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显】中华法系何以独树一帜

中华法系是中华法治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法治发展史上堪称传奇的佳话。中华法系在秦汉变法中萌芽,在唐风宋韵中长成,在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中展开,编织着东方大国气韵生动的法治故事,蕴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法理经义。

【王伟】关中新见唐代墓志多维视域研究

秦汉以降,丰碑大碣云起。至隋唐,世习所趋,社会各阶层多将墓志视作通往彼岸世界的重要凭证而深埋幽泉。自宋至清,文人雅士穷遐方绝域,以集古为乐,金石学应运而兴。20世纪以来,各地墓石多有出土,尤以关中为盛。出土墓志所及人物,显人晦士多隐名其间,加之未经后世文献传抄、改易,故极具文献价值。陈尚君云“新晋学者的治学,必···

【王晓鹃 弋丹阳】《丰川全集》《丰川续集》考述

王心敬(1656—1738),字尔缉,号丰川,陕西鄠县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在理学、经学、政治、教育、农业、军事和荒政方面都卓有建树,在关学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王心敬一生无意于仕途功名,清贫度日、专心致学,著作非常宏富,而《丰川全集》和《丰川续集》无疑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杜阳 光瑶】鲁学的界定与源流辨析

鲁学是先秦两汉时期重要的地域学派,对中国思想、文化、政治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鲁学局限于经学或儒学范围,而广义的鲁学则是鲁地或鲁文化区的学问。作为一种地域文化,鲁学研究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厘清。

【闫现霞】晚清民国《尚书》 学研究的价值与成就

经学是诠释儒家经典的一门学问,对传统中国的文化、社会意识等有着深刻影响。作为儒家经典,《尚书》为历代学者疏解训释。对《尚书》的形成与流传、注解与考证等问题的持续研究,形成了专门之学——《尚书》学。

【王彬】中华传统“修身”文化于当代育人强人价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中国人创造了独特的“修身”文化,它凝聚着华夏民族的智慧,令华夏民族的君子风范展现于世界文明之中。

【周淑萍 杨批额】汉魏六朝陕西经学的总体风貌

陕西作为十三朝古都所在地,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不论是历史遗址、文物遗存、古代墓葬,还是汉魏经学、宋明关学、明清诗文,都在全国闻名遐迩。整理、保护和研究陕西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强省意义重大。

【袁芳 柳士彬】教与学的意蕴递变及实践指引 ——《礼记·学记》的现代价值

《礼记·学记》对教与学辩证关系的阐明以及对为师、为学之道的申论,对于教学实践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学记》作为首次系统阐述教、学关系的著述,是中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其中,“学学半”的思想从本质上揭示出教与学的对立统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思辨,值得深入挖掘和探究。

【郭征】王船山实学思想的理论建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着力于在“理学”与“心学”之外,挖掘中国思想中的实学传统,葛荣晋教授将“中国实学”定义为“从北宋开始的‘实体达用之学’”。换言之,“实”与“虚”相对,最初来自宋明时代理学家对佛教、道家崇尚空无之说的反思,进而从宇宙本体、道德实践、经世致用等层面彰显儒家思想传统中的实践倾向。

【孙宝山】明末清初诸大家的经世学

明代前期,学术的基本形态是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的纂修完成正式确立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乐道也】《论语》闲读:诗教、礼教和乐教

“兴于诗”,是修身;“立于礼”,是立身;“成于乐”,是成就人的道德品性

【王杰】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

【何努】中华文明探源展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特征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南。

【张晚林】晏子与孔子

晏子以其高洁孤忠之情怀竭力辅佐齐国三代君王,可谓臣子之冠冕也。然晏子一生无著述说其治,亦无门人传其学,其生命终结,其政治事业亦随之已矣。无著述、无门人,说明晏子并无政治理想以期传之后世,只有“事”之究竟,而无“理”与“学”之发越,以此较之孔子,可谓霄壤云泥也。

【孔筱龙】汉学的三大学脉

吴派和皖派,这是自近代以来刘师培、章太炎等人对汉学学派的划分,后来又有扬派和浙派。但当时人并不这么分。

【李朝正】巴蜀《易》学源流考述

《易》学是巴蜀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据历史记载,蜀人读《易》、授《易》、解《易》特别用心、用力。

【魏志远】明代日用类书对民间伦理的传播

日用类书起源于南宋末年,兴盛于明清时期,是由民间书坊刊刻的记载民众日常生活实用知识的通俗读物,具有日用百科全书性质。为便于教化民众,历代日用类书编纂者会选取通俗易懂的民间伦理编入其中,并根据内容将之分别归入《劝谕门》《训童门》《四礼门》《养生门》等类目。明中后期以来,新刊刻的日用类书多以“便民”“便览”等字眼为标···

【袁芳 柳士彬】教与学的意蕴递变及实践指引 ——《礼记·学记》的现代价值

《礼记·学记》对教与学辩证关系的阐明以及对为师、为学之道的申论,对于教学实践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学记》作为首次系统阐述教、学关系的著述,是中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其中,“学学半”的思想从本质上揭示出教与学的对立统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思辨,值得深入挖掘和探究。

【闫现霞】晚清民国《尚书》 学研究的价值与成就

经学是诠释儒家经典的一门学问,对传统中国的文化、社会意识等有着深刻影响。作为儒家经典,《尚书》为历代学者疏解训释。对《尚书》的形成与流传、注解与考证等问题的持续研究,形成了专门之学——《尚书》学。

【杜阳 光瑶】鲁学的界定与源流辨析

鲁学是先秦两汉时期重要的地域学派,对中国思想、文化、政治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鲁学局限于经学或儒学范围,而广义的鲁学则是鲁地或鲁文化区的学问。作为一种地域文化,鲁学研究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