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再林】勇德: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课

中华民族不仅将勇德视为“三达德”之一,而且很早就开始了对其理论上的阐释。如孔子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的命题。该命题开始把勇与仁义、道义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勇业已正式跻入中国道德伦理的领域,并使所谓“见义勇为”成为千古传颂的优良品德。

【刘余莉】古人为什么提倡尊老

我国古人对于尊老敬老的风尚非常重视,甚至通过乡饮酒礼等具体礼仪规定下来。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之所以重要,还是因为老人都是曾经为国家社稷作过贡献的人。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所以提倡尊老敬老,也就是提倡不忘本、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社会风尚。

【李敬峰】提学官与关学

明代陕西提学官借助政治资源和手段,从构筑平台、培养传道者、推重理学以及倡导关学等角度,对关学在明代的复振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这就表明关学在明代的复振绝非只是关学学者群体努力的结果,督导一方学政的提学官理应成为我们考察关学复振的重要视角。

【雷宁】朱熹的“四心”读书法

在向弟子传道授业的同时,朱熹也十分重视将读书治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朱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朱子语类》中收录有《读书法》《总论为学之方》等篇目。“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朱熹恰恰反其道而行之,金针度人,嘉惠后学。研读朱熹有关读书的论述,其读书心法可总结为“四心”。

【耿志刚】朱子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

朝鲜半岛与中国山水相连,中国文化在当地具有重要影响。共同的文化根基造就了相似的人文脉络,朱子学等儒家学派在朝鲜半岛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朝鲜半岛的学者们对其作出了许多不同深度和广度的阐释。在李氏朝鲜时期,朱子学在朝鲜半岛始终居于思想统治地位。在现代朝鲜半岛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仍能看到儒家礼仪的影响。从历史视角梳理···

【宋立林】性情·品位·人格 ——作为生命教育的当代国学教育

人类之所以需要教育、读书,便是因为它们能给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思想。人类文化系统大体可分科学与人文两部分。科学面对自然与社会,研究真知,提供知识和方案。人文面对超自然与生命,探究美善,提供意义和智慧。

【史哲文】从“君子讷言”到“君子必辩”

“君子”无疑是先秦各家争鸣议题中极为重要却又众说纷纭的核心概念之一。其中儒家最为强调君子的内涵价值,《论语》《孟子》《荀子》等经典提到“君子”一词多达上百处。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秦儒家话语体系中,对君子内涵的认知却出现了“君子讷言”与“君子必辩”这两种似乎截然相悖的观点。

【刘余莉】“好学近乎知”的丰富内涵

“好学近乎知”出自《中庸》,在《孔子家语》中写作“好学近于智”,突出了好学的重要性。《学记》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也曾感慨:“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纵观历史,凡是学有成就的智者圣贤都非他人所强迫,而是依靠自主自愿的好学精神。

【熊铁基】孔子问礼于老子再议

由于古书记载的零乱,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不同说法,但终究不能否认其事。这里从以下几点再议论一下,想引起进一步的关注。

【罗容海】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古人说:‘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一旦有了‘心中贼’,自我革命意志就会衰退,就会违背初心、忘记使命,就会突破纪律底线甚至违法犯罪。”

【王语行】孔子怎么做父亲?

对于资质平平的孩子,过高要求,只会让他身心压力过大,如果再过于责备,还会伤及父子之情。孔子的可贵,在于他有平常心。尽管自己有高明的教学方法,但不能保证把孔鲤教成像颜回、子贡那样的学生。因材施教的办法,对学生如此,对儿子也是如此。

【吴钩】唐朝科举考试最公正?恰恰相反

以前读过一本制度史方面的书,里面说到唐朝的科举效果是最好的,绝大多数时候,唐朝科举考试都是公正的。我一直深信不疑。直到后来自己专门去了解科举制度史,才发现事实恰恰相反:唐朝的科举考试其实是最不公平的,也是最腐败的。

【陈益】钱穆的湖与湖上闲思

无锡荡口古镇,是学者钱穆的故乡。粉墙黛瓦的街区,恰如两片青色衣襟覆盖在河道两侧。一座座石拱桥、石梁桥似纽襻,把它们紧紧相连。苍颜斑驳的卖鱼桥,是从前进行鱼鲜交易的地方。天明时分,渔民们摇着小木船,陆续从湖荡那边进镇,浅舱里水花四溅,银光闪烁。刚刚在桥堍缆好船,手挽竹篮的主妇就围拢来了。

【把梦阳】王与霸:从历史现象到政治哲学

王与霸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主题,如宋儒张栻所言,学者“论治体”,则须先“明王伯(霸)之辨”。

【姚小鸥】孔子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观

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最为精要的理论概括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观”,这一历史观由《史记》而确立其在中国史学中的主流地位。《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其撰著“述陶唐以来”,“自黄帝始”,即以黄帝起始的古代世系记述为根基,建立中国上古史的年代学坐标。这一古史系统的建立基于深厚的中国史学传统,其学术渊源可上溯孔子。

【谢茂松】端午节中包含的文明智慧

端午节在天象上,是二十八宿的东方苍龙七宿的主星“大火”,即心宿二,上升到正南方天空的中天,这就是《周易》乾卦九五爻的“飞龙在天”。乾卦为《周易》之首卦,象征天和天道的运行,即“天行健”;而“人道”取法“天道”则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即是“天人合一”之根本所在。

【涂龙峰】发挥乡贤力量涵育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不仅要让农民“口袋”鼓起来,更要让农民精神世界丰富起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集聚乡贤力量、用好乡贤资源,发挥乡贤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规范行为、扬善抑恶等方面的优势,是涵育文明乡风的重要途径。

【纪洪涛】荀子“天论”中的人学观

荀子是战国末期集儒学大成的思想家。《荀子》之“天论篇”集中论述了荀子对天的认识。细究文本,“天论篇”之表象在于言天,而其旨归却在论人,荀子在天与人对勘的结构中以天论人,阐述了深刻的人学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辩证天人观。

【田莎 朱健平】朱学英语译介二百年

本文系统考察了19世纪初以来朱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历程,将其分为传教士翻译、以西释朱、以朱释朱和现代诠释四个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译介的目的和特征,最后总结了朱学译介的整体特征,并思考了它们对今后有效译介朱学的启示。

【沈小勇】礼法融合的中国传统治理文化

在中国传统治理文化中,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的治理文化,构建了社会稳定的礼治秩序,强调了德治教化的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