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三星堆扭头跪坐铜人头饰中的“頍”与“纚”

2021年5月,三星堆遗址四号祭祀坑出土3件铜扭头跪坐人像,大小、造型一致,通高29.9厘米,身体略向左前方倾斜,头微颔并扭向身体右侧,年代大约在商代晚期,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细腻。

【彭林】中国经学的性质、价值与学科地位

中华传统学术以经、史、子、集四部为大纲,而以经部冠其首,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孔子删述的“六经”,被誉为古代中国的“教科书”,更是尽人皆知的文化常识。而在近代中国“全盘西化”的思潮下,犁经为史,将经学逐出大学的学科体系,令中国文化的根荄遭受重创。回归史实,拨乱反正,还经学以公道,使中华文明发皇,适其时矣。

彭林 著《礼乐中国(签名版)》出版

《礼乐中国》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中华礼乐传统文化通俗读物。全书由《儒家礼乐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道》《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礼乐双修》《礼乐兴邦》等部分组成。其中,《礼乐双修》《礼乐兴邦》等章下分为礼乐格言、注释、今译、析义、礼乐故事等几大板块。

【彭林】读读《礼记》 终身受益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经学研究院院长彭林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学术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近日,他的新著《礼乐中国》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礼乐中国》兼具通俗性与专业性,展现了中华三千年礼乐文明,全书精选《礼记》《论语》《左传》等典籍中有关礼乐文化的格言名句100余句,每句礼乐格言下皆有译注和析义。经出版方授权,···

【彭林】《仪礼》“两次转型说”理念下的复原探索

综观《仪礼》学史,其大势在两次转型:第一次是将社会上活态传承的周代典礼仪式著之竹帛,转换成凝固态的文本——《仪礼》;第二次,是将晦涩的《仪礼》文本还原为活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仪礼》之《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射礼》拍摄成真人实景的影视片,使固态的《仪礼》以具活力的形式走出书斋、走向世界,扩大了国际···

【彭林】礼仪之邦如何重振中华之礼?

著名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礼是中国文化之心”。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先哲希冀经由“礼治”,逐步走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何为“礼仪之邦”?中国为何会走上礼治的道路?兹事体大,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彭林】儒家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

2019年9月8日,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彭林教授莅临屈子书院讲坛,主讲《儒家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剖析礼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探寻礼乐文明的现代价值与意义。讲座由凤凰网湖南全球同步直播,在线参与人数高达47.7万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湖南汨罗屈子书院院长朱汉民担任嘉宾主持。

【彭林】纸上得来终觉浅 ——为何《仪礼》需要做复原研究

学术研究的前提是把握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避免盲目性,陷入为研究而研究的迷途。《仪礼》区别于其他典籍的最大特点是鲜明的践履性,因此,正确认识《仪礼》在成书与研究过程中的两次“转换”,是我们复原研究的逻辑起点。

【彭林】古人为何如此重视风俗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风俗”。生活中,同一个词在不同时候,大家的理解可能会相差很大。在我谈到“风俗”这个词的时候,大家脑子里反映出来的也许就是月饼、粽子、舞龙、舞狮、兔儿爷这些东西,这些都是风俗里面比较浅表的东西。

彭林著《〈周礼〉史话》出版暨自序

《周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书,是一部通过官制体系展示治国理想的皇皇大典,体例独特,结构奇巧,体大思精,宏纤毕贯,堪称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之作。本书作者从《周礼》成书谈起,分《周官》与周代官政之法、《周官》面世、官制体系、理想国典制、治国思想、注疏与版本、历代研究述要、关于《冬官》与《考工记》、《周礼》的社会影响···

【专访】彭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大夫精神

在中国历史中,士大夫是社会的精英人群,他们主导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主流文化和主流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士大夫精神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之路上,长期涵养而成的高贵品质。什么样的人叫士大夫?士大夫精神始于何时?士大夫的基本品格是什么?士大夫精神有哪些历史贡献?我们可以从中得到···

彭林编《中国经学(第二十二辑)》出版暨简介目录

《中国经学(第二十二辑)》主要内容包括三礼研究,经师研究,春秋研究,经学文献,资讯·札记,编后记。

【彭林】重建中国特色的经学学科

孔子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者,删述“六经”,创立了以仁礼学说为核心的儒家学派,将仁义礼智作为立德树人的基本要素,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走向天下大同作为立国的必由之路。儒学在汉代定于一尊,这绝非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私相授受,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六经”被尊为“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奠定了中···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