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符以专论的方式对占卜、相术、梦占、鬼神等数术范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与批判。此与荀子对数术的系统批判形成了理论对照与学理传承关系。若从占卜、相术与梦占、鬼神三大层面将王符与荀子进行比较研究,会发现二者的诸多异同之处。
我国的先秦时代,诸子百家著作不可避免地对水有所涉猎,遂涌现出了不少精彩高论,其中以儒家与道家论水最具思想特色与哲理启迪意义。以先秦儒家孔孟荀与先秦道家老庄为“观测点”,由此可打开先秦儒道论水的思想视界,可领略其论水的精湛奥义,进而可探寻中华早期水文化之博大妙谛。
《荀子思想理论范畴及体系》深契荀子大义,以扎扎实实的学问态度和孜孜矻矻的学问精神,将心、性、王、圣、礼学、群、分主要的范畴抽绎出来,逐一进行细密剖析,从概念入手董理荀子思想,是为得之,真正做到了文本与诠释互显。
三分法作为与二分法并立的哲学研究范式,引入荀子及其人性论研究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因为三分法既契合荀子思想内在逻辑机理,又与学界荀子诠释范式选择的“集体无意识”相吻合。三分法视域中的荀子人性论有两大维度:纵向的时间历史维度与横向的学理逻辑维度。
《荀子集释》虽然是一本出版于1979年的书,但却时常活跃在研究者的征引之列,其学术价值显然经受住了时间的淘洗,获得了荀子研究者的认可。鸟瞰后世注释《荀子》之作,此书当在《荀子》注释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从格局、体例、方法三大层面进行衡定,该书有相当大的学术价值和启迪意义。
北宋思想家李觏面对佛教盛行的局面,立场严正,坚定辟佛,应当视为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的一辟佛儒者,而不是亲佛的儒者,更非阳儒阴佛之佛士,其辟佛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与时代特征。在文化冲突与交流并存的今天,全面反思李觏辟佛思想,对于确立文化自信,挺立文化自觉,有着重要启迪意义。
《吕氏春秋》存有不少荀学因子,此向为学界所忽略。从《吕氏春秋》的创作动机来看,与《荀子》一书在当时广宣流布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从二书相关联的层面来看,在《荀子》普及传播的战国末期,《荀子》成为《吕氏春秋》编撰素材与参照文本的可能性极大。
叶适的批判具有逻辑曲解与思想误读的鲜明特点,在当时及后世,非但对于阐扬荀学无功,反而融入了贬抑、解构荀子的“反荀”思潮,产生了极大的思想流弊。
《孔子家语》与郭店楚简的“民之父母”彰显出了忠孝两难的现实困境。《孟子》“为民父母”则以“仁政与王道”强调了对统治者的期许与对民生、民权的重视,《荀子》则集“民之父母”之大成,从理论层面解决了忠孝两难困境,涵具了后世“父母官”的大部分意蕴。
《荀子》写作方式、天人观皆透显出其对智性的大力阐扬。建基于此,荀子重智与科学间的关系呼之欲出。前贤对荀子与科学间的关系概有肯定说、否定说与关联说三种观点。其中关联说最为客观中肯。
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人文化的,以成人为终极目的。忧与乐是人的两种对立情愫,如何调适使之上遂下达、通贯于人伦日用,推展应用于政治社群,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一直关注的重点课题。
战国往事人曾见,光影渺遥成云烟。时过境迁皆流水,思入风云变化天。荀子一生的经历今人已不能完全知晓。值得慰藉的是,透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子》《韩非子》等典籍所记载的吉光片羽,我们尚可勾勒出荀子大体的行谊轮廓。
在以农业为本的古代社会条件下,《吕氏春秋》以贯通先验与经验的入思向度,建构起了集整体论生态世界观与具体生态实践法则于一体的独特生态哲学思想。其整体论生态世界观,可谓之为天地人三才之道视域下天道、性命相贯通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深入挖掘《吕氏春秋》内蕴的博大精深、淹贯精微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有···
2023年2月三年大疫去,重拾此書,想以一個編輯的严苛視角,校正正文與集釋,以字字斟酌不放過之原則讀第二遍,因書體厚重近七百頁,加之要復核《集释》所引文獻,故此次重讀,恰似跋山涉水、翻山越嶺,至4月初方讀畢。
荀子论“理”大义有三:一,以“道”、“理”关系观之,荀子之“道”,多为人道,“理”为“道”之内容,“道”即“大理”;二,从“理”字含义角度,荀子之“理”亦包含条理之“理”与治理之“理”,构成“治理”一词来源;三,从“礼”、“理”关系观之,荀子之“理”在礼出乎理、礼理通用、礼义与文理三个维度上进行了理论创新,且构成“文理”一词来源。
在生态哲学元关系天人关系的建构上,天生人成实现了对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的理论超越。由此,荀子生态哲学推展出了三个方面:其一,天生人成,天道人道;其二,天德人政,和养生成;其三,人可知天,人物有类。
由于文化惯性,忠孝观念对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这一影响处在不断弱化过程之中。当前,我们仍然需要对忠孝观念进行厘清反思及创造性转化,以期疏通与现代社会不契合之处,甚至还可以生发出更多的现代意义。
理性与人文的交叉,对于人文理性的成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唯以此来衡定荀子哲学中所蕴示的古老而常新的天人观,方既可以开显出荀子之于传统天人观的批判与超越、奇变与跃迁,又可对今日处理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提供有益资鉴。
在荀子看来,申徒狄之行属“行之难为而不贵”,非礼义之中,是倚魁之行,当为天下所弃。从中亦不难推测出荀子对屈原沉江的真实态度。陈仲、史则悖离人之欲恶通情,不中礼义,不合大众,是沽名钓誉的盗名者,尚不如盗货者。从中亦可嗅到,荀子对三人贬抑与其传孔子诛少正卯之事存在些许关联。探赜荀子评判与诠释背后蕴含的微言大义,可···
“子发辞赏”不属道德范畴,而应纳入法律范围。立足于礼法治国理念,荀子反对不遵从法律制度,反对过分矫饰性情,抨击沽名钓誉之徒,进而认为,大大方方领取该得的奖赏,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做事,既不要邀功以自利,也不要却功以钓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