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瑞·考克斯】读摩尔越多,你就越快乐

摩尔认为,在人生的所有东西中,对美和友谊的认识最为宝贵,值得作为目标本身来追求而非仅仅作为追求其他目标的手段。

【西奥多·达林普尔】道德哲学命悬一线 

不过,我认为他不应该被绞死就像我认为沙罗威瓦不应该被绞死一样,虽然严格来说,无论你认为他应该还是不应该被绞死,绞死本身并没有应该和不应该的问题,道德哲学的确有些莫名其妙。

【韩鑫】服章之美 承千载风华

4月14日至17日,第四届“中国华服日”将在澳门举行。“中国华服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共同倡导设立,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主活动,并在各地举行特色活动,至今已在西安、南京、开封等地成功举办。

【刘剑】也说“父子相隐”

若论起20余年来《论语》研究的热点,“父子相隐”无疑是讨论最为激烈的话题之一。自2002年《哲学研究》第2期发表了刘清平质疑儒家“亲亲相隐”合理性(合法性)的文章以后,这场争论便一发不可收,并逐渐聚焦于对“父子相隐”合理性的辩论,而郭齐勇、邓晓芒、梁涛、廖名春等知名学者的积极参与,使这场争论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至今讨论···

【杨朝明】儒家中道传统对现代政商关系的启示

我们现在思考政商关系,思考社会治理问题,是对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说到一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我认为很精彩、很独到。我们现在一般把儒家当成一个学派,其实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中国···

【刘余莉】祭祖,对国家对个人,为什么重要?意义在哪儿?

《礼记·祭统》上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在治人、治理国家的措施之中,没有比礼更重要、更急迫的了。礼有五个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礼。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这个祭礼是属于吉礼,在五种礼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礼。为什么祭礼这么重要?我们可以从国家的角度,可以从个人的角度,两个方面···

【韩星】挖掘清明节文化意蕴,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清明本来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而清明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一个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清明祭祀礼俗历史悠久,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据史书记载,清明礼俗源于先秦,形成于秦汉,《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

【李竞恒】清明节话庙祭和墓祭:后者起源于唐,与家族共同体观念削弱有关

庙祭是一个维系若干死者作为小共同体的结构,体现的是死者死后呈现为家族共同体,无论一个君主或贵族再了不起,他的权力来源和成就也归属于这个死者与生者的共同体。凭借这个共同体的网络结构和历史惯性,个体的权力受到习惯的制约。而墓祭则主要是面对死者这一个具体的个体,是脱离了家族共同体和习惯约束的个体。

【吴钩】清明是如何从欢快的节日演变成伤感的扫墓季的?

又到清明时节,正是慎终追远的时刻。不由想起几年前的旧闻:清明节前夕,四川乐山某居民小区挂出横幅,上写“恭祝全体业主节日快乐”;陕西渭南的电信运营商给四星客户群发节日祝福短信:“您好!清明将至,提前祝您节日快乐”。看到祝福语的小区业主与手机用户都很郁闷:清明节不是祭拜先人、寄托哀思的日子么?怎么可以祝“节日快乐”?

【济楚】舌尖上的清明野菜 ——谈寒食、清明诗词中的蔬菜食俗

唐代,寒食节大致演变固定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或前两天),清明节的种种过节习俗,皆为寒食节所包。而寒食节固定到春季,影响非常深远,比如这篇小文将要提到的寒食、清明采食各种山野蔬菜的食俗,只有在春天才有这些舌尖上的口福。

【谢明德】《论语·述而》“游于艺”新解

“游于艺”见于《论语·述而》“志于道”章:“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言简意赅,历来为儒家所重视。艺字的繁体为“藝”,古字作“秇”“蓺”,指种植,如“不能艺黍稷。”(《诗经·鸨羽》)黍稷泛指粮食。从本义引申出知识、技能、艺术等含义。在先秦,艺也称“道艺”。《礼记·少仪》:“问道艺,曰:‘子习于某乎?’‘子善于某乎?’···

【林桂榛】清明谈传统:寒食、上巳、修禊、夏历、火正、炎帝、灶神等

冬至日起算的十月制夏正前3月尾3日是寒食节,再过一周(6—7日)是上巳祓禊除邪活动,寒食与上巳共连约10日,节气正好,暮春温度阳光正好。

【孙向晨】重温《论语》:理解仲尼之光

第一次全文阅读《论语》已是大学一年级,读了李泽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很羞愧没读过《论语》,便囫囵吞枣读了一遍,浮出了一个亲切的孔子形象,一洗连环画《孔老二罪恶的一生》留下的阴郁印象。那是个渴求西学的年代,李定生老师曾问,向晨是否继续读中国哲学研究生?内心的理想却是要修数理逻辑。

【任蒙】慎终追远话清明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扫墓敬祖、表达自己敦亲睦族的情感追求的全民节日。瞭望中华大地,从白山黑水到云贵高原,从黄土高坡到东南沿海,千山万岭一起点燃蜡烛香火,以古老的方式向祖宗致敬,向先人致哀。多少个世纪,多少代人,多少个清明节,炎黄子孙敬奉先祖、怀念故人,早已成为全民族的集体行动。清明祭祖拜宗是民风,是乡俗,是文化,···

【刘克敌】从大山深处走出的文化世家

算起来这是我第三次到修水了。第一次是在20世纪末,当时从县城到陈家大屋尚无可通机动车的道路,我和当地的一位朋友是在乘坐一段汽车后又在山林中步行了两个小时才来到位于崇山峻岭中的竹塅——也就是陈氏家族的所在地,那所著名的陈家大屋就静静地坐落在一座小山脚下,周围有小溪流过。那一刻的感动我至今记忆犹新,这里是陈宝箴、陈三···

【顾钱江、郑良、王成】与朱熹同行:打开武夷山的另一种方式

南国春早。春分时节,福建南平武夷山区万木滋长,百花竞放,走在五夫镇的潭溪旁,不禁想起镇上一位老居民的诗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萨缪尔·胡克斯】是,博士,不,博士

同一个知识分子有不同寻常的参考文献,两者之间不只是一个博士称号而已。

【西奥多·达林普尔】我们做什么

真的,当列车千足虫或非洲黏虫可能要容易得多,不需要有任何野心,也不试图出人头地鹤立鸡群,不想方设法在任何事业上取得卓越成就,无论多么微不足道(如体育),而是跟其他人一样随波逐流。这正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对我们来说是幸福的,对世界来说,就未必了。

【雅各布·施耐德】休闲为何令人焦虑不安?

我们为何做不到毫无内疚地休闲?雅各布·施耐德(Jacob Snyder)说,这要归咎于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

【佩德罗】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未来

如果没有继承下来一种精神传统来解释生活的话,生活经验对我们来说就没有任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