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已于日前圆满落幕,海内外百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了如何在完成文化生命之传承的同时,让书院“活”起来,并精神性地继承,创新性地活化,立足书院的现代性,扩大与发挥书院的教化作用。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中最独特的一部:字数最少,今本《孝经》不足1800字;中心内容非常明确,以孔子与其门人曾参谈话的形式专门讲孝道。就是这样一部“小而轻”的经典,却不仅在儒家学术思想体系和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而且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历史作用。孝道思想从汉代开始已全面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大众···
今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进入21世纪,全球化步伐加快,多元文明日益接近,人类社会面临着一场新的考验。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认为西方文明将与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发生冲突。但也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不仅不是造成任何冲突的根源,相反为化解各种冲突提供了基本理念。避免文明冲突的基本途径是文明对话,可以通过阐发儒家人文精神及其现代价值以···
作为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在儒学历史上具有重要贡献。《春秋繁露·俞序》说“孔子明得失,见成败,疾时世之不仁,失王道之体”,指出孔子作《春秋》的主旨是批判当时社会缺乏仁爱。董仲舒认为,《春秋》以仁为本体,倡扬德治仁政,反对武力服人,“《春秋》之所恶者,不任德而任力,驱民而残贼之;其所···
唐君毅学术面对近代以来欧风美雨的冲击,一生守护和弘扬中华文化,“为人和学问,都代表了中国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金庸评语),应该让人们了解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提升宜宾的文化内涵。
李培健是我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工作时带的中国文化史方向硕士研究生,他为人诚挚,做事踏实,学习刻苦,具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是个做学问的料。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语行事的一部书,被认为是中国人的“圣经”,是中国两千多年中国人修心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基石。不把这本书读懂、读通、读透,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怎么研读《论语》?古来各种《论语》的注释很多,当今也有许多《论语》译注的书。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个强者,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富强,但是怎么理解“强”?什么是有意义、有价值,应该追求的“强”?
负笈游学会通中西印参悟古今智惊闻贤哲其萎 杏坛设教论衡孔老易复见天地心痛悼鸿儒遽归
非常感谢韩星教授的精彩讲座:重建道统、传承学统——兼谈中国书院文化精神。韩教授追本溯源,条分缕析,把道统、学统与书院三者的关系讲得非常清楚明了。提出了在礼崩乐坏,学绝道丧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主体性建构,民族性凝聚的设想。是一次弥足珍贵意义深远的公众演讲。
孔子作《春秋》就以“春秋大义”评判和讥刺不合礼法,不合道义的战争和罪恶。他不主张对外侵略和征服,而提出“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国与国之间应以“和为贵”(《论语·学而》。
我看见 你的目光孤独无助 忧伤黯然 迷茫惨淡 你的目光刺痛了我 也刺痛了所有人最柔软的部分
对于礼教,须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回到源头加以考察,剖析其深刻内涵,衡定其历史地位,以儒家经典为依据,讲清楚其内涵与地位、意义和价值以及后来的异化。应当在深刻反思其发展演变历史的基础上,正本清源,返本开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仁为本,仁礼并建,构建具有自由、平等精神,充满人文关怀的新时代的新礼教。
张兴博士的《经学视野下的〈大学〉学史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在他毕业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一部学术专著,是在经学的视野下对汉代以来《大学》诠释学术史上几个重要阶段、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所作的学术史梳理,初步形成了《大学》学史研究的框架。
现代新儒家重建道统,形成多元道统观,而牟宗三是“哲学家道统观”的集大成者。他以“生命的学问”发挥道统之说,通过对儒家元典的创造性诠释和对宋明理学思想体系的重新梳理,以儒家德性之学为核心,借鉴康德哲学来建构儒家道德形上学,且道统、学统与政统三统并建,进而实现儒学的现代转型。
拜读《养德经邦:当代书院学人访谈录》书稿,杜华伟老师采访了10多位当今书院研究者、推动者和山长,可以说展示了当代中国大陆书院发展的最新成就,对书院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现在各地叫书院的各类机构越来越多,形式多样,模式不一,有的以企业家为对象,属于商业模式运营;有的以青少年为对象,属于公益行为;有的以···
清明本来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而清明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一个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清明祭祀礼俗历史悠久,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据史书记载,清明礼俗源于先秦,形成于秦汉,《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
朱熹知南康军修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提出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等一系列书院教育的教规,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为学生指明了书院教育的基本内容,教学生如何为学穷理、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用以规范和约束书院师生的言行举止,劝善规过,修身养性,提升品格
《尚书》中蕴涵着丰富的治理思想,本文概括为德为政本、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刑以弼教;以刑辅礼、先教后罚。由《尚书》可以看出,礼制的内在精神是道德,德治、礼治为刑罚之本,德治、礼治、礼制与刑法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孔子在《尚书》的基础上形成了德礼政刑四位一体的儒家治道总体构架,为今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