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周代诗礼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礼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礼乐文明建构的重要途径。当然,就“国风”中刺诗产生的宏观社会背景而言,自周平王东迁(前770)之后,王权渐次式微,社会开始动荡,“诗教”“礼教”“乐教”逐渐缺失,趋于礼崩乐坏的境地。毫无疑问,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中创作的诗篇,自然会以忧国伤时与讽刺腐政为···
以“五经”为代表的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关于诸种经典的文本内容、成书真伪,甚至其基本性质,有些误说长期流行,难以廓清。由著名学者廖名春教授领衔撰写的“国学经典真精神·五经系列丛书”利用出土文献等新材料破除旧有误说,使得还原经典本来面貌、揭举经典真正内涵成为可能。该丛书在科学性与通俗性之间寻求···
对于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传统学术仅仅从道德修养论角度的论述不同,在中西哲学比较的大背景下,现代很多哲学学者争相从知识论的角度加以阐发。
孟子(约公元前390—前305年),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
中华民族是尊师重教的民族。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将传授我们技能、启迪我们心灵的师者,视为生命中可敬可亲的长者,以礼相待、深情思念。又到一年丹桂飘香,师者的恩情永不忘,我们从国家博物馆推出的“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中,选出相关文物,讲述它们的故事。愿天下的师者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
2019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引用“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指出“全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很多都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要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今后还要啃下“许多硬骨头”、攻克“许多难关”,才能真正筑牢中国长治久安的制···
如果说早期理学家有贬低文艺以至将其工具化的倾向,那么在走向成熟期的理学文艺观念中游艺之学的地位却不降反升。而且,与痴情以至沉溺于诗书画艺术并视其为文人“墨戏”的艺术家相比,理学中人恭敬端庄、严谨精微的游艺态度,更为明确了文艺作为涵养心性工夫和格物穷理对象的功能意义和合法地位。
幸福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意义不同。中国古代文化中最早记载的幸福观念见于《尚书》洪范篇的“五福”说,其年代约在公元前11世纪,反映了商代末期和周代初期的思想。五福是指“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终考命”。这是以长寿、富足、健康平安、爱好美德、老而善终为基本的幸福,反映了中国古代早期的幸福观。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出自明末儒士朱之瑜(号舜水)《舜水先生文集》的《劝兴》篇。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朱舜水先生的这句话,是要说明教育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包括但主要不是一般的自我学习和修行,而是更关注教育支持国家建设、实现民族兴盛的功能。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及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在于对人性尤其是人的价值、人的道德的思考,这是礼乐文化的基本属性所在,也是传承的意义之所在。
人们通常理解的性善论,是说每个人都有善性,或者说人具有成为好人的潜质。这种从道德范畴理解孟子的“性善论”,不能算错,但孟子的性善论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就《孟子》文本来说,善的最终考量标准要落到为政者是否尽到了“民之父母”的责任之上。
《吕氏乡约》与朱熹《损益吕氏乡约》《乡礼》建构了一套礼仪化的乡民互助互动模式,成为宋代乃至明清乡约乡礼、家训家规的范本。宋代乡约乡礼蕴含着“里仁之美”的儒者精神,将儒家仁义礼乐推向乡里民间,是宋儒践行齐家治国理念的新探索。对宋代乡约乡礼的考察,是研究宋代儒学的一个必要维度。
冠礼是中华礼仪的滥觞。《礼记·冠义》:“冠者,礼之始也。”冠礼,是冠礼和笄礼的合称,是我国古代的成年礼,标志着男女由少年迈入成年。因而冠礼在古代社会家礼文化和人生成长诸阶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建成并对外开放,是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体验基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由“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孔子与儒家思想”两个体验区和世界儒学文献收藏中心等部分组成,其中“孔子与儒家思想”体验区通过《大哉孔子》展,成系统地说清楚孔子及其学说与儒家思想的脉络、价值与影响,引领我们走近圣人。
《求是》杂志2019年第1期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指出,“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事必有法,然后可成。’”这强调事物发展有其规律,推动工作必须遵守基本规律,讲究科学方法。
顾炎武(1613—1682年),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因仰慕文天祥门人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学者尊称其为亭林先生。
研究朱熹的生态哲学,经常遇到“朱熹有生态哲学思想吗”这样的质疑。这种质疑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于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把握不准;二是对生态哲学不甚了解,先入为主地将生态哲学等同于生态学。中国哲学的根本命题是“天人关系”问题,而“自然”是“天”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内涵。
刘大钧曾称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经文及其传文的出土,是易学研究史上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的确,马王堆帛书《周易》为易学研究带来了新鲜血液。
孔子修订《春秋》成为经典,可以教化天下人,书中不仅仅是叙述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承载着评判和威慑世人的标准。所以通过孔子修订《春秋》,儒家思想成为后世准绳,也发挥了治理天下的作用。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出自《周易·系辞传》。从字面理解,“业”是成功、功业,“德”是德行、道德。什么都能拥有叫“大业”,每天都在进步叫“盛德”。这句话表面看比较简单,其实内容很丰富,意涵非常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