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燕】中华典籍章句注疏之学的当代翻译学价值

“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章句注疏被尊为中国学人做学问的入门基本功,与之相伴而生的注疏体在漫长的国学学术发展史中成为中国文化治学和表现思想的主要方式,章句注疏之学便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学术的重要载体。

【吴安宇】作为学堂乐歌的《诗经》

大部分人对于“学堂乐歌”的印象可能为20世纪初期受到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等地的西乐影响,由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人依曲填词或自主创作并在我国各地新式学堂的乐歌课中所传唱的歌曲。事实上,此可视为“学堂乐歌”的狭义定义。广义的“学堂乐歌”指学堂中所歌之曲,既包括20世纪初的新式学堂中的乐歌,也包括古代学堂中所唱乐歌。

【魏衍华】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

讲清楚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中国有约·相约山东”活动向海内外展示孔子故里曲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内容。山东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都城,是五千年中华文明重要的见证地,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相约山东曲阜,让我们一起走进东方圣城,走近圣贤的精神世界,感悟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孔祥安】“慎”的五个方位

慎,就是小心、谨慎、慎重的意思。它不是犹豫不决、畏首畏尾,而是一种道德修养、道德自律。它要求一个人知敬畏、守道义,做事谨慎、严格自律。对领导干部来说,慎是一种理性的戒惧与自警,是一种必备的修养与境界。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议题。慎常常被看作是一种道德素养,一般会与人的思想行为联系在一起。

【辛红娟】《中庸》儒家思想的逻辑框架与当代价值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格,而作为儒家“四书”之一的《中庸》,不仅承载着孔子及其门生传授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更是中华民族“中和”哲学思想之所系。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周庆许】何谓“木铎之教”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刘余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

在《论语》的开篇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学”字作为整部《论语》的领起,可谓意味深远,说明学是安身立命、经世致用的关键。古人所学乃圣贤之道,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不尊师则无法超凡入圣,修齐治平亦沦于空谈。故《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尊师、敬学对于明德、传道、治国···

【王勇】《春秋》经传与《搜神记》的文本联系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详细探讨了六朝的志怪,当论及颜之推《冤魂志》时,云其“引经史以证报应,已开混合儒释之端矣”。这一论断表明,鲁迅已经意识到六朝志怪与儒家经典之间存在联系。六朝时期,儒家经典是士人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士人的创作受到经传影响颇深。干宝在编纂《搜神记》时即取法《春秋》经传,从内容形式到思想旨归···

【张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域外司法中的影响

我国法律实务界和法学理论界应当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具体案例中的理解、研究和应用,让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司法实践中绽放出新的智慧光芒,也为其他国家法院审理类似案件、为国际社会制定相关规则提供重要参考。

【刘崧】“游于艺”别解

《论语·述而》大多记载孔子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的纲领、内容、方法与旨趣等,从中可以窥见孔子的教育境界和生命理想。其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非常精练,只有四小句,总共十二个字。

【刘君武】安福《春秋》著称天下 ——论明代科举安福专经特点

士子希望获得科举成功,其选择本经时就绝不能盲目,而通常要考虑家庭及地域的科举风气。久之,便形成了某个地域范围内士子研习同一部经典以应科举的传统。这种一个地域集中地研习某种经典以应科举的现象,可称之为明代科举的“地域专经”。台湾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教授张艺曦曾谈到:安福《春秋》学与浙江会稽、湖北麻城并称为全国三大《···

【吕庙军】清华简与先秦诸子思想交融研究新进展

迄今为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已发布13辑清华简整理研究报告,凡64篇简文。清华简公布以来,以其丰富内容和珍贵文献价值,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极大反响。清华简向以经史类文献而著称。

【张靖杰】董仲舒:汉代名学之渊薮

“名”的议题在先秦一时盛极,却于秦汉之际日趋式微乃至中绝。然而,立足于“新名学”的视域,汉代仍然有名学,有别于受西学影响而局限于逻辑与语言的狭义名学。汉代名学侧重伦理的、政治的“名”,注重从“正名”到“正政”的致思进路。作为方法的“正名”也并不属意在是非的意义上追求名实相合,而落实于经典诠释与字义训诂。对此可以从作为汉代···

【包佳道】张载:宋代“名学”的开创者

长期以来,近代知识方法(名言方法)主导的“名学”研究于宋代关注不多,且贬斥其伦理政治(名教)意涵。

【于景祥 张力仁】科举考试中的“独占鳌头”

这首夸耀状元登第的诗,出自宋人汪洙的《神童诗》,目的是劝勉学童用心于科举功名。殿试放榜时,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欧阳祯人】王阳明对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推进

《尚书·五子之歌》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应该是“民本”一词的源头。这八个字可圈可点。“民”是国家的根“本”。“固”,在农耕文明的状态下有安居乐业的意思,有生活资料充足的意思,还有精神世界稳定的意思。由于中国古代生产力较为落后,大家必须团结一心才能面对各种灾难,所以,这种民本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我们是应该同情理解的。

【姜妮伶】儒家实践智慧的三个面向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儒家实践智慧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它要求人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与伦理情境中,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与对象作出灵活应对和恰当决策,这体现出一种方法论智慧。

【龙涌霖】“一贯”与“力行” ——孔子“一以贯之”说新解

在现代汉语中,“一贯”有两大含义,一指某种始终不变的状态,二指用某一个道理去贯穿万事万理。

【李红英】宋婺州市门巷唐宅刻本《周礼》

宋婺州唐宅刻本《周礼》十二卷,东汉郑玄注。郑玄(127-200),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曾入太学受今文《易》学与公羊学,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后师从马融,学古文经学。郑玄潜心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遍注群经,自成一家,人称“郑学”,为两汉经学集大成者。

【李建明】韩愈《师说》之“师”新解

《师说》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韩愈时任四门博士。文章中所谓“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唐人并没有否定这样的断文识字的教师,而是指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