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峰】“孔老”还是“老孔”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之交响与变奏。

【刘乾阳】天人相分与相合:解读柳宗元思想的一个视角

如果按照传统天人关系的区分的话,柳宗元属于“天人相分”阵营的思想家,但其“相分”却有不彻底性。概而言之,其天人关系论是批判天人感应之“相分”与强调人与自然交融之“相合”的统一,而这也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本身的复杂性。

【梁晓颖】《诗经》中“兔”的文学书写

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的“兔”很早就进入了周人的歌咏中。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305首,其中含有大量动植物意象,涉及草木鸟兽虫鱼250篇,占所有诗篇的82%,其中植物143种,动物109种。“兔”出现在5首诗中,“兔”字被提了13次。

【田鹏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程乐松】从哲学史出发的中国哲学

“述而不作”是孔子对自身思想实践的基本定位,背后既有一种独特的历史意识,又体现了古代中国思想建构中的“普遍主义”特色。“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期许并不是一种保守主义,而是一个为持续的哲学思考奠定合法性的信念。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解中,会将“道”与“术”混淆起来,“道”的超然性和超越性建立在其始终不能被完全掌握的晦暗基础上···

【娄林】作为开端的《论语》与《论语》的开端

孔子一生的政治生活,大抵可以说是失意栖遑的。不过,孔子失意之后的“退”,却开启了另一个更加恒久的开端。在距离四十不惑不远的年纪上,孔子从齐国返回鲁国,开始“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史记》);晚年自卫反鲁,“退而修《春秋》,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说苑》)。孔子以自己所修的典籍教授弟子,而《论语···

【林光彬】中华文化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源头活水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学术资源尤其是经世济民、经国济世等富民富国思想,是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底色。

【魏耀武】校勘工作中的“小疵”与“大体”

《韩非子》云:古之全大体者,不吹毛而求小疵。后世之人常把“求小疵”与“全大体”对立,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小疵”与“大体”作为关系和范畴,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它们也存在于古籍校勘工作中。对于校勘工作而言,“求小疵”乃职事所在,无可厚非,其与“全大体”相辅相成,本无抵牾。不过在实际校勘工作中,由于简化或悖离校勘的本义,确···

【王锟】宋濂学术身份之勘定与还原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生活于元明革鼎之际。他前半生处于山林民间,后半生居于台阁要职,达至立德、立言、立功之“三不朽”,彪炳史册。同时期名士,学问与功业均隆盛者,莫如宋濂。然而,在中国思想史上,宋濂的学术身份归属颇有争讼:即宋濂是文人还是儒者?宋濂是陆学还是朱学?宋濂是否为佞佛崇道者?围···

【梁世和】“下学而上达”:孔子生命境界的展开

孔子感叹没有人了解自己,并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于此提出一个重要命题:下学而上达。孔安国注曰:“下学人事,上知天命”;皇侃疏曰:“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何晏注曰:“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故曰惟天知己。”(程树德《论语集释》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20页)对于别人不了解···

【宋瞳】从顾炎武看明清儒学思想变革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发展历程中,儒学可谓贯穿始终,连绵不绝。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就成为历代王朝尊奉的官方学说,发展至宋代,由汉代注重解释字词语意的章句之学,转化为具有哲学思辨色彩,注重阐发文字背后义理的“理学”,历宋元明三代五百年不衰。但明清易代不到数十年间,学风突变,出现了“对理学,特别是对其代表人物朱熹的激烈批评···

【龙倩】明代蒙书《明心宝鉴》主要讲什么

中国历来重视童蒙教育,故蒙书也甚为发达丰富。依内容而言,有积字成篇、或韵或否的识字类蒙书,有兼顾知识、以广见闻的知识类蒙书,有以训诫为主、以求养正的德行类蒙书。其中德行类蒙书多采撷经史子集中历代先贤有关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嘉言懿行以为学子楷模,比较官方的多以儒家为主,而民间蒙书则兼及佛道,糅合三教,且加入甚多···

【李少君】从“人民诗人”杜甫看诗歌主体性

主体性概念是一个现代概念,自康德强调之后,成为西方启蒙主义的一个重要话题。康德认为人因具理性而成为主体,理性和自由是现代两大基本价值,人之自由能动性越来越被推崇,人越来越强调个人的独特价值。根据主体性观点,人应该按自己的意愿设计自己的独特生活,规划自己的人生,决定自己的未来,自我发现,自我寻找,自我实现,这才···

【王思豪】“用”与“反用”:探讨汉赋与经学关系的学理路径

有汉一代,被誉为一代之文学者,舍“赋”其谁?有汉一代,学术最为昌明而隆盛者,舍“经”其谁?汉代是经学时代,大量当世文本创作“依经立义”;汉赋是汉一代之文学代表,其铺张扬厉的风格特征,在表彰经学、承载经义方面尤为瞩目。

【宋立林】站在春天的入口处,勇毅前行

今天是立春。二十四节气的又一个轮回开启。我常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发明,其中所蕴含的“数”“节”“气”等理念,恰是理解中国文化的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实际上乃是中国人“追求合乎天道的生活”的一种反应。

【房伟】立春:生机与希望

一年前的今天,立春之日,北京冬奥会拉开序幕。开幕式上,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流转为序进行倒计时,无疑惊艳了世人。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年后的今天,2023年2月4日,又逢立春节气,变化的是光阴与容颜,而不变的,仍然是春回大地时给世间万物带来的生机和希望。

【邓秉元】要相信经典会给我们以力量

《中国研究生》杂志来函,希望我能对研究生朋友谈一点儿学习中国文化原典的建议。蓦然之间,思绪竟回到自己的读书时代。虽然自己所得尚浅,而且从业越久,越是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之叹,但还是有不少甘苦之言,可以和有志继续从事此道的年轻朋友分享。

【杨朝明】以“礼”行礼 滋润心灵 ——春节的文化底蕴

从礼俗到礼仪,再到礼义,春节各种节庆习俗,集聚着礼乐文化的精神。

【程燕】智慧之光:从安大简看孔子

2015年,安徽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楚简(简称安大简),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孔子语录,书法极其精美。经整理研究发现此篇共有13支完简,除一条开头为“康子使人问政于仲尼”外,其他简文均以“仲尼曰”起始,故将简本篇名定为《仲尼曰》。简本共收录有25条孔子语录:见于今本《论语》者有8条,见于《论语》前十篇的是《里仁》《公冶长》《雍···

【马银琴】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发展演变

在中国诗学史上,“诗言志”与“诗缘情”是影响很大且关联密切的两个诗学命题。如果说“诗言志”是一个《诗》学阐释命题,那么“诗缘情”更多是一个诗歌创作命题,这两个命题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志”与“情”、“言”与“缘”上,同时也表现在“《诗》”与“诗”之间。本文通过对这三个方面差异的分析,呈现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发展演变过程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