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清平乐》不讲“狸猫换太子”,这是对的

说到宋仁宗的身世,许多人都会想到“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而正在播放的《清平乐》电视剧却避而不提“狸猫换太子”。这么处理是对的,因为“狸猫换太子”实际上是明清时期的民间艺人胡乱编造出来的,并不是史实,而且故事也排得不咋的,不值得拿出来的演绎。

【姜鹏】“这天下姓什么”——看《清平乐》,评宋王朝

以前也和朋友讨论过,宋代的戏难拍,尤其是宋仁宗时期,文明昌盛,有斗争也是文斗,不兴武斗,难以安排矛盾冲突,整个感觉就是温吞水。要把这个时代拍好,编故事的能力得很强了。看到宣传《清平乐》,难得有一部宋代话题的热播剧,就追了两集。

【沈小勇】范仲淹的儒官气质

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比包拯年长十岁,同样是古代为官者的楷模,他为世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沈玮玮 曾潞明】古代女性的财产继承

古代中国的财产继承主要依据诸子均分的基本原则,以使子孙免于贫困和不睦,确保社会稳定,历代律典均将此作为基本条款。除此之外,古代中国对于无人继承、女性继承和赘婿继承等疑难问题也进行了规则设计。

【吴钩】一场该不该立法禁食狗肉的争论

狗肉,很久很久以前就进入了中国人的食谱。早在先秦之时,中国人就将家养的狗分为三类:“一曰守犬,守御田舍;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三曰食犬,充庖厨庶羞用。”

【吴钩】为什么说《清平乐》里的宋仁宗是一位仁君?

从元明清时期的包公戏、杨家将、狄青故事,到今天的包青天电视剧、戏剧,宋仁宗一直充当背景板、路人甲的跑龙套角色。现在,仁宗皇帝终于在电视剧《清平乐》里成了主角。

【吴钩】《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繁华,还是危机?

一部小说成就一门学问的,似乎惟有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为“红学”。一幅画卷成就一门学问的,似乎惟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为“清明上河学”。

【吴钩】岳飞为什么被害?

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廿九(1月27日),元旦前夕,岳飞及其长子岳云、女婿张宪被执行死刑。据说岳飞死后,岳家后人立有家规:过年不吃饺子,不放鞭炮,不庆祝。但这一家规究竟始于何时,却无从考证。

【吴钩】宋朝和尚被告案

佛门寺院,本应远离红尘;佛家弟子,亦当六根清净。不过在宋代,寺院与寺僧都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世俗化,比如僧人可成家立业,在京师,“大相寺僧有妻,曰‘梵嫂’”;在广州,“僧有室家者,谓之‘火宅僧’”。岭南寺僧娶妻的现象尤其普遍,据宋人记述,“广南风俗,市井坐估(即经商),多僧人为之,率皆致富,例有室家,故其妇女多嫁于僧。”

【姚中秋】康有为是圣人?还是大儒?

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说到这儿,我们简单讲一下近代历史上广东的兴起。我们前头讲曾文正公的时候讲到湖南,在近现代历史中,湖南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湖南可以相提并论的,就是广东。所以过去两百年塑造中国的人物主要就出自湖南和广东。湖南应该说还是有质朴之气。因为它毕竟属于中部地区,所以它学问的根底是朱子之学。当然后来···

【吴钩】宋朝的“国家福利”与“福利病”

当人们说起西方社会的福利制度时,往往会注意到它们的“福利病”,比如过度福利的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养懒汉”问题、财政赤字与高税收问题。我这几年检读宋代笔记,却发现现代社会的这些“福利病”,其实在宋朝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李竞恒】不断重建自治共同体的中国史

在一些启蒙派知识分子看来,中国传统只有官府和臣民,而没有社会中间层的自治文化传统,这其实是基于各类偏见和误解形成的错误史观。如果客观理性地审视历史,应该能承认,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主流传统,有着强大的历史生命力。

【吴钩】宋朝物价分享系统

我经常在微博上看到这样的信息:某地的“绿色”大萝卜(或者其他农产品)大丰收,价格极贱,每斤五毛钱,但仍然没有人收购,眼看就要烂在地里了。跪求网友转发信息,希望收购商帮帮当地农民。每次看到这种信息,我心里就有点不是滋味,因为我在广州菜市场买大萝卜,一斤要几块钱。

【吴钩】宋人治“豆腐渣”

宋代距今已有千年了,中间还发生无数次的天灾与战祸,但还是有一部分宋朝的建筑物存留至今,让今人得以一睹千年前的建筑风采,如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的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建于皇祐年间的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建于北宋中期的山西长子县文庙大成殿、重修于崇宁年间的太原晋祠圣母殿,等等。

【李占鹏】《春秋》终年在何时

笔者以为,把《春秋》编纂终年直接断定在鲁哀公十四年欠妥。因为在《春秋左氏传》里,《春秋》的终年是鲁哀公十六年(尽管被指后人所补)。我们不是要把《春秋》的终年定在鲁哀公十六年,但直接定在鲁哀公十四年也不合适。

【吴钩】数字宋朝

两宋的财政岁入,基本上都保持一亿(贯石匹两)以上。北宋治平二年(1065)的数字是11600万(贯石匹两)——这个数目并不是北宋岁入的最高额,却已是唐代最高岁入的一倍;其中货币性岁入为6000万贯以上,比重超过了50%。

【杨德俊】王阳明江西抗灾害救民困

文经武纬是全才的王阳明,既精通政治、军事、经济、教育,还懂得怎样防治疾疫、治理火灾、抗击洪灾,赈恤难民。王阳明在龙场贬谪期满,正德五年三月十八日,到庐陵正式上任知县,其在庐陵任职时,遇到县民集体上访,苛捐杂税过多,发生疾疫、火灾、盗贼等问题,他都很好地解决。

【邓红】《春秋繁露》“董仲舒真篇”新探——以“贤良对策”检索《春秋繁露》的尝试

《春秋繁露》不是董仲舒的原著,而是后人将一些失而复得的董仲舒的文章编成的书物,其中可能混入了一些和董仲舒无关的“伪篇”,但也不乏“董仲舒真篇”。尝试以《汉书・董仲舒传》中的“贤良对策”检索《春秋繁露》之后,发现《春秋繁露》有20多篇文章和“贤良对策”文字基本相同,思想指向也一致,可初步认定为“董仲舒真篇”。

【鲍鹏山】读吴钩先生的《风雅宋》,我有两声叹息

吴钩的这本《风雅宋》,便将此种美妙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本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研究方法和写作角度。吴钩通过搜集大量宋画,以图画为载体来考察真实的历史,研究宋人的生活细节以及当时的社会结构。

【吴钩】中国的近代化始于何时:晚明?晚清?两宋?

关于中国的近代化,居然存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开端,分别为“宋代近世”论者提出的两宋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论者提出的晚明,“冲击—回应”论者提出的晚清。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国家的近代化,怎么可能有三个不同的时间开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