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君恒】韩愈创作墓志铭的情与理

韩愈为人写墓志铭大约80篇,其中有不少名篇传世,被赞誉为“古今墓志第一人”(清代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有人认为韩愈的墓志铭言过其实,甚至是阿谀奉承,为此所得收入“谀墓金”有伤斯文,似乎唯利是图、“大逆不道”。如果我们从墓志铭创作缘起的朋友之情、教化意义等方面来反思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这些指责有失中肯。实际上,韩愈···

【刘莉莎】马一浮的国学教育观

在现代新儒家第一代代表人物里,马一浮是一位具有隐逸名士风采的诗哲、国学大师。他出入三教,归宗六艺,立足于传统经典,坚守成德教育,以完善人的生命境界,由此形成了他具有自己特色的国学教育思想。

【朱汉民】今天传统书院如何继续发挥文化教育功能?

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化,其最大特点是重视教育。中国书院经历了1000多年的办学历程,是中华文化的典范,凝聚了中华人文精神传统,形成了一套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书院精神和书院制度。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文化生命力。当我们今天在思考和呼唤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时候,书院应该而且正在成为传统文化···

【朱杰人】传承了一千年,消失了一百年,书院的复兴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书院之制不早不晚起于唐?我认为,这与科举制度从隋创立至唐成熟而成型有关。……书院之兴,殊与“科举”异调,它是对官办主流教育的一种反拨和补缺。

【张帆】《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之典范

《资治通鉴》文笔生动,常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擅长叙述战争和动乱,能够把错综复杂的混乱局面展现得有条不紊,使读者犹如置身其中,能够获得完整、清晰和多方位的认识。

【杨代春】传统书院师生是一种怎样关系?这十二个字告诉你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其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师生间情感淡薄、关系疏远的现象十分严重,甚至出现了反向“游离”。这一现象严重制约着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一流人才的脱颖而出。

【肖永明】古代书院的“成人”之道对当代大学教育启示

儒家的“成人”之道导源于孔子。《论语》以德行、政事、文学、言语为孔门四教,揭示了“成人”之道的丰富内涵。唐宋以降,书院成为继承、传播儒学的主要阵地,更是践行儒家“成人”之道的重要载体。德行居孔门四教之首,又统摄政事、文学、言语三者,自然受到了历代书院的高度关注。书院教育将德行的培育养成贯穿于读书治学、立身行事之中,···

【邓洪波】古代书院教育制度如何影响当代?

中国古代教育,长期官学、私学并行。书院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教育机构?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一般人秉持传统的官私二分法,将书院看作是私学。书院私学说,有高级私学、正规化私学、制度化私学、民间教育体系等不同的版本,其核心是,认定书院是孔子以来中国私学传统的承接者,是有别于州县之学的乡党之学。

【于兴洲】礼制·“和为贵”·“平天下”——孔子的治世思想

“礼”,是一种伦理范畴,也可以说是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事关系的一种守则。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之后,就开始有礼制了。

【张小锋】两汉童蒙教育何以影响深远

两汉时期的童蒙教育获得了历史性进步,无论是童蒙读物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还是童蒙教育的普及广度和推行深度,都尤为突出。两汉时期童蒙教育的发展,对增强民族聚合力、维系汉代社会的长治久安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两汉时期童蒙教育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也对后代童蒙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杰】为政须有德,德乃政之本

本文论述了官德对从政者的重要性。中国先哲们在官德问题上有三个鲜明的观点:德乃立身之本、德乃为政之要、德乃立国之基。官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从政者的道德品质影响着社会的道德水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从政者的启示是: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德行,在实践中把做人和做官统一起来,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造福···

【钱逊】宋儒为何选用四书作为基本经典——四书究竟讲了些什么(一)

宋儒为什么选《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编为四书,取代五经作为传承儒学的基本经典?基本的理由是要接续儒学的道统。

【楼宇烈】现代化要建立在自己文化的土壤上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可,并且要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解决现实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时空的意义。中国的现代化一定要建立在自己文化的土壤上,才能充分发挥潜力,激发活力。

【许石林】孝子可不可以在丧礼上演唱?

有的说,孝子在居丧期间,不应该演唱;有的说是酬神娱亲,可以唱;有的说答谢乡党亲朋,可以唱;有的说,蓝天的祖父年龄最少八十岁以上,算是民间所说的“喜丧”,演唱无妨……

【阿格尼斯•卡拉德】公共哲学好不好?

“我们搞哲学是因为哲学本身的原因,是因为问题很重要,而不是有用或者令人愉快。”如果哲学问题不像科学那样有用,不像娱乐消遣那样令人愉快,它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变得重要呢?

【张超华】礼出东方:从大汶口文化看礼制起源

礼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之一,是其区别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一项重要因素。关于礼制的起源,多数学者认为,龙山文化时期礼制已经初步形成。但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从制度和器物层面已能见到礼制因素,中华礼制可能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已经萌生。

【冯时】观象授时与中华文明起源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留弃的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然而就一部真实的历史而言,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显然极不完整。

【刘冬颖】《诗经》与“诗教”

《诗经》在一代又一代学人的不断诠释中,逐渐形成为一部具有政治、道德、伦理,以及礼仪、音乐、文化综合教育意义的经典著作,在塑造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郝建杰】诗教与礼制的离合

“诗”“礼”“乐”为形成“礼乐文明”的三大元素,“诗教”“礼教”“乐教”为建构“诗礼文化”的三大要素。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诗教与礼制互动关系中的诗礼文化而言,两者或离或合,大略经历了五次历史性转型,形成了以下五种离合类型

【张庆利】《左传》中的《诗》

顾颉刚先生在《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中论到“周代人的用诗”,将它们分为四种:“一是典礼,二是讽谏,三是赋诗,四是言语。”又说:“诗用在典礼与讽谏上,是它本身固有的应用;用在赋诗与言语上,是引申出来的应用。”(《古史辨·三》)可见,前二者是《诗》本身所体现出来的作用,后二者则是时人对《诗》的运用。我们这里所指的是后···