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伟】白露:秋声远,相思长

天高气爽总是在九月,心旷神怡正是那秋的爱意。秋风吹散了酷暑的炎热,留下明净的天空。大地之上,青霜白露,碧树黄花,缤纷璀璨。在这绝美秋色中,候鸟南飞,排云而去,它们岂能不带着深深的眷恋?

【房伟】立春:生机与希望

一年前的今天,立春之日,北京冬奥会拉开序幕。开幕式上,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流转为序进行倒计时,无疑惊艳了世人。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年后的今天,2023年2月4日,又逢立春节气,变化的是光阴与容颜,而不变的,仍然是春回大地时给世间万物带来的生机和希望。

【房伟】礼,要有节

《管子》中将礼、义、廉、耻视作事关国家存亡的基石,认为“礼”的作用在于不逾“节”,能使人守规矩,充分肯定了“礼”在维护社会秩序中所发挥的作用。《礼记》中则进一步提出“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做到节制有度才能是知礼明礼的君子。可见,“礼”与“节”关系密切,无论是对社会发展,还是对个人修养,都具有重要价值。

【房伟】礼,要“应时”

也许,中国人是世界各民族中对“时”最为敏感的族群。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察自然而窥测天道的结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地自然有条不紊,和谐有序。尽管孟子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明智的古人从来不否定天时的重要性。天时是“道”的某种体现,违逆天时,其实就是在背道而驰,是万···

【房伟】礼主异,乐求和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这首《大不自多》的浙江大学校歌是现代新儒家“三圣”之一的马一浮先生所作,80多年来传诵不辍。

【房伟】一生有“礼”的中国人

“礼义之邦”之概念早在东晋时期就已出现,但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却有更早的渊源。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龙山时代中国已有了礼制的雏形。据《礼记·表记》记载,“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由此将夏、商两代的文化分别概括为“尊命文化”“尊神文化”,而“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

【房伟】曲阜“三孔”:斯文、教化与圣域

理解中国,应该从孔子开始,而要想读懂孔子,则不妨来到位于曲阜的孔庙、孔府和孔林,在“三孔”中那一座座古建筑的陪伴下,逐渐步入时空的深处,去倾听历史的诉说,去感悟传统的中国,去回归内心的宁静。

【房伟】“祭如在”与文庙祭祀

《论语》“祭如在”章是考察孔子儒家对于祭祀基本态度的关键文献。综观历代注疏,论者多围绕“在”进行阐发,旨在强调恰当地处理情感和理智的关系。这样的做法既能满足人的情感需要,也能消除偏执迷信的成分,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祭祀之礼首重“敬”,人们需要用内心的诚敬来对待祭祀。同时,祭祀实践离不开斋戒、相称等仪制规则。诚敬与规···

【房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代表就“十四五”规划编制等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由民间祭奠到国家祀典,学者房伟:千年文庙祭祀背后的文化认同

文庙祭祀的存续并非仅仅系于人君之私念与朝廷之推崇,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孔子之道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为整个中华民族所共同遵循,客观上能够起到巩固政权合法性、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

【房伟】精神信仰与文化传承——对文庙从祀的思考

孔庙大成殿的东、西两侧,有两排房屋,绿瓦长廊,红柱隔扇,习惯上称为“两庑”。走进两庑,一个个木制的牌位整齐地摆在神龛之中,神龛前的方桌上摆放着祭祀用的礼器。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