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经师各本师说,师说大多为战国诸子、秦代博士之说,在一定程度上仍南辕北辙,互相抵牾。逮鲁壁古文经本出,古文经师依据古文形体,求解不同于今文师说的经义。许慎撰《说文》,摆脱战国以来纷繁不经的怪异之说,紧扣六书分析字形,探求本义,希冀获得孔子六艺原意。缘此可知:我国的训诂萌发于殷商晚期,起源于西周的《诗》《书》···
虞万里,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讲席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经学文献研究集刊》主编。兼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出版基金专家委员,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兼职教授。着有《榆枋斋学术论集》《榆枋斋学林》《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等,编著《二十世纪七···
藏之名山,寿之金石,是古人希冀记载圣言与事迹的文字世世相传以致永恒的信念。然七朝石经镌刻之初衷却并非如此单纯:熹平石经之刊,是爲统一各家经师歧出文本;正始石经之鎸,则因今文经衰落而古文经已成爲官学;开成石经之立,是朝廷希望消除日益纷乱的别字俗体以归于字形纯正而形成一个便于科举的标凖经文;广政石经之刻,意在补充···
礼之仪在数,陈俎豆、列方位,丧祭朝聘事也;礼之意在义,理人伦、燮阴阳,经天纬地事也。周公制礼,祝史行事,义存数中,隐而不彰。
王锷教授主编的《礼记注疏长编》已经出版了《曲礼》《檀弓》和《王制》三种,初步估计,《长编》全部出齐,约有60册左右。
王锷教授主编的《礼记注疏长编》已经出版了《曲礼》《檀弓》和《王制》三种,初步估计,《长编》全部出齐,约有60册左右。承他先后都第一时间寄赠,使我得以较早拜读学习。有感于当今传统文化研究的热度,经学尤其是礼学的专著和论文更是层出不穷,故《长编》的编纂和出版,引起我对当前礼学乃至经学研究和教学的一些思考。
2024年5月10日晚上,由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求是学院紫云碧峰学园主办,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古典文明中心、浙江大学图书馆协办的经典研读社第二期“《诗经》:伦理与政治”在浙江大学图书馆主馆举行。此次讲座由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讲席教授虞万里主讲,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旭主持,求是学院紫云碧峰学园副主任胡凌飞老师、分团委副···
汉、魏、唐、蜀、北宋、南宋和清代的七朝石经,虽然都以碑石爲载体,但其文本、字体、经传、碑式,与镌刻时的标准文本、通行字体、书写阅读习惯相应,都有一定的变化,形成各自的特色。孟蜀广政石经的特点,一是帖式形态的小型碑石,与汉、魏、唐大型碑石不同;二是经传并刻,以经文大字、注文双行小字面目呈现,亦与汉、魏、唐石经的···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分两部分,分别考述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的起源问题,是作者在《姓氏起源新论》《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诸学术论文之基础上,系根据新出出土文献及发掘既有文史资料写成。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核心和源头非经学莫属。“经学”一词,始见于西汉文献。《庄子》举孔门六艺,已有“六经”之名。汉武帝时,《诗》《书》等五经相继被列为官学,由博士传授。因弟子从师研习某经,皆属专门之学,遂有“经学”之名。经学承自春秋诸子中儒家之儒学,以六艺为主要传授内容,至宋发展成理学。
2023年5月8日晚,由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主办的“同济·敦和经学高端讲坛”第一讲在同济大学云通楼221会议室举行。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敦和讲席教授虞万里先生应邀作了题为“汉魏石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曾亦教授主持。
石经的镌刻是为了统一文本,有利于国家官吏的选拔。东汉光和六年,历经八九年的熹平石经刊成后,因当时尚无椎拓技术,纸张亦不普及,各地士子只能千里裹粮,辐辏洛阳,终日摹抄。六朝后期,掌握了椎拓方法,于是有一字石经拓本行世。魏徵接收整理隋朝皇家图书馆书籍,有不全本的熹平石经拓本七种,这些今文经本在古文经盛行的隋唐,已···
五礼文献,散在经典、注疏、政书、类书、文集和专著,浩瀚难检,每爲学者所叹。朱熹已说,“礼乐废坏二千余年,若以大数观之,亦未爲远,然已都无稽考处。后来须有一个大大底人出来,尽数拆洗一番,但未知远近在几时”。
五礼文献,散在经典、注疏、政书、类书、文集和专著,浩瀚难检,每为学者所叹。朱熹曾说,“礼乐废坏二千余年,若以大数观之,亦未为远,然已都无稽考处。后来须有一个大大底人出来,尽数拆洗一番,但未知远近在几时”。此语为吴必大淳熙十五六年(1188、1189)所记,时朱熹年届耳顺,学问已造极致,已深刻认识到古礼难读难治。
五礼是中国古代礼仪的总称,包括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清代成书的《五礼通考》对中华礼制作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总结梳理,被称为“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百科全书”。
所谓学者,就是一个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形成思想解决问题的人。书有未曾经我读,于是就尽量找到书的提要或书志类书来充实知识。
近世颖悟如王静安(1877〜1927)先生,自言于《尚书》所不能解者十之五,以至学生杨筠如既已「博采诸家」、「时出己见」(王静安〈序〉语〉)而撰《尚书覈诂》,犹云可通者仅十之四五。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所著《高邮王氏四种》是乾嘉时期考据学名著。上世纪初,王国维从罗振玉所购得之王氏遗稿中发现“念孙案”涂改为“家大人曰”,遂致疑《经义述闻》引之说为念孙归美,由此引起《述闻》乃至《王氏四种》著作权纷争。
儒家经典源自西周,因王官失守而普及于春秋战国,独尊于西汉武帝之时。自东汉熹平四年(175)始刊一字隶书石经,到清代乾隆五十九年(1794)清石经竣工的千余年间,先后镌刻过七种儒家石经,分别是:汉熹平石经、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蜀广政石经、北宋嘉佑石经、南宋绍兴石经、清乾隆石经。
蔚芝先生出于正人心、挽世风、固道德、匡社稷之至意,著成《论语大义定本》二十卷,绍继桐城古文余绪,发挥经义,再铸宏辞,与本注互相发明。二十世纪上半叶,蔚芝先生与马一浮先生所著两种《论语大义》,从不同的形式,对《论语》一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