔子儒学研究,在儒家文献与中国早期文明、儒家学术史等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在儒家经典普及传播方面影响广远。杨朝明教授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探究孔子儒学文明渊源,在上古三代文化的宏阔背景中考察孔子儒学;二是立足孔子儒学文化母体,结合鲁国史、鲁文化研究孔子儒学;三是依托文献载体,贯通传···
和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人文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及和平性。
我个人驽钝,年逾不惑而无所立,惟有一颗向学之心,满腔赤诚之情,黾勉从事,蹒跚前行,但我坚信儒学是生命的学问。作为学者,做学问是本分;但作为儒者,践行与传道也是职责所在。因此我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做好自己的学术研究,一方面又走出书斋、做好传播普及工作。前者为基础,后者为宗旨,二者相互支撑,相互推进。正所谓“···
在曲阜读书、工作20多年,不时地徜徉于“三孔”等胜地,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些或巍峨或精致的碑碣。不论是带领学生还是陪同师友去“三孔”,每次面对一些重要石刻,都要观摩良久,辨识文字,寻找其中的历史信息,感受其中的文化温度。
儒者的生命,除了体认文本中的“道”之外,还必然有赖于同“证道者”“先知先觉者”生命的亲近,从而获得真正的体知。“以生命点燃生命”便成为儒家传道的一种诠释活动。而这样一种“中国特色”,使得中国诠释学有了自身的价值。
本书在充分反思疑古思潮的背景之下,借助新出土的简帛文献资料,在重新厘清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对孔门后学在不同层面对孔子思想的多元诠释予以梳理和辨析,揭示早期儒家哲学的复杂面向与多元嬗变的内在脉络,进而把握其多重分化与整合的发展理路,以及不同学派之间互鉴互融的内在关系,使得早期儒学中孔门后学的学术传承与学派分化的面···
《孔子家语》是记载孔子及孔门弟子言行的重要典籍,今本十卷四十四篇,被学界誉为“孔子研究第一书”。
今天是立春。二十四节气的又一个轮回开启。我常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发明,其中所蕴含的“数”“节”“气”等理念,恰是理解中国文化的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实际上乃是中国人“追求合乎天道的生活”的一种反应。
我们在研究儒学史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前孔子时代的重要人物,忽略了儒家思想乃是有着深远的思想渊源的。研究儒家思想的渊源,我们不仅要重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对于贤人大夫等也应予以更大的关注。比如柳下惠,这位春秋时代的贤人就受到了孔子、孟子等原始儒家的很大肯定,对儒家思想体系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9月26日至28日在山东曲阜举办。
在早期儒学的研究过程中,文献与思想是最重要的两个维度。一直以来,早期儒家文献的研究与早期儒家思想的研究,皆可谓“显学”。“文献”是“思想”挖掘的重要支撑与基础,而“思想”又是“文献”研究的延展与深入。在儒学研究中如能兼具“文献”研究这一基石与“思想”研究的视野,或许会让人耳目一新。
梁漱溟先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无法忽略的人物。他一生关心中国文化的前途,秉承孔子精神,致力于孔学重光,无论是讲学、著述,还是乡建、从政,都以一颗赤诚之心黾勉从事,深深参与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成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
中国文化是崇尚“和谐”的文明体系。和谐与中和的思想观念,可以上溯到非常遥远的上古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文明的基因。中国文明在其发轫处,便体现了浓厚的“中”与“和”的智慧。比如《尚书》《周易》等先孔子时代的元典,都十分强调这一思想。这种“贵和”的精神,当然是先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所缓慢形成的一种觉悟。而周代的礼乐文化对“贵和”···
鄙校曲阜师范大学在1996年就树立了一尊孔子铜像,立于高台之上。记得有大学生这样形容孔子:弯着腰,挎着剑,威猛高大台上站。其实,这尊像所呈现的身体姿态是“磬折”,一种谦恭有礼的形象。确实,孔子作为圣贤人物,其所呈露的一定是如此一种“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形象。孔子的这一形象,其所反映的恰恰是礼乐文化所熏染出来的典型···
在中国文化里,“中”是一个非常美的字眼。简单的字形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哲思,也保存着“中国”之为“中国”的基因密码。至今,在河南和鲁西南的方言里,还经常用“中”来表示肯定,蕴含着价值判断,意思就是“好”。从历史上看,“中”更多为儒家所推崇,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不过,《老子》第五章所谓“不如守中”,恰可以代表儒家的一种追求。可···
人是情感动物——人离不开亲情、爱情与友情。但情感有个特征,正如汤显祖在《牡丹亭》有段话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样的感悟,不分中西,不分古今,而是“其心同、其理同”的。你看西塞罗不是也这样说吗——“人抛弃理智就要受感情的支配,脆弱的感情泛滥不可收拾,就像一只船不小心驶入了深海,找不到碇泊···
2022年5月21日下午,“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开讲仪式暨通讲第一期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如期举行。本次通讲由曲阜师范大学宋立林教授担任主讲,孔子研究院魏衍华研究员担任与谈人。数百位专家学者、儒学爱好者通过线上的方式参与活动。活动由孟子书院执行院长殷延禄先生主持。
我曾自诩“钱迷”——国学宗师钱宾四先生的粉丝。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这将近二十年来,我一直奉为圭臬。
有一次,我在孔庙开展现场教学,讲到如今每年一度的“9.28祭孔大典”。有学员问道:“既然八佾舞是天子祭祖、祭天才能使用的最高规格,祭祀孔子使用八佾舞岂不也是僭越?这不是孔子所反对的吗?”我们读《论语·八佾》,都知道那句有名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就是对鲁国权臣季孙氏“八佾舞于庭”的激烈批评,足见礼乐秩序在孔子思想中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