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承】超越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对待观”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制度的大转型、大变革的社会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中,强化了晚清以来的“文化对待观”,具体表现为古与今的对峙以及中与西的划分。古今、中西的文化对立,虽然在当时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启蒙,但同时也在观念上带来了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对立、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立,开启了后来思想文化···

【赵法生】文化整合是民族整合的前提与基础——余敦康先生的学术贡献

这种对于中华文化的思考,既包含着执着的应然的价值追寻,又包含对于实然层面的文化发展路径的深长思虑,系统、高远而富有现实意义。余先生生前曾多次感慨,过于表面、浮躁而功利化的所谓文化热,既不能深入文化精神深处,也无力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整体性反思把握,他的中国哲学研究则是对于这两方面的有力推进和重大突破。

【郭沂】内圣外王的贯通 ——余敦康先生的志趣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余敦康先生出过一本书,书名叫《内圣外王的贯通》。这虽然是一部研究北宋易学的著作,但书名却颇能体现作者本人的志趣。

【吴震】宋代新儒学:思想与经典的重建

如果以“唐宋变革”为视域,将眼光从外部的佛老或魏晋玄学转至儒学传统的内部,就会发现中晚唐以来经学领域的“信经疑传”等新风气为宋代新儒学实现“思想突破”提供了内在契机;作为训诂之学的传统经学也被注入新的道学思想元素,而不得不面临一场诠释典范的转移。这一典范转移作为新儒学“思想突破”的一种表现,意味着汉唐经学传统被超越,···

【吴志航】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文化”及其当代面向——读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礼法社会,有着独特的社会结构,突出强调天下观念而忽视国家观念,重视家庭而淡化团体和个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在近代中国进行巨大变革的时期,感受中国问题之刺激,切志中国问题之解决,站在传统儒家的立场上,冷静理性的思考中国社会之改造。相继撰写了《东西文化及···

【李景林】德、艺、知简说

德、艺、知之关系,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今日哲学家皆言真、善、美,但多是平铺言之。中国哲学讲德、艺、知,则将三者理解为以德为核心的一个整体。

【双修海】冯友兰“新理学”完成语言学转向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1895—1990)积极倡导运用西方分析哲学的精神和方法改造中国传统哲学,其重要成果即“新理学”的形而上学体系。

【衷鑫恣】“迂腐”与“虚伪”:被丑化的道学

讲道竟成了忌讳。不过这不奇怪,现代中国很多时候很多场合谈道德也是忌讳,要有勇气。

【衷鑫恣】何谓敌道学

敌道学,“敌”字取敌对、敌视义。所谓敌道学,简单说,恨道学、骂道学者也。千年来,社会上大有对道学存敌视之心、发仇恨之语、行敌对之事者,它们都是敌道学。上至皇帝,下至庶民,文人居中,莫不有之,以丑诋折损道学为能事。本书之目的,即在于证明敌道学自古人多势众。希望藉此告诉世人,在社会学意义上,一直被认为主导近古中国的···

【唐文明】共和危机、现代性方案的文化转向与启蒙的激进化

内在于启蒙主义的信念,新文化运动经历了两次激进化:第一次是启蒙的自我确认,旨在为启蒙清除一切旧制度及其相关的旧文化;第二次是启蒙的自我反思和继续推进,在政治主张上表现为从自由民主转向社会民主。在争夺对新文化运动的解释权的过程中,断裂论者和连续论者虽然呈现出尖锐的对立,但仍共享着启蒙主义信念。

【范丽珠 陈纳】文化的差异、错位与冲突——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

基督教在中国的广泛存在已经是不争的社会事实,然而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文化之间的张力并没有因此而减弱。那种试图以简单的方式实现“基督教征服中国”和“中华归主”的想法理应成为基督教反省的过去。“基督教中国化”—使基督教真正融入中国文化、中华民族与中国社会才是基督教在华发展的必由之路。

【杨海文 马慧娟】试论郭齐勇教授的中国古代儒学研究——以孟子为中心

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1990年代出土的郭店楚简给孟子心性论研究带来新机遇,新世纪之初的《孟子》腐败事件给孟子现代价值研究提出新挑战,这两件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引发了郭齐勇教授深入、持久地研究中国古代儒学。基于这一理由,我们试图以孟子为中心,展开其中国古代儒学研究的学思历程。

【姚中秋】返本经学,构建儒家人文与社会科学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可有多途,其中之一是构建儒家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发展儒家哲学、儒家伦理学、儒家教育学、儒家政治学、儒家经济学、儒家法理学、儒家社会学、儒家民族学、儒家心理学、儒家国际关系学等等。此为儒学当代发展之内在需要,亦为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发展之内在需要,而儒学恰有此能力,若能成其功,则对人类探···

【激辩】同性婚姻与儒家观念是否相容?(张祥龙 范瑞平 吴飞 关啟文 黄启祥 蔡祥···

同性婚姻是否应当合法化?这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不幸的是,伦理讨论似乎不受待见,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们乐得三缄其口。《中外医学哲学》本期所登载的三篇主题论文及十五篇回应论文生动显示,伦理讨论富有学术成效,其实大有可为。

【曾海龙】大同是理想还是现实运动? ——基于熊十力与康有为的立场

对于中国来说,在现代民族国家成功建构之前,任何大同的主张都不可行之于世,否则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康有为之后,熊十力是第一个以公羊三世学说论证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理想的思想家。与康有为不同,对熊十力来说,大同理想即是现实的运动。民族国家自立与世界大同至少是同一场运动的不同阶段,甚或,二者就是同一场运动。比较熊十···

【崔海东】从《论语》“明体达用”看蒋庆政治儒学判教之误

蒋庆先生判教认为儒学分为“心性”与“政治”二派,二者由于传承、性质、对象、功能不同,应成对列之局,分治“人心”与“政治”。然而《论语》显示,孔子儒学是明体达用的一如之学,由下学人事,籍工夫返本体,由本体上达天命,从而体证天境,然后再发诸人事,仁民爱物,峻极于天。故而蒋庆先生判教误在:第一,儒学不能分割体用为平行两派;···

【杨国荣】心学视域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命运已经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经济的发展、普遍的安全到生态的维护,等等,人类在各方面都成为休戚与共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既不同于个体性的存在,也不限于特定的地域、民族、国家;既非源于血缘的自然共同体,也非仅仅以利益关切为中心的利益共同体:它表现为基于经济、政治、生态等纽带而形成的一种相···

【王锐】“全球大一统之制”——《地球新义》与廖平的中外形势论

廖平构想未来的全球秩序,特别强调中亚地区在地缘政治上的重要位置,具有极为敏锐的战略眼光,可与麦金德在同一时期的“心脏地带”论相媲美,并且较之后者,更彰显了儒家“民胞物与”的政治理想,为世人想象一个更为理想的世界格局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思想遗产。

【邓秉元】哪一个“五四”?

反传统与西化固然是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关键内容,但在何种意义上可以算作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的基调?同样,人所艳称的所谓个性解放、反专制、反抗帝国主义云云,尽管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应有之义,但在何种意义上与颠覆传统形成有机的联系,依然是考验史学界的重要课题。

【吴飞】今人如何读郑学

郑玄绝不是一个只知饾饤之学的书呆子,而是有着非常宏大的文明构想,汉魏之间经学与制度的演进,正是这一构想不断修正和落地而形成的。由中唐赵匡等人的新经学,到宋代经学体系的再造,以及清人向郑学的回归,郑学体系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底色。至于华喆所说的“经学的棱镜”如何形成和被误解,以后的经学形态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