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新】吴汝纶的淑世情怀与诗学归旨

吴汝纶是晚清桐城派的大师,被称为“兼通新旧、融合中西的人物”。面对晚清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他怀着浓郁的淑世情怀,提出诗为“中国之奇宝”等重要论断,期望通过诗歌焕发振作的力量,发挥拯救民族危难的功效。吴汝纶的诗学思想和行为实践,促进了晚清桐城派诗歌创作的繁荣,也形成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乔清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权话语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所谓中国文化中没有人权概念、没有人权意识等种种论调在美欧政要口中、学者文章中甚嚣尘上。

【孙忠厚】梁漱溟对《论语》的“还原”性诠释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梁漱溟论衡东西文化而挺立中国文化的价值,成为公认的现代新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李秀强】《诗序》的时代及作者新探

自汉代以降,《诗序》的时代与作者问题便聚讼纷纭,大致分为五类:春秋晚期孔子作、战国初期子夏作、西汉毛公作、东汉卫宏作、非一时一人之作。学术界一般认为,《诗序》非一时一人之作。出土文献的不断丰富,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诸多新材料,兹对此再略作新探。

【娄林】古典学的“非学科”性质

古典学是一门亟待建设的学科,我们需要从古典语言、古典文本、政治史和思想史等各个层面思考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

【李长春】经史传统与古典研究

何谓“经史传统”,学界有不同认识。有人用它来指称清代学术中经籍整理、文献辨伪、史实考订、书志编纂的学术传统,这样理解显然过于狭隘。有人会把它视为经部之学和史部之学的总和,这种理解望文生义。

【董波】古典学与文明传统的价值传承

什么是古典学,古典学具体包括哪些范畴,中西古典学有何异同,古典学如何成为文明互鉴的纽带……11月6日至8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将在北京举办。在大会开幕之际,本报以专版形式,集中刊登6篇我国古典学学者撰写的文章,以飨读者。

【庄立臻】书藏古今 ——从天一阁看中华民间藏书文化

典籍的保存与传承有赖于中华数千年悠久精深的藏书文化,而天一阁就是中华民间藏书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深厚藏书文化土壤中开出的灿烂之花。

【林志猛】中西古典德性与价值的共契

中西古典思想家对于德性、自然、政制、人性等根本议题有共通的见解,在德性和价值理念上尤为契合。

【张培高 张江海】孟子“性善论”的发生与形成

孟子提出“性善”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意味着一种全新人性论的出现。因此,孟子的人性论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热点。

【何定攀】孟子性善论是功能说

我们一般把性善论看作孟子对人性善恶的看法,甚至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儒家的人性观点。但我们常常也会疑惑,人性真的是善的吗?

【米文科】王安石论“夫子贤于尧舜”

“夫子贤于尧舜”一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是孟子引述孔子弟子宰我的一句话。同时,孟子还引述了孔子另两位弟子的话,即子贡讲的“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和有若说的“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周景耀】重识孔子的“愤”与“乐”

如何理解孔子的“愤”与“乐”?从《论语》中的一段对话说起。

【赵馥洁】“君子不器”的价值意蕴

“君子不器”是孔子的名言,也是孔子关于君子人格最概括的表述。在历代学者的《论语》注释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南宋朱熹的解释:“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杨晓玉】赏中和韶乐乐器风采 感受文物中的金声玉振

中和韶乐是明清两代用于国家祭祀及宫廷庆典的音乐、舞蹈表演形式,是一种礼仪性的乐舞。中和韶乐制度始于明代洪武初年,其雏形源于先秦时期的韶乐,它由金、石、丝、竹、革、木、匏(páo)、土八种材质的乐器演奏,和以律吕,文以五声,八音迭奏,玉振金声,融礼、乐、舞为一体。

【张兆成】明清以来的孔府旧藏音乐文献

春秋之时,孔子以“六艺”教学,删定六经,阐明六教,开创了以礼乐文明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孔子曰:“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李明蔚】华夏民族价值理念彰显中华文明连续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其中连续性居于第一位,华夏民族价值理念使中华文明充满生命活力,铸造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连续性特征。

【常国良】王阳明与明代书院教育的发展

明代学术的转折和书院讲学的兴盛是从王阳明开始的。《明史》对此指出:“正、嘉之际,王守仁聚徒于军旅之中,徐阶讲学于端揆之日,流风所被,倾动朝野。于是搢绅之士,遗佚之老,联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王阳明以及王门弟子的书院讲学推动了明代书院教育的发展。

【许超杰】《穀梁》 学研究的历史与展望

《春秋穀梁传》作为《春秋》三传之一,是儒家最为重要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然而,相比于同属《春秋》三传的《公羊传》《左传》,历代《穀梁》研究较为薄弱,是三传乃至十三经中最为学者所忽略的一经。随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穀梁》学迎来了重要发展契机,取得了较大进展。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穀梁》学研究任···

【林存阳】清代学术的定位与研究进路

有清一代,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又是由传统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在长达两个半多世纪的进程中,可谓升平与动荡、有序与失范、理想与落寞等相互交织,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历史画卷。尽管其间有一些问题需要反思,然客观而论,许多历史遗产或资源也值得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