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浅谈《诗论》与孔子删诗

笔者的学术研究,是从《孔子诗论》开始的。廖名春先生曾指出简文并非全部是孔子论诗,故改称《诗论》。而经过简序重排,所谓颂、雅、风的顺序说明显然站不住脚。《诗论》的出版,并没有解决大家关心的子夏传《毛诗》、诗序等问题。

【张庆利】班固以德论“文”

班固论“文”的文字,既见于《汉书》等专书,又见于《离骚赞序》《两都赋序》等文章。在《汉书》中,班固虽然还没有专门列“文苑传”,但从其《叙传》可见,他为一些人物立传,目的就在于文学的贡献。同样是为司马相如作传,而且班书之传基本照抄迁史,甚至赞语亦近似,但其作意却似同而有异。《史记·太史公自序》称:“子虚之事,大人赋说···

【杨军】口述与文本:两汉经学今古文新议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基本是各种实用技能的培训,不涉及文本教育。孔子确立六经为新的教学内容,保留礼、乐两种技能培训科目,另设诗、书、易、春秋四门课程,皆为文本教育。孔子晚年始编定六经,才有了固定的文本。此前的儒家教学活动显然仍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以口授而不是以文本学习为主要方···

【虞万里】中国经学的经典文本与思想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核心和源头非经学莫属。“经学”一词,始见于西汉文献。《庄子》举孔门六艺,已有“六经”之名。汉武帝时,《诗》《书》等五经相继被列为官学,由博士传授。因弟子从师研习某经,皆属专门之学,遂有“经学”之名。经学承自春秋诸子中儒家之儒学,以六艺为主要传授内容,至宋发展成理学。

【彭林】中国经学的性质、价值与学科地位

中华传统学术以经、史、子、集四部为大纲,而以经部冠其首,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孔子删述的“六经”,被誉为古代中国的“教科书”,更是尽人皆知的文化常识。而在近代中国“全盘西化”的思潮下,犁经为史,将经学逐出大学的学科体系,令中国文化的根荄遭受重创。回归史实,拨乱反正,还经学以公道,使中华文明发皇,适其时矣。

【刘雁翎】宋韵文化再认识

“宋韵”是两宋时期的文化美学、精神价值和物质形态,是两宋文化的核心与精华。宋韵文化汇聚了两宋时期独特的文化风尚和精神气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跨越时空的当代价值和博大深远的世界意义。早在1985年,何昌林在《唐风宋韵论南音——写给海内外南音弦友》中就已提到“宋韵”。

北京大学“汤一介当代学人讲座”系列首场讲座举行,陈来主讲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宗旨与···

为展示20世纪学人在时代变迁中追求真理、潜心为学的学术人生,以激励后人,中国文化书院发起设立“汤一介当代学人讲座”。2023年4月9日下午,“汤一介当代学人讲座”系列首场讲座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2报告厅举行,主题为“从贞元之际到旧邦新命——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宗旨与精神境界”。

【葛斯青】《尚书》中的修身智慧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美誉。《尚书》垂世立教,上至唐虞,下至秦穆,内含“典”“谟”“训”“诰”“誓”“命”。《尚书》文本有亦经亦史的特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满招损,谦受益”“玩人丧德,玩物丧志”等言论体现出德为政本、敬德保民、勤俭戒贪、任贤尚公、明德慎罚、刑以弼教等治道思想,反映出···

【魏衍华】《孟子》中的财富观

谈及战国时期的大儒孟子,人们很容易想到的是他的“性善”学说,想到的是他的“仁政”蓝图。无论是“性善”还是“仁政”,本质上说都是孟子欲从根本上解决战国时代的社会问题而服务的。所以,孟子的“仁政”学说是治国理政的学说,是孟子式的“王道之治”,是孟子心目中的“大同理想”,其中自然也就包含他所设计的经济制度,就会包含他的财富观。

【杨衎 陈民镇】从清华简看阴阳家与儒家的交汇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五纪》《参不韦》,相继于2021年和2022年整理公布。这两篇长篇佚籍分别以“五纪”“五刑则”为中心描述天人秩序,内容彼此相关,都兼容了阴阳家、儒家等学派的思想,为我们了解战国至西汉阴阳家与儒家的两次交汇提供了重要线索。

【姚近复】母亲节里话母亲

前几天是国际母亲节,又能看到大家转发各种祝福母亲的文案与作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变得隆重了起来,或许是“母亲”这个主题与我们传统的文化契合的过于紧密,以至于很少有人注意到国际母亲节其实是个“洋节”,更确切的说是美国母亲节(英国母亲节是公历3月10日)。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

【刘昭】学成以君子:荀子“劝学”思想发微

在今本《荀子》中,《劝学》居首,《尧问》居尾;在今本《论语》中,《学而》居首,《尧曰》居尾。尤其二书均以“学”与“君子”开篇,立意若合符节。可见,这种相仿的排篇绝非无心插柳,而是整理者有意参照《论语》的篇章顺序来安排《荀子》,突出孔、荀对学以成君子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在荀子看来,“人之生固小人”(《荣辱》),而“学”···

【任莉莉】走进经典的阶梯 ——朱子《小学》的当代蒙学教育价值探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其内核之一则是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一系列儒家经典。反思当前的蒙学教育实践,有一个现象耐人寻味,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颜氏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等蒙学读物多为人们所熟悉,然而自民初以来,朱子辑录的《小学》这部在历史上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经典性启蒙读物,···

【朱赟斌】从“三圆”物化载体看文明的连续性

圆丘祭天的记载首见于《周礼·春官·大司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圆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该祭天的时间为每年冬至日,文献中亦有夏至日祭天的记载,如《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

【董丽娜】其实孔子也是环保人士

破烂不堪的屋内堆满了十年来的报纸,旁边的“八筒”带着对主人的思念静静睡去,结束了它等待的一生。电影《忠犬八公》到这里也接近尾声,看着女主人泪眼婆娑抚摸着体温渐凉的“八筒”,我不禁想起孔子葬狗的故事。

【谢扬举】文化中国与文化力量:理解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只要中华民族在,中华人文精神就有延续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为什么中国文化得以长期延续?这就不能不谈及文化中国。

【周游】舌尖上的谷雨

孔子说:“不时不食。”(《论语·乡党》)意思是说,饮食要应时令,到什么季节就吃什么季节生长的东西。到了谷雨时节,白天的时长越来越长,无论南北,气温都在快速升高。江南已经进入雨季,北方的雨水也在增多,空气逐渐潮湿,气压也开始走低。那么,我们谷雨应当吃些什么呢?

【谢青松】读书的四种境界 ——《读论语孟子法》解读

在《论语集注》的开篇,朱熹辑录了程颐关于读《论语》和《孟子》方法的相关论述,作为《论语序说》和《读论语孟子法》。在这些文字中,程子谈到了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

【孙美娟】提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影响力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文明交流互鉴,加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体系建设,4月14—15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与‘一带一路’建设高端论坛”在京举办。与会学者认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凝聚着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

【彭江虹】用节气文化滋养当代生活

赏牡丹、吃香椿、饮谷雨茶,当人们在鲜花和美食中细品幸福生活的滋味、感受这个春天的最后一次回眸时,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已经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