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论语》是中国读书人的必读书。从西汉开始,儿童念书先读识字课本,然后就开始摇头晃脑背《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古代中国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没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除了“女四书”等女德读物,社会不倡导女性阅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历朝历代,《诗经》都是女性的必读书目,这不仅说明《诗经》是中国经典中社会普及面最广的一部作品,更体现了古人对《诗经》这部经典的认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不仅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篇之作···
赋体文学在中国古典文苑中颇为特异且十分重要。说其特异,最集中地体现在赋体极难被界定。清代王之绩《铁立文起》云“赋之为物,非诗非文”,当代有观点既称赋“非诗非文”,又谓之“亦诗亦文”“半诗半文”。
中国诗学有几个主要范畴,如比兴、物感、韵味、情景、意象、意境等。它们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是一以贯之的系统。从比兴范畴出发,或可将几个范畴贯穿起来。
“诗”作为经典文献,春秋晚期以“《诗》三百”的形态进入了孔子、墨子等先秦诸子的思想视野。除孔子儒学之外,《墨子·公孟》亦载:“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但墨子仅仅是引诗10余条,而孔子不仅引诗,而且与弟子教(学)诗、用诗、论诗,这些构成了孔子诗学世界的方方面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
文学是一种对人的世界的心灵观照,因其更注重心灵体验而体现出独特的诗性之美。然而,近年来文学批评的技术化与匠气化色彩愈来愈浓,文学研究的知识考古学、社会学色彩蔚然成风,而文学之所以成其为文学的诗性光晕却日渐淡漠。将文学视为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档案资料,做考据式研究和逻辑性推理,似乎成为一种研究风尚,使文学在史料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
“民为邦本”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原写作“民惟邦本”,出自《尚书·五子之歌》。书中记载,禹的孙子、启的儿子太康,身居帝位却不务朝政,放纵情欲没有节制,百姓对他非常怨恨,但他却不知反省。有一次他到洛水之南打猎,打了百余天都不回都城,国民怨声载道。有穷国的国王(即后羿)把太康拦在了黄河岸边,不让他回国。
“束薪”一词见于《诗经》中的《唐风·绸缪》《王风·扬之水》《郑风·扬之水》等篇,古今学者们一般都把它理解为“成捆的草”。在解释《唐风·绸缪》第一句“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一句时,《毛传》曰:“兴也。三星,参也。在天,谓始见东方也。男女待礼而成,若薪刍待人事而后束也。三星在天,可以嫁娶矣。”
最近关于《孟子》中是“天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引起众多网友的热议。西安碑林博物馆镇馆之宝《开成石经》清晰地镌刻着“是人”。《开成石经》刻于唐朝,而《孟子》一篇是清康熙朝补刻上的。这至少说明在明清之际应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活中常常有一些知识或内容,大家习以为常,可是细究起来却让人大吃一惊。《孟子·告子下》中有一段文字,讲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哲理,入选义务教育教材和大学文科古文阅读教材,并且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背经典。
成人礼,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曾实行过,至今仍在民间普遍流行。它是一个人生理发育成熟时所举行的仪礼,同时也是人生生命价值观的最重要体现。人的一生中,生命价值观体现在许多方面。婴儿的诞生礼,是指一个人降生时相伴随的仪礼。中国传统习俗中婴儿诞生时的洗三、满月、百日、抓周等,就具有赋予一个人生命,并祝其健康成长的意义
上古时期万邦林立,至西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各诸侯国散落于王朝的四面八方布履星罗,“霍”即其中之一。对“霍”历史延革的考证,不仅缕清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霍”之源起与流变,而且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乃至大一统王朝之崛起等重大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历史上曾被成功运用于商业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儒商文化。随着经贸发展及国际交流合作的增加,儒商文化逐渐走出国门,并在世界多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音乐既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人修养的重要内容。它穿过历史的浩荡激流,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而乐器,更是中华礼乐文明的有力见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作为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
《诗》在战国属于公共的知识资源,但儒家对于《诗》的推崇可谓是诸子之冠。就目前掌握的文献来看,儒家引《诗》的比例远远高于墨家、道家、法家等。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屡次申明学《诗》的重要意义。在孔子的教诲下,孔门弟子自然积极接受《诗》教。不过,孔门弟子的思想差异却也不容小觑。
琴是乐器,亦是“道器”,“左琴右书”很早就成为士人理想生活的典范。诗与琴都是关乎理想、信仰、知己、隐士和山水的故事。因此,“以琴喻诗”遂成为古典诗学中饶有意味的象喻批评方式。“以琴喻诗”扩大了诗学阐释空间,赋予诗歌品读以物质性、触摸感,将创作神思和阅读联想带入无限、无待的聆听之境。这种象喻方式虽然会造成诗旨的含混,但···
何谓“诗酒风流”? 或曰:酒是诗媒,诗为酒华,故而生之。就二者的具象联系而言,此说不为无见。如若基于主体进行历史性理解,诗酒风流则是指藉由诗与酒的自然交融而呈现出的一种本体性超越境界,是人的一种审美化生存状态,是中国式浪漫主义的一种写照;它发端于《诗经》时代,成型于汉末魏晋,而光大于隋唐;从传世文献和典型人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