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鹅湖之会: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场民间学术交流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朱熹与陆氏兄弟相会于江西信州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学术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首开民间学术交流之先河,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焦利】中国古代藏书 :有册有典 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历千载而延绵不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历代文献典籍的守护与开发,使中华文化能够薪火相传。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集散地,图书馆等藏书场所肩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作用。从即日起,学习时报推出“文脉传承话藏书”栏目,探寻中国历代图书馆、藏书楼、官方藏书、个人藏书等发展演进轨迹,讲述历···

【向净卿】《中庸》“半涂而废”新解

《中庸》第十一章云:“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其中“半涂而废”一语,过去多解释为中途放弃。这种解读显得语义突兀、逻辑不通。参照《论语·雍也》《礼记·表记》“中道而废”的表达,《中庸》的“半涂而废”还存在着其他解读的可能性。

【陈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九个“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第三个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中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

【陈永跃】孚,何以让人心悦诚服?

在工作生活中,对于身边说话办事让人心悦诚服且享有声望的人,人们常以“深孚众望”称许。这个“深孚”当然是此人以一贯的稳妥、诚实、敢为等方式赢来的。但返本溯源,“孚”字的本义却是由禽孵其卵,足期破壳出生而来。那么它是怎么生发并引申成为“诚信、信任与信服”之义呢?

【毛振华】东亚丝路文明与汉籍的传播

古代东亚的丝绸之路以中国东部为起点,向东抵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在东亚诸国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汉籍伴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拓展,成为东亚诸国交往交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通过遣唐使、海上贸易、僧侣交往等方式传播出去,为东亚日本本汉籍、高丽本汉籍的成熟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辉煌一笔。

【程水龙】《近思录》在朝鲜的本土化及其特色

宋代新儒学于高丽朝后期传入朝鲜半岛(以下简称“朝鲜”),随后呈大发展之势。朝鲜王朝建立后,在其国王、众多贤臣的积极推动下,被其继承、改造的朱子学便居于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曹洁】日本《近思录》文献本土化特色及意义

宋代新儒学在镰仓时代中期传入日本,在室町时代已占据统治地位,后逐渐成为其社会的儒学主流,在江户时代影响甚大。中土《近思录》文献至迟在江户时代初期已流布日本,中村惕斋说:“天下古今之书,莫贵于《六经》《四子》,而次焉者独有此篇。”

【李文文】从观周到从周 ———《孔子家语·观周》篇研究

《孔子家语》(以下简称《家语》),其中的《观周》篇主要记载了孔子到周都洛邑参观访问的情况。

【徐时仪】朱子语录在东亚文化圈的传播

朱子语录是朱熹与其门人讲学问答的现场实录或事后追忆的纂辑,具有即时性和交互性。朱子针对南宋社会现实,诠释经典所载圣贤之语,以口说独语或诘难论辩的形式表达其所欲说的见解,既关注训诂考据,又重视发明义理,主张以心明经,致力于凸显言说者独立思考的问题指向和忧人忧心忧道的人文情怀。这反映了朱熹理学思想的演变脉络、南宋···

【萧放】欢笑尽娱,乐哉未央:古代诗词中的春节新年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它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以年终岁首为时间基础,民俗称为大年,其核心内容是辞旧迎新,祈福团圆。围绕着除夕与新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年节习俗。团圆吉祥是春节恒久的主题。人们享受春节,歌咏春节,春节团聚、朝会、拜年、饮酒、游赏等节俗都是历代文人学士津津乐道的话题。在古···

【王乐】传统儒家道德治理的精神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传统儒家道德治理凝结着中华民族对伦理道德的深刻认识,反映着中国人立身处世的理性思考,体现着道德作为国家治理手段和理政方式重要组成部分的哲学智慧。

【张昭炜】激活阳明学研究的时代力量

任何一种学说要想保持活力,必须回应时代问题,在新的语境下再诠释、再创新,阳明学也不例外。近年来,学界有关阳明学的研究日趋升温,其带来的问题亦随之渐显。这就需要明确阳明学的特质、综合认识阳明学的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前瞻阳明学的研究方向。

【陈绪波】先秦儒家眼中的生死与鬼神

魂、魄观念是先秦儒家对于生死的最基本认识。按照古人的解释,人呼入呼出的气叫作魂,耳聪目明叫作魄。由于魂所具有的这种气多具有神秘性,故后人往往称之为神魂;魄所具有的耳聪目明等感官功能则多与人的身体相关,故后人往往称之为体魄。神魂与体魄,也就是我们当下所讲的精神与肉体。人活着的时候,魂、魄具在,将死之时,魂气离开···

【王云路】古今一理:《论语》中几个常用字词的辨析

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天两千余年,而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它所使用的语言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是佶屈聱牙、生涩难懂,还是明白晓畅,人人可知?

【方云】龙纹锦绣衣,华夏礼仪邦 ——中华传统服饰中的龙纹演变

中国龙纹从最初产生,由简到繁、由抽象到具象、由原始到精美,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是华夏各民族文化与制度、审美与心理、工艺与智慧的凝结与体现。在中华传统服饰的发展史中,龙纹也经历了从原始的“动物性、神话性”到“平民与阶级的分化”,从原始社会的“敬祭天神”到封建社会的“皇权标志”,再到新时代“祥和的中国文化符号”,三个层级···

【陈畅】理学基本问题:从“人与宇宙”的关系看

关于理学基本问题,前贤已有许多精彩论述。例如牟宗三从道德形上学层面出发,提出理学核心议题是探讨道德所以可能的超越根据,亦即心体与性体的问题。此说深有所见,对于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大有助益;然而亦有所蔽,在处理经史问题上有所不见。本文尝试从人与宇宙的关系出发,重新讨论理学基本问题,希望能有所补充。概言之,人与宇宙···

韩建业:中华龙文化实质是“敬天法祖”包含多个突出特性

2024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龙年,龙文化相关议题颇受关注。在考古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看来,中华龙文化的实质是“敬天法祖”,即对上天、天道或自然界、自然规律的敬畏,对祖宗基业道统的继承效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任蜜林】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内在逻辑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之间的内在关系如何?在我看来,深入探讨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认识中华文明的内在特性、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有着非常···

【李凤亮】现代书院制:高校正在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2021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深入探索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制’交叉融通的创新育人模式”。目前全国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