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治学,“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图”为学问之必备,与“书”共同发挥应有之作用。“画图以形其妙,析段以显其义”,用图说话可以成为一种特色鲜明的诠释方法和途径。
12月7日是大雪。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
大雪节气与雪相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这个时候,北方寒地已是“冰厚三尺,地冻一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甚至因为寒冷而出现奇特雾凇景观。南方虽然较少落雪,但云层阴积,气温越来越低。
教何以谓之风?风在《易经》的画卦取象里是巽。巽,顺也。风教所以顺性命之正,修人道之常也。巽,入也。风教所以入人心之深,体民情之切也。巽,柔也。风教所以调柔人情之不仁使能相感,矫正人欲之过偏使能中正也。风最善传情。风教之义在于温柔七情以敦厚五性,故《经解》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性情温柔敦厚,然后中人可···
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门人问答的实录,记载了大量探讨理学的词语。比如,“阴阳”指宇宙间化生万物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种元素,即阴气、阳气。朱熹用来解释自然界两种相互对立和此消彼长的气或物质势力,《朱子语类》中有665例。又比如,“格物致知”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朱熹指出“物格知至,方能意诚、心正···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外在表达形式。人的思想需要借助语言进行表达,并以此实现交流与传播。因此,语言对于思维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著述者,他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些思考也体现在其著述之中,并对我国古代语言的发展和著述体例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基础与条件。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曲阜9年多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成为全社会的重要共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论语》中多次提到“朋”“友”,再加上还有一些内容也可以作为交友的参考或者借鉴,这样,书中涉及交友的文字就更多了,这些文字论及交友的原则、分寸、目的。
儒家思想以切合人事、具体实用的风貌主导中华民族独特文明体系的构建,反映出浓厚的实用理性与入世旨趣,可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温馨、最可亲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中华古典文明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取向,所谓“于道最为高”“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与显著价值,古往今来人们已有非常充分的概括总结。···
《毛诗大序》,是汉代毛苌所授《诗经》中的一篇诗学理论文章,其作者一说为孔子的弟子子夏,一说为汉人卫宏。
在中国古代史学和经学发展进程中,“文胜质则史”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尤其是关于何为“文”,何为“史”,历代学者进行了许多注解和讨论,其中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史”的确切含义及其深层蕴涵。尽管如此,研究者尚未就“文”“史”两个概念的确切含义和深层意蕴达成一致看法,关于“文胜质则史”的理解和阐释方面,也仍有继续探析的必要。
书院的兴起与唐宋之际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科举制度下社会流动的加速及社会成员对文化的崇尚、印刷技术的进步与文化的下移、官学教育的衰落和私学教育的盛行都极大地推动了书院的发展。那么现代社会,在中华文化复兴、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传统书院应当扮演怎样角色,发挥什么作用?为此,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了岳麓书院、淮河书院···
王夫之的学问之广博,思想之精深,体系之庞大,是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的。许多著名学者都给予他高度的评价。如冯天瑜教授在《明清文化史札记》中指出:“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看问题,17世纪的笛卡尔和王夫之同为‘运动守恒’论的先驱,而王夫之还是‘物质不灭’论的先驱。在‘运动守恒’论的阐述上,王夫之也比笛卡尔更为完备和深刻。
伴随着儒学发展过程中的多次转折与演变,儒家自然哲学思想也发生着相应变化。而在这些变化当中,被称为“天崩地裂”的明末清初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儒家自然哲学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形:心学衰颓、明清易代、西学东传。西方自然哲学的传入,同儒学内部的自我更新,如“崇实”的价值转向、“格物致知”论的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基本关系之一。从人类出现时起,人就在与自然的交互中生存、生活,并在这种交互中认识自我与世界,逐渐形成了关于人、自然以及二者关系问题的观念与思想。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儒家和道家都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生命共同体”。大体来说,可归纳为三个维···
儒家在国家治理方面主张“均平”,为政者在施政时公正不偏,布政有均,将“政均”视为治国理政的理想境界。“政均”的治国理念与追求已深深浸润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之中,儒家的均衡治国思想与上古流传下来的中道传统有密切关联。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历史发展新的坐标点,只有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准确判断大势、应对各种挑战,科学回答“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说起“中庸之道”,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无原则的“和稀泥”、一味地做“老好人”、简单机械的“折中主义”。尤其近代以来,儒学被认为阻碍了中国的进步,所谓“中庸之道”也都在批判范围之内。那么,什么是“中庸”?“中庸之道”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周易》为群经之首,但其创作时代和作者,近代以来,却颇有争议。我以为,从早期文献的记载和《周易》卦爻辞本身或许能找到答案,是为本次讲座的缘起。
“革故鼎新”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它作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已经注入到中华民族的思想基因里,融合到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发展进程中。“革故鼎新”出自《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与“鼎”分别是六十四卦中相邻的两个卦,二者卦形相反,彼此互为综卦,“革”是去旧,“鼎”是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