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剑华】蜀学从何时开始兴旺的?

西汉王朝统一全国之后,积极发展经济与文化,特别重视教育与读书,由此而日渐兴旺繁荣。当时的蜀地就涌现了很多秀冠全国的文化精英,其中既有笔力雄健的文豪,又有学问深厚的大儒,还有卓尔不凡的高士。

【郭沂】《论语》的结集

关于《论语》是如何成书的这个问题,两汉学者多有记载,这在历史上本来没有疑问。如刘向说,《论语》“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刘歆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汉书·艺 文志》)匡衡说:“

【吳笑非】地域

薛氏曰:“《王制》曰:“凡四海之內九州,州方千裏。”《孟子》曰:“海內之地方千裏者九,齊集有其一。”

【杨国荣】文明的价值意义

以文明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同志把文明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这一点。

【张劲松】书院文化在江西中小学的传承与创新

江西是我国古代书院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具有起步早、数量多、类型全、影响大等特点。以白鹿洞书院为代表的古代江西书院,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与贡献。

【张新科】《史记》体现的大一统观念

历史著作既是一个民族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民族生命和思想精神的重要载体。《史记》承载的思想非常丰富,大一统观念就是其中的核心。

【刘增光】五经与中华文明的礼让精神

“礼让”是中华文化中渊源甚早的重要德行和观念,以“让”作为核心字的“谦让”“礼让”等词汇至今都为人们所常道及。从思想学理上进行探究可知,周代礼乐文明有着“圣人贵让”的传统,以让为礼的实质与精神,“让”与礼制政治实践紧密相关。今人观念中作为公民道德的文明礼让,也正是几千年来以礼让为核心的礼乐文明的遗留和传承。

【张小霞】朱熹哲学中的人与宇宙

宋人所建立的世界观对中国近世的世界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代表性的体系是由朱熹完成的。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带来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自然与人文之间有着明确的分野。那么,朱熹的世界观与现代人的世界观有什么不同?朱熹哲学中的天地、人和万物的关系是怎样的?

【刘凯】北魏礼制变迁的图景与脉络

北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华北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其礼制熔拓跋俗制与华夏典制于一炉。两者间既有碰撞和冲突,亦有交融乃至转化。因此,所谓“北魏礼制变迁研究”,可拆分为“北魏”“礼制”与“变迁”三个关键词,分别考量。

【刘彬】从出土文献看孔子的学《易》阶段

关于孔子与《周易》的关系,传世文献记载只有三条。《论语·述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此关键词“易”,《鲁论》作“亦”。若如此,孔子与《周易》就没有关系。

【刘光胜】新见文献视野下的“文王演《周易》”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周文王是易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中坚人物。“文王演《周易》”是否确有其事,以及推演易学的具体内容,向来是学界辩难的焦点所在。

【陈霞】汉代尊孔崇儒下的儒学与社会

随着孔子、儒学在汉代地位的提升,以及汉统治者尊孔崇儒的重视,汉代社会尊孔之风也逐渐兴盛。从曲阜汉代碑刻来看,在鲁地,无论是以鲁相为代表的官僚阶层,还是以孔子后裔为代表的孔氏家族,甚至是鲁地的平民百姓,都自觉地给予孔子应有的尊重,并自觉继承孔子学术,发扬儒学,对孔子思想、儒家观念在社会中的传播与推广做出了重要贡···

【董文】鹤鸣九皋、有鸣仓庚、鸢飞戾天……看《诗经》里的飞鸟翔集

《诗经》中有很多关于鸟的描述,提及的鸟名达三十多种。古人对鸟类观察细致,了解各种鸟的生活习性,并联想到人类世界的各种现象,有感而发,写下了多首与鸟相关的诗篇。

【萧放】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认知天地社会人生的重要表达与生动实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与民族精神特性;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生动地传递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滋养着中国人的根与魂,是维系与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

【阮忠】苏轼的“仁统”与韩愈的“道统”

苏轼的“仁统”是效韩愈的“道统”提出来的。韩愈的“道统”是老话题,但少有人说苏轼的“仁统”。

【董婧宸】夏至

夏至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一般在公历六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交节。在二十四节气中,夏至是最早被先民观测和记录下来的节气之一。

【蒋成峰】《千字文》:传习千年的识字书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这篇旧时儿童都能背诵的《千字文》,作者为南朝梁代的周兴嗣。据传,梁武帝为了教皇子们学习汉字、书法,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了1000个零散的汉字,让周兴嗣将其编成一篇完整的诗文。

【魏栋】战国竹简推进“夏商周释地”

20世纪以来,“地不爱宝”(大地不吝啬它的宝藏),出土文献大量涌现,70年代以后更是进入出土文献大发现时代。出土文献主要指地下出土的带有文字信息的文物资料,甲骨文、金文、简牍是其大宗,还有玺印、封泥、陶文等杂项类。其中的地理信息,给“夏商周(包含西周、东周)释地”工作不断注入新动能。而战国竹简因其出土数量不断攀升、文···

【王勇】干宝《晋纪总论》中的“治道”

干宝,字令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自幼博览群书,出仕后曾担任佐著作郎。东晋政权刚刚建立,干宝就由王导举荐出任史官,并受命撰修《晋纪》。《晋纪》取法《春秋》,采用编年体,记载了西晋宣帝至愍帝间一百余年之事。《晋纪》一书文字简约、记事审慎、议论得当,得到了历代史家的交口称赞,有“良史”的美誉。《晋纪总论》是附于···

【魏栋】战国竹简推进“夏商周释地”

20世纪以来,“地不爱宝”(大地不吝啬它的宝藏),出土文献大量涌现,70年代以后更是进入出土文献大发现时代。出土文献主要指地下出土的带有文字信息的文物资料,甲骨文、金文、简牍是其大宗,还有玺印、封泥、陶文等杂项类。其中的地理信息,给“夏商周(包含西周、东周)释地”工作不断注入新动能。而战国竹简因其出土数量不断攀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