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宋明理学与佛老二氏之纠缠,俨然翻开了一本彻头彻尾的糊涂账,其间充满了复杂的融合与斗争。今天较为流行的看法是,程朱等儒者遥承孔孟,近汲佛老,创建了一种适应时代的新儒学。但就当事者而言,无论是程朱理学,抑或陆王心学一系的思想家,都决不会认同此说,前者多批评后者“阳儒阴释”,后者则当仁不让,自诩最得圣学之真血脉。
传统的《诗经》歌唱研究或是局限于“《诗》是否全入乐”、风雅颂的音乐分类等宏观问题,或是停留于礼乐制度、乐官制度等研究方面。但显然《诗经》歌唱研究更应突显“歌唱”这一研究主体,除了探讨《诗经》歌唱的仪式属性、歌唱方式、歌唱主体等具体问题外,以“歌唱”为切入点考察颂、雅、风诗体递兴中所反映出的诗乐机制及其历史嬗变也尤为···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为促进人类通力合作、维护人类生命健康而提出的一项重要主张。而要实现这一主张,就必须坚持生命至上的价值原则。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仁爱传统的价值追求和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
朱熹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在追本溯源、格物穷理,这种思维方式投射到诗学领域,主要体现为对诗歌的本质、终极价值、终极影响因素、终极审美理想的探索与认定。就影响因素而言,朱熹认为创作主体的综合素养对诗歌成就具有决定性作用
2022年5月《求是》杂志第10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在谈到“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问题时,引用古语“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强调我们“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
宋代读书风气十分盛行,从帝王“日阅三卷”(《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太平兴国八年十一月庚辰,中华书局校点本,第559页,以下简称《长编》)到乡童“朝诵暮弦”,(《嘉靖延平府志》卷一《风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整个社会表现出浓郁的读书气氛。时人甚至说:“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
“格物”出自《大学》,《大学》本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至宋代时,朱熹将其从《礼记》中单独抽出,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儒家思想乃至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世界各民族国家兴起了一股复兴传统文化的思潮。当代新儒家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趁势而起的。他们在全球化境域下阐发其儒家本位的文化立场和观点,对当代宗教和文明对话课题有更多的关切,主张以平等的精神投入到儒家传统与基督教和其他精神传统的对话和沟通中。
《周易》六十四卦卦名在整个易学系统中具有纲领性作用,《易传》认为六十四卦卦名是每一卦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后世易学家解《易》也遵循《易传》的这一基本立场。而现代易学研究则打破了“以传解经”“经传一体”的传统,采取“经传分观”的研究范式,六十四卦卦名的来源及其意义重新得到审视。以高亨为代表,就卦名的来源问题提出“依筮辞···
先秦儒学诸子引诗并非“感兴地引用”,亦非随意“乱断诗”,他们在其思想世界生成过程中大量引诗,是理性运思的结果,有着自身独特的生成逻辑,由此形成了先秦儒学的两种引诗传统。其中“释义”引诗传统,注重引诗诗文与引诗文本思想世界的相互融渗;“证立”引诗传统,则侧重引诗诗文与引诗文本其他结构的相互参证。
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9月26日至28日在曲阜举办。此前,9月15日,济南新闻发布会宣布,活动期间,中外学者将紧紧围绕“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人类共同价值”主题,着眼于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举行国际友城市长(尼山)对话、驻华使节齐鲁文化行、尼山世界青年论坛等各种活动。
在我国灿若星河的诗歌史上,《离骚》的出现既带有浓厚的思想与文化意义,又有着独特的浪漫主义精神;既彰显着抒情主人公的高洁人格和内心世界,又与历史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千百年来,《离骚》传唱不息,也作为辞赋之祖和典故之源被不断重新解释和接受着,那个“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的洁身自好的形象,最终···
“这是法国的一位汉学家帮我们找到的。”2019年3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向正在法国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赠送了一份珍贵礼物——1688年出版的《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他还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伏尔泰等人,为法国的启蒙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这份珍贵的礼物,见证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同···
近二十年来。“宗教对话”较为流行,得到大家的肯定,宗教对话是一种方式,目的是求得宗教间的沟通和理解,妥适地理解对方的信仰与实践。宗教对话是适用于当今世界宗教严重对立的境况的沟通方式,是发展宗教的相互理解的最基本亦即最初级的方式,也是使宗教间严重冲突、对立走向缓和的基础步骤,值得肯定。
《周礼》本名《周官》,原有六篇,西汉武帝时期由河间献王从民间征得。这个民间本抄写于秦统一文字之前,与当时通行的“今文”有别,《周礼》因此被视为“古文”。《周礼》现存前五官都有一段序言性质的文字:“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这段文字被宋儒称为《周礼》“二十字总纲”。在这二十字中,“以为民极”是《···
礼图为注释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一支,与文字之注疏相辅相成,故明代王应电曰:“书所不能言者,非图无以彰其形,图所不能画者,亦非书无以尽其意,此古人所以不偏废也。”礼图作为礼之新疏,具有“图像”之特质,观之则一目了然,用之则文意涣然冰释。当前,礼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礼图是解读礼学之要籍,对礼图的研究显···
中国古代礼典以《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为基,后世也陆续有以五礼(吉、凶、嘉、宾、军)为名的制作。修成于开元二十年(732)的《大唐开元礼》(以下简称《开元礼》)150卷,是现今所见年代最早、保存相对完整的一部中古官修礼书。在其之前,已有两晋南北朝历代的五礼编修,隋唐以来,又有《开皇礼》《贞观礼》《显庆礼···
《关雎》篇系于《诗经·周南》之冠,《诗大序》由对它的阐释而生发。无论《诗经》的编排,抑或《诗》教之传统,皆以其为首,决定了它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关雎》则堪称周代礼乐文化传播的经典,值得专门予以研究。从《诗经》内部诸篇的比较切入,从地域文化传播形态的角度出发,探讨周代礼乐传播的方式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古籍研究可以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党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在千年词史中,清词的整体呈勃兴态势已成为学林共识。这种定论性的推溯,源于清朝词人倾注心力于倚声之学,词坛高水平巨擘相继出现,词籍刊刻蔚起且流布极广,词学批评深入得当,从而形成创作、传播、批评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