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泽逊】谈谈“经学”和“史学”的关系

经学,也就是研究阐释儒家经典的学问。儒家经典最初有“五经”:《易经》《书经》《诗经》《仪礼》《春秋经》。

【侯德仁】清朝官修西北边疆史地文献与“大一统”观念发展

清朝历经康雍乾三朝的努力,大一统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西北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加深,夯实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基础。为了有效治理西北地区,清朝官方先后编纂了《西域图志》《新疆图志》等多部西北边疆史地文献。

【韩建业】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格局溯源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引发广泛关注。中轴线是中国古代理想都城规划的核心特征,所体现的象天法地、建中立极、王权中心观念,折射出的对“中”“和”理想及社会秩序的极致追求,反映了鲜明的中华文明特性。这里所说的都城中轴线,必须南北基本纵贯全城,而非某一院落或建筑的中轴···

【彭巍】中国古代“法理”概念中的人与治

“法理”是古已有之的中国本土概念,最早出现于《汉书·宣帝纪》中的一段话:“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乃班固评价宣帝的“赞”语。目前,学界主要以两种方式解释这一最早的“法理”概念。

【刘梦溪】国际儒联荣誉顾问刘梦溪:中国传统文化怎样进入现代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是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的人一直以来的期待。但传统文化是个庞杂的范畴,以前并不这样笼统标称,而是研究哪一部分就用这一部分的内涵加以标称。如经济史、政治史、法律史、宗教史、哲学史、艺术史、文学史等,都是研究历史文化的一个个具体领域,或一个方面。把传统文化单标出来,是对传统和现代作了一个区隔。

【赵争】简帛文献与汉代《诗》学

与《诗经》研究相关的简帛文献较为丰富。阜阳汉简《诗经》、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安大简)《诗经》、海昏侯墓《诗经》为《诗经》传本,武威汉简《仪礼》、马王堆汉墓帛书、《硕人》铭铜镜、尹湾汉简《神乌赋》、郭店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上博简)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清华简)均有引《诗》论《诗》内容。

【郭君铭】《法言》中的政治观

西汉大儒扬雄希望在儒道衰坏之世重光德政,他创作的《法言》表达了对世道民心的殷切关怀,构建起自己的理论框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观。《法言》一书的思想精义,既是对传统儒家政论精华的阐释,也彰显出扬雄对所处时代政治难题的沉思与回应。

【刘余莉】“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如果大家都厌恶他,你一定要去观察,为什么他被人厌恶,不能够轻易相信众人的意见。也有人被众人所推崇,同样也不要轻易相信,要考察一下,他为什么被人赞叹?这说明,判断一个人的贤德与否,不能仅仅依靠沸沸扬扬的意见,而必须自己深入考察、细致了解具体情况,明辨众人赞···

【郭艳利】中国古代兵器的文化解读

兵器是战争的物化形式,关乎国家安危和社会稳定。《孙子兵法·始计篇》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世界兵器史上,中国古代兵器及其蕴含的文化精神独树一帜,体现着古代中华文明的价值取向和特性。

【汪谦干】从中华文明统一性看中华民族对国家统一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为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民族具有大一统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大一统”是贯穿中国历史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一条主线。

【张立敏】六尺巷的空间有多宽广

桐城是安徽省的一个县级市,在文化上却似星光灿烂,辉映千秋,浓郁的书香氛围赋予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文创作方面,当地清代出现“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天下文章,其出桐城乎”的盛况,诞生了全国性文学流派桐城派。作为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归聚作家千余人,绵延200余年,声势浩大,影响深远。桐城因而被誉为“文都”,···

【蔡德龙】晚清文学解经学的原理与可能

经学在近代瓦解之后,经学诠释学已散入历史、哲学、文学等现代学科,单一的学科视域无法进入完整的经学。经书具有哲学、史学、文学的多重特性,对应善、真、美。义理、考据、辞章正是基于经书的三种性质自然形成的研究理路,皆有其存在的天然合理性,并不存在完美而唯一的解经学。在汉学将求真的史学理路、宋学将求善的哲学理路推扬至···

【李平安】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现代文明价值

作为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而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则是培育这一精神力量的沃土。

【李景林】孔子的乐学教育

今人读书学习,似乎是一种苦差事。古人为学却不然。儒家为学之道,讲究学而能乐。这个“乐学”的观念,对于我们理解学习的目的和教育的本质,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杜泽逊】谈谈“经学”和“史学”的关系

经学,也就是研究阐释儒家经典的学问。儒家经典最初有“五经”:《易经》《书经》《诗经》《仪礼》《春秋经》。

【方彦寿】现存最早的“袖珍本”四书

在古籍版本中,有一种版式狭小的图书被称为“巾箱本”,后来又有“袖珍本”之称。瞿冕良的《中国古籍版刻辞典》介绍说:巾箱是古代装头巾用的小箱子。凡书的版型特小,可装在巾箱里面(形容其小的程度),可称为巾箱本。语见宋戴埴《鼠璞》。

【钱行】钱穆先生谈诗与一顿饭和人生

正在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学论丛》书中《谈诗》一篇,其中谈到杜甫和他的朋友卫八处士一起吃的一顿晚饭,即那首著名的诗《赠卫八处士》。

【赵培】重审孔传本《古文尚书》的出现背景

王国维在清华授课时曾条理过《尚书》学演进脉络:“《尚书》今古文皆已绝,惟因汉儒之说,略存一二而已。自晋梅赜《伪孔传》盛行之后,历六朝隋唐不改,唐且为之疏,而《伪孔传》遂定为功令矣。”

【李文文】孔子论“政”与“正”

孔子劳心于政治,这源于儒学的根本关切。孔子思想中没有“两个世界”(今生、来世)的说法,他信奉现实现世的生活世界。

【朝戈金】春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

朝戈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内蒙古大学特聘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参与包括春节在内的多个项目的非遗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