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所期待的“仪式感”,其实是“仪式”带给我们的“诚敬”与“庄严”,而这一切都源自“仪式”之魂——我们内心的“仁”!
礼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曾经将礼的意义归纳为三点:对于共同体而言,礼意味着秩序;对于人际交往而言,礼意味着尊重;对于个体而言,礼意味着教养。毫无疑问,礼在今日依然不可或缺。几十年前,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先生就呼吁:要“大兴礼乐教化,从人的性情根本处入手,陶养涵育一片天机活泼而和乐···
此时此刻,重温孔子的精神,或许将增益我们的智慧,能够借以点亮文明的灯火,驱除世界上的狭隘、自私、野蛮与残暴,照亮民族前行之路。
将儒家政治归结为“王道政治”,无疑是允当的,这一点毫无疑义。但是“王道政治”的内在义理结构是怎样的,便少有人说得清楚明白。俞老师的视野宏阔,对儒学的义理体贴到位,条分缕析,由内而外,建构了王道政治的体系。这既是儒家外王学的“真面目”,又体现出作者的“真识见”。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五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存需求,安全需求,交际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在古今中外的人类具有相通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情感的慰藉,惧怕孤独和孤立。为了满足情感交流,人需要交际,也建构了关系。中国人向来重视“关系”,这种关系包括着血缘、···
从梁漱溟先生切入了解近现代中国,是一个非常好的路径;由梁漱溟先生认识儒学和中国文化也是不错的选择。“追随梁漱溟”而思考,将是一个长期的时代课题。2017年5月举行曲阜师范大学举办第一次洙泗论坛即以“梁漱溟与孔学重光——追随梁漱溟”为主题,本书乃此次论坛的论文的结集。
孟子的性善论是性本善论,不是性向善论,其论证包含着五个层面的问题,其一,“人性由人禽之辨而显”,此层面是楷定人性的外延;其二,“圣人与我同类”,此层面突出“本善”非“向善”;其三,“可欲之谓善”,此层面突出内在主体;其四,“即心言性,即情显性”,此层面综合阐明性善之说;其五,“不善非才之罪”,此层面廓清恶非本有。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儒家尤为强调和关注。真正意义上的人性论思想,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的人性论,既简略又模糊,因而相较于孟荀人性论,学界关注较少。既有的看法可以归结为四种。其一是孔子不以善恶言性,其二是孔子是性善恶混论者,其三是孔子是性恶论者,其四是孔子是性善论者。但是综合其思想体系和相关资料,笔者···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媒体在塑造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我自己特别喜欢微信公众号这种新媒体,科技给人文插上翅膀,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学的传播,也理应顺应这一趋势。因此,喀什大学国学院——这家祖国最西端的国学院——微信公众号马上上线,在年终岁尾与各位见面,是非常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总结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种精神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这是“以人为本、民胞物与”“克己复礼、公义至上”“天下一家、和衷共济”“万物一体、和谐共生”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于儒家的政治,这些年大家谈的非常多。大陆新儒家出来之后,他们号称政治儒学,以区别于港台新儒家的心性儒学,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大家争议不断,看法也不同。对这样的一些分歧,我们应该关注。我个人把儒家的政治,归结为教化主义,即教化的政治观。
近百年来,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学曾经饱受批判与否定,失去了其“独尊”地位。如今,儒学又有否极泰来之势,其影响力较之于梁漱溟、熊十力等建构现代新儒学之时要强之百倍,但人们又在感慨今天是一个没有大师的年代。究竟应如何评判我们这个时代的儒学呢?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中国网文化发展中心特邀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中国大发展的背景下,纪念孔子、弘扬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展开有益探讨。本文为纪念孔子诞辰特别策划:解读当代中国弘扬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之一。
“仲弓”在这一篇里出现了三次,频率是很高的。对于“雍也可使南面”。“南面”要注意它有古今之别,在汉代和先秦时期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南面”,显然不是南面为君,为天子。君是管理者的通称。天子、诸侯、士大夫,都可以称之为君。这里孔子是指冉雍(仲弓)有这样的资格去做官。四科十哲中第一科就是“德行科”,仲弓列于德行科中,但是这并···
各位师友,大家好!第五篇《公冶长》,共有28章,总体分量和之前各篇是差不多的,但是它包含了一个主题,就是对古今人物的评点。古今人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孔门弟子,一类是春秋时期的贤大夫。所以,此篇第一部分可以作为孔门弟子们的群像,第二部分可作为贤人气象的一种展现。不管第十五章孔文子贤与否,但是他具有卿大夫贤者的那···
礼学是中国经学的大宗,丁鼎老师写过一篇《六经皆礼》的文章,对此做过很好的诠释。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脉,更是学界的共识。如柳诒徵先生说:“礼者,吾国数千年全史之核心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礼”是对中华文化各层面、各领域最具概括力的汉字。窃以为,如果从整体上理解中华文明、儒家学说,礼比仁还更重要。
小康,作为时代主题词,它真正为大众所熟知不过近40年的事。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是小康状态。小平同志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后,亿万中国人一下子有了“奔头”。甩开膀子加油干,勤奋努力“奔小康”,成为了时代的风景线。“小康社会”的提法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为国人接受,···
本文从“谈天”“为政”“重礼”三个维度,择要指出《家语》对于理解孔子的重要价值。
大同之“大”,与“小康”之“小”,两个形容词,早已明白宣告了二者之间的层次差异。如果说,大同是最高理想,小康则是现实目标。中国思想家们,既擘画了大同的终极理想,给人们勾勒了一幅“理想国”的圆满图景,也不忘规划小康的现实目标,描绘可望可及的美好生活。
人类之所以需要教育、读书,便是因为它们能给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思想。人类文化系统大体可分科学与人文两部分。科学面对自然与社会,研究真知,提供知识和方案。人文面对超自然与生命,探究美善,提供意义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