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敬仪】“横渠四句”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自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张载的《横渠语录》,冯友兰先生称之为“横渠四句”。

【张品端】朱熹精神品格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市朱熹园考察时强调:“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陈晓霞】孟子的仁政思想智慧

战国时代,分封制日渐瓦解,统治阶层穷奢极欲,老百姓苦不堪言。孟子赓续孔子的君子“仁”学,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仁政思想,引导人们成就美德,成为向善向上之人,最终实现“天下定于一”“万物归于仁”的理想社会。

【李华瑞】关于重建北宋经学及学术思想的思考 ——《荆公新学研究(增订版)》序言

20世纪初,梁启超为王安石及其变法翻案以后,研究王安石的热潮持续到今天而未见消退。王安石在政治、经济、文学和学术思想等领域都有建树。但是20世纪研究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熙丰时期的变法为主,而对其文学和学术思想的研究仍处于较为薄弱的境况。

【张重岗】孔子诗教的文化价值

在现代语境下,重新思考孔子诗教的文化内涵,对于新礼乐文化的建构具有启示性意义。孔子诗教是在周代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下重建礼乐文化的重要环节,其文化内涵的核心在于文化生命的自觉。

【王柏俊】中国文化所践履与追求的,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默契共生

近代以来,以征服、改造自然为指引的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破坏和过度开发,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巨大损害。随着工业化加速、能源和资源大量消耗以及生活方式改变,现代文明的异化现象不断显露,直接威胁人类自身的存在、发展与完善。

【盛珂】由《明夷待访录》看黄宗羲的实学

黄宗羲(1610—1695)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他著述颇丰,其中《明夷待访录》更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非常重要且特殊的一部著作,集中体现了黄宗羲的实学思想。

【唐进波】儒家宋明理学与九江关系渊源

“宋明理学”简称“理学”,也称“道学”或“宋学”,是精准化的儒家哲学;以传统道德伦理为核心,吸收了佛道精华,是时代下儒释道的共同产物。九江是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第二故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亲手兴办的白鹿洞书院成为理学重地,延续了中国三千年的传统文脉,并影响至今……

【范梦】孝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底色

《论语·学而》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乃儒家学说思想核心,而孝悌为其本,是中国文化之起点与基石。

【朱有邻】荀子心中的大儒是什么样子?

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随着战国儒学的发展,出现不同类型的儒者。在众多儒者类别当中,荀子最推崇的是大儒,这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之一。荀子认为周公和孔子是大儒典范,他们内圣外王、知行合一,有着时不我待的进取精神。

【刘晓艺】《先正读书诀》里的“读书之法”

中国古代的读书法类著作,依据文体,大致可归为四种。一是读书故事类,如明人陈继儒的《读书十六观》,收古人读书掌故、佳话,旨在倡明读书之趣,然某些篇章荒古要渺,所辑缺乏系统;继之者颇不乏,仅明代就有屠本畯的《演读书十六观》、吴恺的《读书十六观补》、吴应箕的《读书止观录》等。

【郭沂】从《论语》类文献看孔子思想及其演变

自宋人首开疑古之风以来,研究孔子的著作虽不可胜数,但所引据的材料多半没有超出《论语》一书。人们对其他古籍中所保存的大量有关孔子的记载,或讳莫如深,或斥为赝品。更有甚者,最近有人提出《论语》到汉代才结集成书,其真实性也值得怀疑(朱维铮:《论语结集脞说》,载《孔子研究》1986年创刊号)。

【刘渝西】朱元璋给历代16位皇帝建了个群,乾隆为什么要扩到188位?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上有一座气派如故宫的院子,院子里的大殿有着故宫乾清宫一般的规格等级,4通雍正、乾隆皇帝所立的御碑以及刻写着6种文字的下马碑,表明这里不是普通的古建筑。

【胡淼森】“君子忧道不忧贫”

中华文化经典中不乏对于君子形象的描述。比如君子之德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君子矜而不争等,最令人动容的是这句:“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忧道不忧贫是君子文化和士大夫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无数读书人寄意寒星、自励自警的金玉良言。

【何文斌 董晓波】《三字经》的译介促进了中国古代蒙学思想的世界传播

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叶帮义】“反省”:儒家思想的一大底色

孔子非常重视人生的反省,我们在《论语》中能找到很多这方面的言论,如《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而》:“就有道而正焉。”《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李旭】礼文与仁心 ——基于《仪礼郑氏注》心理维度的讨论

春秋之世,礼教陵夷,孔子尝感喟:“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而当门下高弟颜渊问仁之际,孔子复答云:“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由此观之,孔门仁礼论是往复双向的:一方面,如果没有仁心作为基础,任何仪节都将流为具文;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礼仪···

【王祥辰】审思清代学术史研究

清代学者在考据、义理、辞章、经济等古代传统学问上,均进行过广泛总结,具有集大成的特质。这些研究影响到现代学术界的经学、史学、小学、文学、校勘、辑佚等学科的发展,乃至天文、数学、音乐等学科的建立,至今仍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周思中】明德修身: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与大学思政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核心,也是我国一项庄严而紧迫的任务。在全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多元文化较量更加激烈、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如何使当代大学生能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能否切实把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关系到能否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景天魁】深掘“群学”资源 ——对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概念的思考

钱穆早在1951年就曾发问:“不了解中国历史,又怎能了解今天中国这四亿五千万的老百姓呢?”这个可称为“钱穆之问”,今天的社会学研究同样需要深思。费孝通就曾肯定地回答:看社会,看文化,“必须历史地看,只有在历史中,文化才显示出其真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