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佳明】湖湘文化的三重属性

现在湖湘文化很热,说法也很多。从空间上讲,湖湘文化是地域文化;从时间上讲,湖湘文化是历史文化;从内涵上讲,湖湘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文化,我们从多维度认识湖湘文化,深刻理解湘人精神、湘人血性和湘人思想,这有利于更深入全面地把握湖湘文化。

【朱有志】充分发挥好利用好湖湘文化的当代价值

优秀文化之所以成为传统,是文化优秀品格的历史性贡献使然,而历史发展的延展性和连续性又内在地规定着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精神的耦合性,这种体现耦合性的文化基因既蕴含其在新时代的当代价值,更彰显出新时代需求的厚重意蕴。

【朱汉民】湖湘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湖湘文化形成、发展于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是丰富多彩的中华地域文化之一。湖湘文化兴起的历史条件、发展机遇、独特贡献,均是与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建构密切联系在一起。湖湘文化之所以在中华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因为它以自己的人文追求、文化精神对中华文化的绵延发展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邓小东】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 ——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⑩

《礼记·礼运》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千百年来,讲信修睦的思想,塑造了中华民族敦厚平和的禀性。《左传·隐公六年》有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和睦邻邦是我们一贯的“为邻之道”。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思想,已经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何绍辉】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 ——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有着丰富的方法论资源。“执两用中、守中致和”就是其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列举了“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等重要元素。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

【高辉】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⑧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重实际、重践履是一种鲜明的价值取向,也是一个突出的思维特质。自先秦始,尤其是汉代以降,历代先哲们把重实际、重践履的民族特性归纳成实事求是、知行合一这两个重大哲学命题,先贤们围绕这两个命题、两条主线,形成了一系列独具中华文化标识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精华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

【吴金】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 ——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⑦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其中就包括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这一重要理念是中华民族对整个宇宙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根本看法,包含着从万物相联而非孤立片面的角度看待世界的价值观念,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直接经验来源。

【邓子纲】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 ——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⑥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富民厚生、义利兼顾”既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又是安邦定国的民生基石。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经济伦理,为发展中国现代经济伦理、携手世界经济共享繁荣提供了重要指引。

【夏昕】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 ——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⑤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骄傲。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托举着一个民族的现在,指引着一个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之一。

【刘林翔】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 ——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数千载,家国情怀始终是鲜明底色。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其中,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作为重要元素之一,是流淌于中华民族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激励着我们风雨无阻向前进。

【张勤繁】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 ——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③

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就的坚不可摧的文化护盾,造就了中国的韧性,成就了中国的伟大。这种共同体意识,来源于中华文明悠久厚重的大一统传统,两者之间有着深厚的内在契合性。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其中一···

【郝涛】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 ——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②

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之一。“民惟邦本”出自《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阐述了我国传统的治国安邦理念:人民是国家的根基,只有不断夯实根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为政以德”出自《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唐小芹】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①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与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中的包容性、和平性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在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入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并转化成与时俱进、视野阔达的全球治理观,呈现出“怎么来、怎么化、怎么办”的清晰的文化传承脉络和文明发展轨迹。

【曹润青】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礼记·礼运》篇“天下为公”“天下大同”观念,向世界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高远的社会理想。这一理想既以“天下”为单位,涵盖整个世界,从而超越单一国家、民族与文化的个别立场,体现最为普遍的人类立场;同时,它又以“公”“同”为价值追求,超越民族、文化、国家间的等级观念与歧视偏见,传递全···

【李春蓉】异域风雅颂:《诗经》在俄罗斯传播的思考

俄罗斯学界从世界文学的高度给予《诗经》崇高的评价,充分肯定《诗经》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1880年,俄罗斯《诗经》学的奠基者——汉学家王西里撰写了世界第一部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纲要》,他在书中写道:“《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也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著名《诗经》学专家费德林把《诗经》界定为世界文学经典,···

【陈品】七月十五,不只是“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尽管这个节日有着浓厚的道、佛两教色彩,但中元节的最初来源,却带有深刻的儒家印迹。

【任俊华 郭子一】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

儒家诸多经典阐释了“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其中,《中庸》阐释得最为明确详实。《中庸》释“执两用中”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两端”者,“过”与“不及”,执其两端循中道而行,是君子德性修养、行为处事最合宜的尺度。

【王广禄 陈林 刘怡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管理学智慧

畅通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的血脉联系,发掘“人本”等思想资源的内在价值并将其运用于现代管理实践,探索建构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有助于从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共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刘余莉 刘红利】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礼记》中的乐教思想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人的心灵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乐也是孔门“六艺”之一。“士无故不撤琴瑟”,显示出音乐在古代士大夫生活中的重要性。可以说,古人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在正式的祭祀、聚会等场合,都有德音雅乐来陶冶性情。和谐雅正的音乐,能达到深入人心的教化效果。

七夕小知识:为何流行吃“巧果”?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穿针乞巧、储七夕水等习俗,都体现了一种“中国式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